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全球經濟復蘇步伐明顯放緩,導致2012年世界經濟不確定性比往年增加。
種種跡象已經在2011年秋季顯露出來,且不管買的賣的如何吹捧,內部調整和縮水是必須的。
畢竟,“我們不能期待購買的作品百分之百安全”,受訪者香港蘇富比亞洲藝術部主管林家如說:“收藏藝術品風險很高,如果要以投資為目的,那還不如去買股票和房地產。
2011年,法國著名藝術市場信息公司Artprice公布了《當代藝術家拍賣成績500強》(2010.7.1-2011.6.30)榜單,這個榜單中遍布中國藝術家的名字,僅前十名就占去了一半。這一年是中國藝術家穩定陣腳、信心激增的一年,他們的作品作為藝術市場重要的增長點,帶動2011年全球油畫和雕塑的總成交額上升了35%。
2011年國內油雕市場總成交額為79.27億,油畫及當代藝術總成交額75.04億,占油雕版塊總成交額的95%,雕塑、裝置等立體作品總成交額3.68億,占4%,影像為0.55億,占1%。過去的一年受到經濟環境的影響,藝術市場表現前高后低(春拍高于秋拍),但總體比較平穩,油畫和雕塑版塊在市場遇冷的情況下還能取得不錯的成績。2011年躋身油畫雕塑版塊前十名的藝術家,從年齡來看,主要是第一、二代油畫家占據高位;從類型看,老油畫和寫實油畫仍然處于頂端。
而2012年新春伊始,內地各拍賣公司在征集拍品的過程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董國強感慨:“這是整個拍賣行業十年來最難的一次,這個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征集難:我們征件無非就是三種渠道——藏家、行家和家族留傳,藏品的持有者普遍認為現在不是賣東西的時候,另外拍賣公司都已經掘地三尺,內地有祖傳的家族幾乎絕跡了,所以現在很多公司都把征集目標轉向海外。其二是收款難:從去年秋拍結束到現在已經有三個月的時間,很多款項都沒收回,在秋拍賣過東西的人沒收到錢,為了避免惡性循環,自然不愿意再把藏品拿出來。”
而中國嘉德油畫部高級業務經理李艷鋒認為這個困難是被動的,因為去年不止嘉德,各家拍賣公司成績本來還不錯,一些自身價位原本不那么高的作品拍得都比較理想,他對今年春拍的預期原本也很樂觀,但“由于外界輿論和媒體都在放大經濟危機、資金緊張的影響,很多藏家也被動接受,采取觀望的態度。大家都不出貨,勢必會影響春拍的成交量和成交額”。由于國際國內形勢均不樂觀,今年的市場充滿變數,拍賣公司也會采取相應的對策,李艷鋒說“嘉德油畫部分2012春拍主打‘精品油畫’概念,深化自去年秋拍開始的精品策略,嚴格把控場次及拍品數量,重點提升拍品品質。”北京翰海油畫雕塑部負責人柴寧表示:“翰海在征集方面會減少數量,盡量選擇容易成交的拍品,采取合理的估價,回避過高價格的作品。同時,由于拍賣公司今春對作品的估價比較保守,也會影響委托方的釋出意愿。”
早期油畫不及預期
以徐悲鴻、常玉、林風眠、潘玉良等人為代表的老油畫版塊雖然有真偽爭議,上拍量少,參與人少,但卻表現不俗。2011年,徐悲鴻1939年創作的《珍妮小姐畫像》在中國嘉德秋拍以5,750萬元成交,常玉1950年創作的《五裸女》在臺灣羅芙奧春拍以10,740.384萬元成交,同樣是常玉1950年代所作的《幽藍明菊》在北京保利秋拍以3,450萬元成交,而業內人士認為《幽藍明菊》的成交價遠低于他們的預期。
無論橫向還是縱向來比,都能得出早期油畫家的作品整體被低估的結論,這并不是放言造勢。這些藝術家的歷史地位和藝術價值是被普遍公認的,在此前提下,與徐悲鴻等人生活在同一時期的畢加索等西方藝術家,其作品動輒上億,很顯然與中國的老油畫不在一個價格梯度。而與還在繼續創作的張曉剛、方力鈞、周春芽等當代熱門藝術家相比,幾千萬也并不是一個值得高歌的數字。中國嘉德拍過的周初碧、李超士等藝術家的作品,高價才400萬左右,一般的作品成交只在100萬之內,還是比其他早期油畫家的作品便宜得多。隨著藏家對美術史的認知越來越有深度,他們會知道這些作品的重要性,也會盡量去爭取。從長遠來看,老油畫的市場潛力還很大,這些早期油畫家未來會被公平地定位。
