鯊魚是海洋最可怕的捕食者,不僅使好萊塢導演受到啟發拍出著名影片《大白鯊》,還令它們出沒的海灘變成恐怖地帶。但和以前認為的一樣,鯊魚好像不能看清事物。研究人員現在認為,大多數鯊魚實際上是色盲。
科學家最早研究了鯊魚視覺系統的遺傳基礎和光譜調諧。研究結果可能產生巨大影響,有助于挽救鯊魚和人類。西澳大利亞大學海洋研究所與動物生物學學院助理教授內森·哈特表示:“鯊魚是高水平視力動物,但它們看到的事物缺乏色彩,會作為灰色影子出現,就好像我們看一部黑白影片時看到的一樣。我們也許有可能用這個知識改變鯊魚對某些目標作出反應的方式。例如,我們也許有可能設計出一種減少鯊魚吸引力的長線捕魚誘餌,這樣一來就能降低捕獲鯊魚的幾率。它還能有助于我們設計出更好的潛水服和沖浪板等設備,以便減少鯊魚攻擊的危險?!?/p>
鯊魚或許不是唯一的大型海洋色盲居民。其他研究顯示,鯨魚、海豚和海豹等海洋哺乳動物也不能檢測顏色。哈特說:“這可能是因為顏色對它們沒用,而另一個原因或許是它們失去色素。現代鯊魚的祖先很可能看得到有色物體,所以鯊魚和所有這些動物或許以前看見過五顏六色的事物。”
□編譯/楊孝文
罕見隕石佛像 距今1000年
德國斯圖加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尊有著1000年歷史的隕石佛像,重10公斤,高大約24厘米。實際上,一支納粹遠征隊早在1938年就發現了這尊佛像。研究發現這尊佛像由一塊罕見的鎳鐵隕石雕成。
這尊佛像被稱之為“鐵佛”,重10公斤,高大約24厘米,由斯圖加特大學的伊爾瑪·布切納博士率領的研究小組發現。布切納表示:“這尊佛像由齊恩加(Chinga)隕星的一個碎片雕成。大約1.5萬年前,這顆隕星墜落蒙古和西伯利亞之間的區域。齊恩加隕星的第一塊碎片是1913年由金礦勘探者發現的。我們認為這塊隕星碎片幾百年前就曾被人收藏。”
研究人員發現齊恩隕石是一顆鎳鐵隕石,這是一種罕見的鐵隕石,含有大量鎳。目前已知最大的隕石——納米比亞的霍巴隕石也是鎳鐵隕石,重量超過60噸。鐵佛重10公斤,所代表的文化據信介乎佛教和前佛教時期的苯教文化之間,所刻畫的佛是毗沙門天王,即北方的多聞天王,在西藏被稱之為“藏巴拉”。
□編譯/楊孝文
鳥類“印記行為”
與甲狀腺激素有關
剛出生的雛鳥會將首次看到的移動物體視為“父母”,這就是鳥類的“印記行為”。日本研究人員日前報告說,鳥類腦內的甲狀腺激素對這一現象的產生起到關鍵作用?!坝∮浶袨椤笔峭ㄟ^直接印象進行的學習行為,只限于鳥類出生后很短時間內,錯過了這段時間,這種學習能力就會喪失。
日本帝京大學和北海道大學的研究小組讓剛剛孵化的雛雞觀察玩具雞,并調查了這一過程中雛雞大腦的狀態。結果發現雛雞看到玩具雞時,其體內血液中的甲狀腺激素大量進入大腦,而如果投放藥物遏制雛雞腦內的神經細胞與甲狀腺激素結合,雛雞則不再出現“印記行為”。
研究人員還發現,過了雛雞的“印記行為”臨界期后,如果向雛雞腦內注射甲狀腺激素,雛雞也能夠記住玩具雞,研究人員因此確認甲狀腺激素對這種學習行為有著關鍵作用。研究人員表示將進一步研究“印記行為”的機制,并對人類可能存在的類似機制進行研究。
□文/摘自 新華社
男性不育
源于精子缺一種蛋白質
對于部分不育男性來說,導致其生育問題的原因是精子中缺少一種名為PLCz的蛋白質。英國的一個研究團隊宣布,其成員已能在實驗室中制造這種蛋白質,如果把它添加到精子中,就有望提高卵子受精的幾率。
來自英國加的夫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說,精子在使卵子受精的過程中會向卵子注入一種名為PLCz的蛋白質,它會引發受精卵發育所必需的一系列生理反應。有些男性之所以不育,是因為精子中缺少這種蛋白質,導致精子即便與卵子結合,也無法進一步發育成胚胎。
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成功制造了具有活性的PLCz蛋白質。實驗顯示,如果將它注入未受精的卵子中,卵子會出現與正常受精過程中相同的一系列生理反應,這說明如果給存在相應缺陷的精子添加這種蛋白質,就有望大大提高卵子受精的幾率。
□文/摘自 新華社
黑猩猩胎兒大腦發育“后程乏力”
日本一個研究小組發現,與人類胎兒在妊娠中后期大腦發育加速相反,黑猩猩胎兒在這一階段大腦發育“后程乏力”,發育速度不升反降。這種差別可能是人類與黑猩猩智力差別的原因之一。
日本京都大學和滋賀縣立大學的聯合研究小組認為,要想弄清人類意志和行動的基礎,弄清腦部的進化進程非常重要。為此,研究人員一直在利用與人類親緣關系最近的靈長類動物黑猩猩進行研究。
人類與黑猩猩的妊娠時間沒有大的差異,但人類新生兒腦容量是黑猩猩幼仔腦容量的近3倍, 研究人員發現,妊娠17周至22周時,黑猩猩胎兒和人類胎兒大腦發育速度相同,但從22周左右開始,黑猩猩胎兒大腦發育就變緩慢,而人類胎兒大腦則一直快速發育到32周左右。在32周時,人類胎兒大腦一周增長約26毫升,而黑猩猩胎兒只增長約4毫升。
研究小組認為,人類在出生前大腦迅速發育,但是黑猩猩在妊娠中后期大腦的發育速度變遲緩,這種發育機制是人類祖先與黑猩猩祖先“分道揚鑣”后獨自進化獲得的。
□文/摘自 新華社
老人免費乘公交車兼具保健作用
許多地方都有讓老人免費乘坐公交車的政策。英國的一項新研究顯示,這除了體現社會對老人的關愛外,還能促使老人多出門活動,在保健方面具有積極作用。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研究了英國2006年推出的老人免費乘坐公交車政策及其影響。這一政策允許60歲以上老人在工作日上午9時半之后、周末和公共假日全天持卡免費乘坐公交車。
研究人員分析這一政策實施前后,即2005年到2008年間約1.7萬名老人的日常活動,發現那些擁有免費公交卡的老年群體出門活動時間明顯增多。
每天保持一定活動量對老人健康非常重要。有研究顯示,60歲以上老人每天進行15分鐘中等強度的活動就能把死亡風險降低12%。如果老人經常出門,雖然是坐公交車出行,實際上步行前往和離開公交站臺的運動量就有可能滿足每天身體活動的需求,給健康帶來好處。
本次研究還顯示,免費公交卡帶給老人的健康效益與其經濟背景無關,老人無論貧富都能從免費公交中受益。
□文/摘自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