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片是可以裁切的,問題的關鍵是由誰來裁,怎么裁?
國內攝影圈流行一句話叫:“好照片是裁出來的!”著名攝影師李少白曾出了一本《裁剪出好照片:李少白講攝影》的書專門談裁剪, 但也常聽攝影記者抱怨編輯把自己的圖片裁得七零八落。
照片裁切的關鍵是由誰來裁
對于照片的裁切,歷來觀點說法不一。我們知道攝影大師布列松歷來反對別人裁切自己的照片。布列松的影響是巨大的,后來馬格南的攝影師都反對別人對自己的照片動手動腳。溫納·別斯切夫從朝鮮戰場回來,對于他的照片被《圖片》《紀元》等雜志裁剪后極為惱怒,下定決心:“我也得像布勒松那樣,注明只有完整刊載全幅照片的情況下才準許使用,這是對付那些壞編輯的唯一辦法。”被他們罵的還包括美國的《生活》等著名雜志編輯。
反對對照片進行裁剪的人認為,好照片是拍出來的,而非編輯剪裁出來的。他們認為,對于畫面的選取和剪裁應該出現在拍攝的那一刻,按快門的人已經有了選擇,而且是根據他的內心、他的感情來做出的。所以,編輯就沒有必要再對照片來一刀。這話確實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應當看到,在后期,攝影大師們對自己的照片也是要進行裁切的,《美國人》的拍攝者羅伯特.弗蘭克不同時期就對自己的一些照片進行了裁切,有一本書曾對此專門進行了介紹。毫無疑問,照片是可以裁切的,問題的關鍵是由誰來裁,怎么裁?我認為由攝影師自己來裁切較為恰當,當然也不排除有些圖片編輯慧眼識珠裁切出構圖更好的照片來。
裁切主要是為了使畫面更簡潔
什么是好的照片?對于這個問題有各種各樣的說法。《美國紐約攝影學院攝影教材》總結了三點:1.好照片要有主題。2.一幅好照片要有一個能吸引注意力的主體。3.好照片畫面要簡潔。簡潔是好照片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但我們大多數人拍的照片都犯這個毛病,不夠簡潔。
所謂簡潔就是要去掉那些分散注意力、削弱主題的因素。這并不意味著把背景上的東西統統去掉。如果周圍環境有利于表現主題,它們就是必不可少的,不能去掉。但我們拍的照片背景中通常會出現無關緊要的人、電線桿、汽車的尾巴、垃圾桶,等等,對這些則大可直接裁掉了事。
以裁切求接近
根據專家的研究,裁切不僅能在視覺上凸顯主體的重要性,還能以非常簡單的方式拉近觀賞者與主體之間的距離。某個主題被裁切得越厲害,其與觀賞者之間的距離就越近,圖像看起來就越詳細、越直接,這樣觀賞者也就更容易消除情感上的距離。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看到的人像作品多以面部的特寫為主。當某人或某物直接出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就不得不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同時,這種照片也可以使觀賞者感到自己就站在主體面前。
裁掉人物頭頂增加親密感
在拍攝人像時,我們大多數人都習慣把人的臉安排在畫面的正中,但當我們仔細觀察各種廣告,發現許多人物的頭頂已經被裁掉了。裁掉頭頂,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實用的技巧。
由于社會的因素,陌生人之間都會保持一定的距離,在室外,如果一個陌生人和我們總保持一米的距離,我們就會很警惕。當我們和人交談時,需要保持約一臂的距離。因為在這個距離下,我們可以完全看到對方的頭部。其實,當我們在欣賞照片時也會有這樣的期望。但面對那些我們非常熟悉的人則情況又變得不同。當我們面對伴侶、家人、朋友時,我們會與之更加接近,這時我們就無法完整地看到對方的頭部甚至臉部。裁掉人像的頭頂,就是明確表達出這種親密感,并從視覺上減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由此可以迫使觀賞者拉近自己與照片中人物之間的距離。
裁切下邊緣還是裁切側邊緣?
通常情況下,我們對圖像進行裁切并不是對照片的四條邊都裁切。當我們對圖像的下邊緣進行裁切時,通常這種裁切不被人在意,仍然能帶給觀賞者完整的感覺。比如,我們對人的腹部高度進行裁切,觀賞者在欣賞從全身人像中截取的上半身部分的照片時仍然會有完整的感覺。這就是為什么雜志上全身人像很少,而半身人像居多的原因。
但是,當我們對圖像的某一側邊進行裁切時,圖像的變化就非常之大。換句話說,圖像側邊的切割更加引人注意。這種裁切能更持久地強調某些圖像元素,從而使照片的另一側更加突出。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在雜志的版面上,我們會常看到照片一側大量留白的情況。下次我們裁切時,也可以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