第一代油畫家留下的創作有限,原因正如柴寧所說,“在徐悲鴻和常玉的時代,油畫在中國幾乎沒有市場,他們也沒有成功地進入西方的市場體系,因此,他們的作品創作量和保存量都比較少”。加上又經歷了戰亂,相當一部分被毀掉,存世作品也有一部分被博物館收藏,流入市場的作品更是少而又少。李艷鋒分析了大陸早期油畫的市場走向:“那個時期油畫家生活條件比較艱苦,所以他們的作品可能更為集中地被某個經紀人在某個階段所擁有。最早發現常玉的是臺灣藏家,那時候的買入價特別便宜,所以臺灣藏家不斷在收。現在常玉的作品能流通的一共才一、二百件,藏家分布比較明顯,被極個別人所壟斷,拿在手里不出售,導致了現在他的作品上拍量非常小。徐悲鴻的作品大部分在徐悲鴻紀念館,市場情況也大抵相似。其他的早期油畫家,本身創作的作品量很少,加上丟失了很多,現在手里還有貨的藏家,覺得目前的價位沒有達到他們預期,所以十分惜售。”當然,并不是所有上拍的早期油畫都能成就高價,必須有清晰著錄或學術出版、年代久遠、來源可靠。老油畫的成交價格起伏頗大,從幾萬到幾千萬都有,主要是由于真偽問題。董國強表示:“徐悲鴻、常玉的油畫如果成交價幾萬、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真偽問題都值得商榷。很多時候,我們從價格上就可以大抵判斷一件作品的真偽。”
今年春拍,北京匡時征得20世紀為數不多的女藝術家方君璧的代表作《吹笛女》,由方君璧的兒子提供。這件作品是方君璧在巴黎期間創作,1924年作為第一位中國女性的作品入選“巴黎美術展覽會”,董國強非常高興地向記者坦露,“這么一件珍貴的作品,當然會比方君璧其他的作品要貴得多”。至3月12日截稿,各家拍賣公司還未征集到非常好的老油畫,而嘉德將會上拍徐悲鴻的學生孫宗慰和馮法祀創作于1940年代的作品。
“中西貫通”繼續領跑
依照很多人的價值觀,趙無極和吳冠中屬于早期油畫家,即中國第一代、第二代油畫家的范疇。但就市場表現來看,他們卻與朱德群、蔡國強、徐冰等藝術家頗為相似,都受到海內外藏家關注和追捧。趙無極和吳冠中的作品市場包容性很強,創作量大,所以無論成交額還是成交率,都是油雕版塊的翹楚。
2011年,趙無極共有60件作品上拍,成交57件,成交率達到95%,總成交額為54,824.6342萬元,比上年增長近半。在這些作品中,只有8件作品在內地上拍,分布在中國嘉德、北京保利和上海泓盛,海外市場的占有率達87%。盡管內地上拍的數量不多,但成交率卻異常喜人地達到100%,正如李艷鋒描述的:“趙無極的作品前兩年在大陸很難推,但去年感覺大陸藏家突然都接受了他一樣,追捧的速度非常快。”趙無極不同風格的作品拉開的層次比較明顯,去年有多幅作品順利成交,高價都集中在海外,他于1968年創作的《10.1.68》,以6,100萬港元落槌,是香港蘇富比秋拍的最高價。
與趙無極不同的是,吳冠中的市場更偏重內地,然而一邊倒的趨勢并不十分明顯。2011年上拍的42件作品中,共成交36件,成交率為86%,總成交額46,249.104萬元,10件在香港上拍,內地的市場占有率為76%。北京保利創下了吳冠中去年的最高價,他作于2002年的《秋瑾故居》以7,475萬元成交,而海外市場的最高價是他于1975年創作的《漓江新篁》,在香港蘇富比以2,166.44萬元成交。吳冠中的作品從1950年代到1990年代,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風格,作品量也非常大。另外,吳冠中有很多國畫上拍,一些書畫的藏家也會兼收并蓄,同時收藏他的油畫作品。
