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一份調查顯示與1985年相比,2010年大學生肺活量下降了近10%,學生近視率接近90%。一些高校由于太過重視競技體育的成績,并不重視“群眾體育”。
在奧運賽場上,人們所看到的是中國年輕人精壯、威武的形象。然而最近的一份調查顯示,絕大多數的中國年輕人,尤其是大學生,體質堪憂。
在第九屆全國大學生運動會科學論文報告會上,科研人員的調研發現:中國大學生的肺活量水平、體能素質持續下降。與1985年相比,2010年大學生肺活量下降了近10%;大學女生800米跑、男生1000米跑的成績分別下降了10.3%和10.9%;立定跳遠成績分別下降了2.72厘米和1.29厘米;學生近視率接近90%……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第九屆大運會組委會秘書長王登峰列舉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數字:他出席北京大學2011級學生軍訓結業典禮時了解到,兩周軍訓期間,學生累計看病超過6000人次,特別是第一周,暈倒者眾多。
“從國際比較來看,我國青少年的體質健康狀況整體落后于同齡學生。”國家科技教育領導小組辦公室原副主任廖曉淇表示。
大學生,本該是學識和身體素質最佳的群體,卻為何落得如此境地?
應試教育擠占體育鍛煉時間
在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范先佐看來,大學生的體質不佳,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大學生的體能跟不上,是中學、小學就帶上來的病根。”范先佐說,在我國的中小學,雖然素質教育說了多年,但是應試教育還是有深厚的土壤。教育部雖然規定,中小學生“每天要保證一個小時的體育鍛煉時間”,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寥寥可數。在競爭激烈的小升初、初升高的考試壓力下,體育鍛煉乃至體育課的時間,很容易就被各種“正當”的理由挪作他用。而這樣的結果,學生們的身體素質可想而知。進入大學后,寬松的學習、生活環境,使緊張神經忽然放松的學生,更沒有主動鍛煉的意識了。
沈陽理工大學的一項調查發現,僅在遼寧地區初中、高中、大學的學生中,仍有較大部分學生每天無法完成體育活動1小時的目標。其中每天鍛煉30~60分鐘的大學生占學生總數的46.22%,高中同一指標僅為20.80%。高考升學壓力造成高中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被擠占,而不少大學生已經養成不重視體育鍛煉的習慣。
高校應重視“群眾體育”
而在王登峰看來,“很多高校積極組建高水平運動隊,如果集全校之力專為高水平運動隊和少數運動員提供訓練和比賽條件,那么絕大多數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機會就得不到起碼的保障。”
在廖曉淇看來,一些高校由于太過重視競技體育的成績,并不重視“群眾體育”。
而范先佐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這與‘金牌意識’有關。”高水平的運動隊,可以為高校帶來顯著的成績,比如在一些大賽上奪得名次等等。這些成績對學校都是極有好處的。而對于“群眾性”的、見效不明顯的,比如普通學生的體育鍛煉,由于不能帶來實惠的效果,現在往往重視不夠,一些高校好的鍛煉傳統,比如冬季長跑、早間鍛煉等,現在全丟掉了。“在社會復雜的背景下,高校到底應該重視什么,確實該好好地思考。”
體育不是“課程”而是“興趣”
在一項調查中顯示,愿意主動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學生,中國為10.5%,日本為34.5%,美國為53.3%。可以說,中國高校基本沒有形成體育運動的文化氛圍。而這與教育方式的錯位息息相關。
“體育不應該只是一門課,而應該是一種興趣愛好和對個人素質的培養。范先佐說,我們的教育從小就將體育設計成一門和數學、物理、語文一樣的“課程”,而忽視了給孩子灌輸綜合素質培養的體育內核。
體育教育并非單純的身體活動,在提升體質的同時,還用于完善青少年的心理發育和社會適應能力。這種理念在國外很多國家得到廣泛認同。比如美國的體育課內容設置非常有助于培養孩子對運動的興趣。他們的課程十分細化,僅中學教學計劃就有10大類,包含冒險運動、體能運動、水上運動、團隊運動等60多項,跑步、游泳、網球等具有終身體育價值的項目占47.6%。美國、加拿大實行的是自由入學制度,教學實行學分制,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國外對學生的體育能力很重視,也有體育活動的良好氛圍。
培養“愛運動”的理念才是根本
如今,為了提升大學生的身體素質,我國也開展了諸多措施。比如教育部等部門共同起草的《關于加強學校體育的若干意見》即將出臺。今后將進一步加強學生的體質健康測試工作并對外公布,將把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納入對學校整體工作的評價體系,促使學校開足體育課程,提升學校體育的質量。
王登峰說,而且從今年開始,高校新生將全部接受體質健康測評,并以生源地為單位進行公布,反推中學體育教育的狀況,按地區進行排名,讓各地政府更加重視提升學校體育水平和質量,讓全社會都來監督,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高。
同時,一些國家的經驗也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比如蘇聯解體后,俄羅斯青少年的體質狀況也出現了下滑。2000年以后,俄羅斯將遏制青少年體質下滑問題提到了國家戰略高度。一個重要工作是在全社會大力宣傳和推動體育與健康生活方式,對學生灌輸“我要運動”的觀念。
此外,加拿大實行一系列保障兒童健康的退稅措施,由學校組織的課余活動的費用可用于退稅。而在美國,政府專門成立工作組,為針對美國兒童肥胖問題的“讓我們行動起來”運動提供有力支持,政府已經開始與食品公司和醫療機構展開合作,研究有關立法和項目計劃。
“任何強制的規定從短期內都能達到效果。但是只有將理念融入意識,才能使學生終身受益。”范先佐說,大學生畢業后,不會再有評價體系、測評等規范督促他們。那個時候,由衷的“愛運動”的理念才是唯一能讓他們繼續保持強健體魄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