雖然內地拍賣公司的征集尚未結束,但從香港蘇富比今春征集的成果可以看出,油畫版塊的整個行情不會差。蘇富比將在今年春拍中呈現趙無極1950年代至1990年代的精彩代表作,他作于1986年的《25.06.86桃花源》最為引人注目,這是一幅獨特的三澗直式構圖抽象作品,是趙無極1980年代的巔峰巨作,估價為1,800-2,800萬港元。蘇富比同時也將帶來吳冠中的《大瀑布》(1975年作,估價1,200-1,800萬港元)和朱德群的《永恒》(1978年作,估價600-800萬港元)。精品的出現,勢必帶動單個藝術家作品價格的上漲,多位藝術家的共同發力,也使得油畫版塊在整個市場的份額增長成為可能。
寫實油畫不愁賣
寫實油畫種類繁多,無論是以靳尚誼、陳逸飛為代表的“經典寫實”,還是以王沂東為代表的“學院寫實”,抑或以艾軒、陳丹青、羅中立為代表的“鄉土寫實”,都有非常穩定的市場。在各種不同類型中,人物肖像類更受歡迎,當屬王沂東的藏家分布最為廣泛。此外,冷軍、艾軒、楊飛云也是頗具代表性的藝術家。寫實油畫對于一些新藏家來說特別容易介入,因為評判標準很清楚,主要看畫面感覺、構圖、技法等等,畫得好不好一目了然。寫實油畫的買家主要是國畫的藏家、企業、基金等等。
艾軒在2011年共有24件作品上拍,成交16件,總成交額7,080.648萬元,成交率為67%,由于幾件高價作品的抬升,總成交額高出2010年。艾軒和何多苓在1984年共同創作的《第三代人》在北京保利以2,875萬元成交,遠遠超過了艾軒在2010年創下個人紀錄的《圣山》(2009年作,2,072萬元,北京保利)。他作于2010年的《秋風掠過荒原》也拍出828萬元的好成績。楊飛云去年共上拍19件作品,成交16件,成交率84%,總成交額4,322.85萬元,比2010年的成績理想。其中參加過中國美術館的多次展覽,并在多本書籍著錄過的作品《紅》(2007年作)在北京保利以1,150萬元成交,刷新了楊飛云的個人拍賣紀錄。
寫實油畫之所以會長期以來受到追捧,原因之一是這些作品具有非常好的賣相,用董國強的話說,“畫得比較漂亮,符合現在富人階層的審美。”學術界有人在2011年討論過寫實油畫的市場趣味,但藝術品市場的操縱者不會討論哪些作品值得收藏。董國強還說:“市場不會受評論家的影響,拍賣公司不像畫廊可以做品格,它需要滿足各路藏家的需求,從這個角度來說,能賣錢的作品都是好作品。”柴寧表示:“我本人不太同意用藝術進化論的方式將寫實油畫一棒子打死,中國的寫實油畫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未來也會有相當多的藏家鐘情于它。”受追捧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寫實油畫需要藝術家有扎實的功底,創作一件作品要花特別久的時間。李艷鋒透露,“一個成熟的寫實藝術家的產量,一年大概是五、六件,雖然有的藝術家每年上拍作品那么多,其實新作品也就一件而已,大部分是以前的作品重復上拍。當然他們也畫一些小作品,比如素描或者藏家訂制的小尺寸油畫,可能畫起來很快,但都不是份內的創作。”
目前市場上并沒有出現年輕有為的寫實藝術家,寫實畫家的成熟一般在40歲左右比較旺盛的年齡。而年輕藝術家即便有扎實的功底和旺盛的精力,對畫面的把控還處在摸索階段,需要一定時間才能最終找到自己的定位。就像李艷鋒說的,“王沂東跟楊飛云怎么區別開?就是靠畫面感覺,不能都畫得一模一樣。大家一看就知道是誰畫的,這就是他們的語言特色,年輕藝術家還做不到這一點。”
寫實今年仍然是油畫版塊中非常強大的部分,香港蘇富比推出了“寫實主義”專題,將上拍陳逸飛、王沂東、羅中立、李貴軍等人的作品,尤以陳逸飛1999年創作的《獨坐》(估價600-800萬港元)最為重要。中國嘉德春拍的傳統寫實部分也將囊括陳逸飛早期的風景畫和楊飛云、王沂東、冷軍、艾軒等人的畫作。北京保利也征集到陳逸飛的早期名作《預言者》,該作從未在拍場上現身,收藏它的美國著名收藏家經過對市場的多年考察,最終選擇在保利拍賣。
漲得越狠,跌得越快
以F4(張曉剛、方力鈞、岳敏君、王廣義)、周春芽、曾梵志、劉煒、劉野等人為代表的當代中青年藝術家是藝術市場的中流砥柱,也是拍賣行征集作品的主要目標。雖然F4去年頗受詬病,但他們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香港蘇富比于2011年為張曉剛作品創下三大最高拍賣成交價——《生生息息之愛》三聯作(1988年作,6,656.852萬元),《血緣:大家庭一號》(1994年作,5,380.84萬元)和《血緣:大家庭》(1995年作,4,770.772萬元)。而岳敏君1994年所作《希阿島的屠殺》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以2,658.5280萬元成交。一些以往被低估的藝術家開始受到重視,表現在市場上是個人紀錄的刷新和高價作品頻現。周春芽的《剪羊毛》、《紅石》和《月下情人》分別創下了他個人成交紀錄前三名的高價,劉煒目前的拍賣紀錄前十名有9件是2011年上拍的作品。
對于F4去年的表現,專家們也是各有說辭,這當然不止是跟他們的拍賣成績有關。李艷鋒表示:“他們在作品面貌上沒有更進一步,有些藝術家花了大量時間在社會交際、經商等方面,而在創作上花的時間不夠。一個當代藝術家要在自己的風格上不斷地延續,延續中有變化,變化中還有聯系,才能給藏家信心。”林家如的觀點則正好相反:“我并沒有覺得F4在去年表現不好,因為他們還在不斷有新的成績。”董國強則重在認可這些藝術家的歷史價值:“F4所生活的那個年代,為他們提供了非常好的創作源泉,這個時代是獨一無二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再經歷,很難想像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下生長起來的人能夠畫出他們那樣的作品。”柴寧也認為不能因為短期的市場波動而否定這些藝術家的價值,他們真正的代表作“極度稀缺,未來還會更貴”。
當然,顧慮不是沒有,當代一線藝術家的市場已經被開發了近十年,剩下的可能性并不多,也是時候開發一些新的資源。香港蘇富比今年春拍征集到了張曉剛市場上最早的《血緣:大家庭》系列作品《血緣——大家庭:全家福2號》(1993年作,估價2,500-3,500萬港元)以及方力鈞的早期重要玩世現實主義作品《1993 No.4》(1993年作,估價1,8500-2,500萬港元),而主推的是劉煒的作品《狗》(1995年作,估價1,200-1,500萬港元)。林家如解釋,“一方面是張曉剛和方力鈞的作品確定得比較晚,另一方面是劉煒近兩年在市場的反應很好,我知道很多藏家都在找他的作品,這次征集到他重要時期的代表作,要說熱門主打,劉煒當然是不二人選。拍賣不能只局限于四、五個名單,對拍賣公司來講,能夠囊括越多不同藝術家,面貌越豐富是越好的。”
從去年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出,周春芽、劉煒、曾梵志、劉野等人在當代藝術板塊里屬于股漲的藝術家,他們與F4年齡相仿,作品價位卻還存在差距。當代藝術板塊將會出現內部調整,這個調整并不存在新舊之分,只是以往漲得過快的藝術家,在藏家們疲于承擔、慢慢挖掘另一撥人的時候,開始有下潛的趨勢。而原本被低估的藝術家,在這個轉向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會浮上來。
新銳藝術淺水摸魚
藝術市場的高低起伏并不只集中在高價位的藝術家身上,一些年輕藝術家也已經飽嘗價格波動帶來的痛苦。根據雅昌藝術網的統計,陳可、熊宇、陳飛、高瑀、韋嘉等藝術家無論是成交額、成交率還是個人指數,最近兩年都呈現下降的趨勢。
這些年輕藝術家的市場往下走,并非其作品本身受到爭議,而是有其客觀的原因。林家如分析,“創作量是其中一個因素,藏家要考慮藝術家是不是畫太多了。又或者創作開始轉型,而新的面貌和風格不被藏家所接受等等。這幾個新銳藝術家的市場不太好只是現階段的現象,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真正用心的藝術家會有新作品出現在畫廊和拍賣中,最后還是會被藏家所接受。”而李艷鋒認為下跌的原因是這些藝術家以往漲得過快,“他們的作品非常好,能夠把當下的生活狀態、社會狀態反映在畫面上,其實市場也都是認可的。他們的作品價位以后應該會不錯,但是沒有到目前這么高,有的藝術家已經賣到超過百萬了,這個狀態合不合理,是要打一個問號的。”與前兩位專家的意見一致,柴寧覺得“年輕藝術家的市場,直到他們真正成為藝術史中不可或缺的一員才會塵埃落定。”畢竟他們還很年輕,需要長期的關注,只要創作脈絡得到認可,就會反映在市場上。
新銳藝術家版塊總體是比較活躍的,雖然藏家對部分高價作品舉棋不定,但幾萬到十幾萬相對低價的作品卻十分受歡迎,當然由于尺寸、題材和作品寓意的差異,成交結果也會不同。年輕藝術家具有較強的主動性和參與性,這個群體通過各種渠道自薦或被推薦,在畫廊、機構的推動下成長很快,這樣更有利于他們今后市場的發展。王光樂、仇曉飛、賈藹力、宋琨等人都非常出色,香港蘇富比一直青睞的賈藹力是最近炙手可熱的藝術家,2010年,他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時刻準備著》估價35-45萬港元,以194萬港元高價成交,這大大增強了香港蘇富比的信心,今春也有重要作品《蒼白的不只是你》三聯作(2007年作,估價250-380萬港元)上拍。
香港蘇富比所選擇的都是創作相對成熟,一級市場基礎扎實的藝術家,年輕藝術家的推薦并不是蘇富比的強項。中國嘉德舉辦過的大學生專場,給剛畢業的年輕人提供了展示空間,讓藏家自己去挖掘。不管怎么說,雖然拍賣價格跟叔叔輩的藝術家不能比,但“砂鍋里炒青菜”,卻也有滋有味。
雕塑買精不買貴
拍品的多元化是拍賣公司努力的一個方向,雕塑是除了架上繪畫以外最大的藝術門類,小型案頭雕塑和大型觀念雕塑、公共雕塑都因藏家和機構的需求而有不同的市場空間。中國嘉德2011春拍“中國雕塑”專場中,上拍的60件當代雕塑作品高達98.33%的成交率,證明雕塑市場已有局部行情。
在我們選取的樣本公司中,朱銘是最突出的雕塑藝術家,2011年他共有70件作品上拍,成交65件,總成交額11,733.4826萬元,最高價是在香港蘇富比去年秋拍成交的《太極系列—單邊下勢》(1985年作,1,707.24萬元),此作品刷新了朱銘的個人紀錄。由于出生地在臺灣,朱銘的市場在大陸比較薄弱,加上內地藏家對其作品的認可度有限,他在內地上拍的作品(大約每年1-2件)基本都流派。隋建國的作品去年共上拍15件,成交14件,且在蘇富比有不錯的成績,總成交額1,455.6708萬元,1997年所作《世紀的影子》以473.96萬元刷新了個人紀錄。展望也不落人后,去年有18件作品上拍,成交17件,總成交額2,185.8574萬元。向京去年沒有重要的作品上拍,所以成交情況不算太好。柴寧認為“她的市場還是十分穩定”。而李艷鋒覺得“向京年輕一代雕塑家里比較成熟的,在創作上大家對她的要求也會高些,可能認為她在創作上的延續性不夠明顯”,林家如則將原因歸結為“向京在內地以外的地方很少舉辦展覽,國際藏家對她的熟悉度比較低”。
影像和版畫相比架上繪畫,缺乏藝術品的唯一性、不可取代性,市場還停留在起步階段,一級市場的銷售反而比二級市場要好。由于價格不高,易于接受,也是有待開拓的新興領域。林家如介紹到:版畫和影像這兩個版塊未來絕對會有增長,但是要看個別藝術家。像方力鈞是木刻版畫系畢業的,他的木刻版畫價格也不便宜。版畫對新的收藏族群是一個很好的門檻,3-5萬是最容易消費的階段。
香港市場為影像作品的拍賣做出了努力,郎靜山、王勁松的高價都集中在海外,香港蘇富比2005年所創的郎靜山個人最高紀錄(《湖山攬勝圖》,1989年作,82.68萬元)至今未被打破。北京華辰的影像專場發掘了很多資源,2011年春秋兩季共上拍622件作品,總成交額950.2萬元,其中一代歌后周璇個人珍存的1,957張原版老照片以2,18.5萬元成交,創中國影像拍賣歷史新高。本次春拍,香港蘇富比將有來自兩岸三地攝影藝術家的作品呈現,包括郎靜山、張印泉、陳復禮和張才等人的精彩作品。雖然目前從事版畫創作的人還在少數,但也有相應的市場,中國嘉德一直在倡導原創版畫的拍賣,原作的復制版畫作為油畫的衍生品,也能投白領階層所好。
欲數風流,還看春拍
今年一定會像專家們說的那么慘淡嗎?內地和海外市場會有區別嗎?從多年來油畫和雕塑版塊的資源和成交結果來看,國內跟香港存在著明顯的差距。香港蘇富比中國當代藝術部主管林家如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并無壓力,她說:“因為我們一直以來都是采取低價略政策,而且征集的對象是以歐美藏家為主,他們都是比較早介入中國當代藝術收藏,而且目前來看是最成熟的收藏族群,他們和內地藏家的看法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我們面對的環境跟內地拍賣公司有所不同,征集困難在蘇富比不是太明顯。今年春拍中張曉剛、方力鈞的作品都是從歐洲藏家手上征集到的,是他們目前在市場上出現的最重要的作品。”
總的來說,2012年是考驗各拍賣公司內力與耐心的時候。盡管量價都會下跌,但與近現代書畫和瓷雜不同,油畫、雕塑版塊今年的成交情況不會太悲觀,大陸早期油畫、寫實油畫由于其稀缺性和歷史地位,市場高度不會被動搖,當代熱門和觀念藝術在調整中也會有驚喜。就不同區域來看,內地拍賣公司雖然受到嚴酷考驗,但幾乎沒有人在這一場戰役中信心受挫,市場的起起落落實屬稀松平常,人人都攢著一股勁兒,靜待適時而動;而港臺的拍賣公司當然更會借機發力,加上有名家名作鎮場,成交結果勿需擔心。很多作品之所以創天價,根本原因不在于市場的好壞,而是在于它本身的價值,無論什么時候拿出來,都是最搶眼的。
董國強:油畫的成交額和前兩年比,萎縮得很厲害,現在國內任何一家拍賣公司都不敢保證一場油畫的成交額能夠過億。今年的市場會很饑餓,但下跌幅度有限,餓兩場之后肯定會反彈。
資源越來越匱乏,跟藏家出貨的頻率和速度有關。就像股票一樣,5塊錢買的漲到50塊,連老太太都有勇氣斬倉賣掉,但有多少人是能從5塊一直拿到50塊的?可能8塊錢就賣了,后來聽說還能漲,10塊錢又買回來,然后12塊錢又給賣了……來回倒騰,一直倒騰到50塊的例子倒是有,但藝術市場稀缺的是那種5塊錢買入就沒再出現過的東西。
李艷鋒:油畫版塊自2008年調整以來,除了高端拍品外并沒有太大回升,比價效應逐漸顯現,今年的狀況不會太差,在拍賣公司的總體成交中的份額會增大。一個藝術家的重要作品是有限的,周春芽的經典作品大概是三、四件,現在已經賣了《剪羊毛》、《藏族新一代》,其他的作品估計藏家暫時不會出手的。
林家如:我倒沒有覺得經濟不好,不然藏家們不會把重要作品拿出來賣。不過我們不能期待購買的作品百分之百安全,什么叫安全?這是投資客的顧慮。收藏藝術品的風險很高,如果要以投資為目的,那還不如去買股票和房地產。
2011年,法國著名藝術市場信息公司Artprice公布了《當代藝術家拍賣成績500強》(2010.7.1-2011.6.30)榜單,這個榜單中遍布中國藝術家的名字,僅前十名就占去了一半。這一年是中國藝術家穩定陣腳、信心激增的一年,他們的作品作為藝術市場重要的增長點,帶動2011年全球油畫和雕塑的總成交額上升了35%。
2011年國內油雕市場總成交額為79.27億,油畫及當代藝術總成交額75.04億,占油雕版塊總成交額的95%,雕塑、裝置等立體作品總成交額3.68億,占4%,影像為0.55億,占1%。過去的一年受到經濟環境的影響,藝術市場表現前高后低(春拍高于秋拍),但總體比較平穩,油畫和雕塑版塊在市場遇冷的情況下還能取得不錯的成績。2011年躋身油畫雕塑版塊前十名的藝術家,從年齡來看,主要是第一、二代油畫家占據高位;從類型看,老油畫和寫實油畫仍然處于頂端。
而2012年新春伊始,內地各拍賣公司在征集拍品的過程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董國強感慨:“這是整個拍賣行業十年來最難的一次,這個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征集難:我們征件無非就是三種渠道——藏家、行家和家族留傳,藏品的持有者普遍認為現在不是賣東西的時候,另外拍賣公司都已經掘地三尺,內地有祖傳的家族幾乎絕跡了,所以現在很多公司都把征集目標轉向海外。其二是收款難:從去年秋拍結束到現在已經有三個月的時間,很多款項都沒收回,在秋拍賣過東西的人沒收到錢,為了避免惡性循環,自然不愿意再把藏品拿出來。”
而中國嘉德油畫部高級業務經理李艷鋒認為這個困難是被動的,因為去年不止嘉德,各家拍賣公司成績本來還不錯,一些自身價位原本不那么高的作品拍得都比較理想,他對今年春拍的預期原本也很樂觀,但“由于外界輿論和媒體都在放大經濟危機、資金緊張的影響,很多藏家也被動接受,采取觀望的態度。大家都不出貨,勢必會影響春拍的成交量和成交額”。由于國際國內形勢均不樂觀,今年的市場充滿變數,拍賣公司也會采取相應的對策,李艷鋒說“嘉德油畫部分2012春拍主打‘精品油畫’概念,深化自去年秋拍開始的精品策略,嚴格把控場次及拍品數量,重點提升拍品品質。”北京翰海油畫雕塑部負責人柴寧表示:“翰海在征集方面會減少數量,盡量選擇容易成交的拍品,采取合理的估價,回避過高價格的作品。同時,由于拍賣公司今春對作品的估價比較保守,也會影響委托方的釋出意愿。”
早期油畫不及預期
以徐悲鴻、常玉、林風眠、潘玉良等人為代表的老油畫版塊雖然有真偽爭議,上拍量少,參與人少,但卻表現不俗。2011年,徐悲鴻1939年創作的《珍妮小姐畫像》在中國嘉德秋拍以5,750萬元成交,常玉1950年創作的《五裸女》在臺灣羅芙奧春拍以10,740.384萬元成交,同樣是常玉1950年代所作的《幽藍明菊》在北京保利秋拍以3,450萬元成交,而業內人士認為《幽藍明菊》的成交價遠低于他們的預期。
無論橫向還是縱向來比,都能得出早期油畫家的作品整體被低估的結論,這并不是放言造勢。這些藝術家的歷史地位和藝術價值是被普遍公認的,在此前提下,與徐悲鴻等人生活在同一時期的畢加索等西方藝術家,其作品動輒上億,很顯然與中國的老油畫不在一個價格梯度。而與還在繼續創作的張曉剛、方力鈞、周春芽等當代熱門藝術家相比,幾千萬也并不是一個值得高歌的數字。中國嘉德拍過的周初碧、李超士等藝術家的作品,高價才400萬左右,一般的作品成交只在100萬之內,還是比其他早期油畫家的作品便宜得多。隨著藏家對美術史的認知越來越有深度,他們會知道這些作品的重要性,也會盡量去爭取。從長遠來看,老油畫的市場潛力還很大,這些早期油畫家未來會被公平地定位。
第一代油畫家留下的創作有限,原因正如柴寧所說,“在徐悲鴻和常玉的時代,油畫在中國幾乎沒有市場,他們也沒有成功地進入西方的市場體系,因此,他們的作品創作量和保存量都比較少”。加上又經歷了戰亂,相當一部分被毀掉,存世作品也有一部分被博物館收藏,流入市場的作品更是少而又少。李艷鋒分析了大陸早期油畫的市場走向:“那個時期油畫家生活條件比較艱苦,所以他們的作品可能更為集中地被某個經紀人在某個階段所擁有。最早發現常玉的是臺灣藏家,那時候的買入價特別便宜,所以臺灣藏家不斷在收。現在常玉的作品能流通的一共才一、二百件,藏家分布比較明顯,被極個別人所壟斷,拿在手里不出售,導致了現在他的作品上拍量非常小。徐悲鴻的作品大部分在徐悲鴻紀念館,市場情況也大抵相似。其他的早期油畫家,本身創作的作品量很少,加上丟失了很多,現在手里還有貨的藏家,覺得目前的價位沒有達到他們預期,所以十分惜售。”當然,并不是所有上拍的早期油畫都能成就高價,必須有清晰著錄或學術出版、年代久遠、來源可靠。老油畫的成交價格起伏頗大,從幾萬到幾千萬都有,主要是由于真偽問題。董國強表示:“徐悲鴻、常玉的油畫如果成交價幾萬、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真偽問題都值得商榷。很多時候,我們從價格上就可以大抵判斷一件作品的真偽。”
今年春拍,北京匡時征得20世紀為數不多的女藝術家方君璧的代表作《吹笛女》,由方君璧的兒子提供。這件作品是方君璧在巴黎期間創作,1924年作為第一位中國女性的作品入選“巴黎美術展覽會”,董國強非常高興地向記者坦露,“這么一件珍貴的作品,當然會比方君璧其他的作品要貴得多”。至3月12日截稿,各家拍賣公司還未征集到非常好的老油畫,而嘉德將會上拍徐悲鴻的學生孫宗慰和馮法祀創作于1940年代的作品。
“中西貫通”繼續領跑
依照很多人的價值觀,趙無極和吳冠中屬于早期油畫家,即中國第一代、第二代油畫家的范疇。但就市場表現來看,他們卻與朱德群、蔡國強、徐冰等藝術家頗為相似,都受到海內外藏家關注和追捧。趙無極和吳冠中的作品市場包容性很強,創作量大,所以無論成交額還是成交率,都是油雕版塊的翹楚。
2011年,趙無極共有60件作品上拍,成交57件,成交率達到95%,總成交額為54,824.6342萬元,比上年增長近半。在這些作品中,只有8件作品在內地上拍,分布在中國嘉德、北京保利和上海泓盛,海外市場的占有率達87%。盡管內地上拍的數量不多,但成交率卻異常喜人地達到100%,正如李艷鋒描述的:“趙無極的作品前兩年在大陸很難推,但去年感覺大陸藏家突然都接受了他一樣,追捧的速度非常快。”趙無極不同風格的作品拉開的層次比較明顯,去年有多幅作品順利成交,高價都集中在海外,他于1968年創作的《10.1.68》,以6,100萬港元落槌,是香港蘇富比秋拍的最高價。
與趙無極不同的是,吳冠中的市場更偏重內地,然而一邊倒的趨勢并不十分明顯。2011年上拍的42件作品中,共成交36件,成交率為86%,總成交額46,249.104萬元,10件在香港上拍,內地的市場占有率為76%。北京保利創下了吳冠中去年的最高價,他作于2002年的《秋瑾故居》以7,475萬元成交,而海外市場的最高價是他于1975年創作的《漓江新篁》,在香港蘇富比以2,166.44萬元成交。吳冠中的作品從1950年代到1990年代,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風格,作品量也非常大。另外,吳冠中有很多國畫上拍,一些書畫的藏家也會兼收并蓄,同時收藏他的油畫作品。
雖然內地拍賣公司的征集尚未結束,但從香港蘇富比今春征集的成果可以看出,油畫版塊的整個行情不會差。蘇富比將在今年春拍中呈現趙無極1950年代至1990年代的精彩代表作,他作于1986年的《25.06.86桃花源》最為引人注目,這是一幅獨特的三澗直式構圖抽象作品,是趙無極1980年代的巔峰巨作,估價為1,800-2,800萬港元。蘇富比同時也將帶來吳冠中的《大瀑布》(1975年作,估價1,200-1,800萬港元)和朱德群的《永恒》(1978年作,估價600-800萬港元)。精品的出現,勢必帶動單個藝術家作品價格的上漲,多位藝術家的共同發力,也使得油畫版塊在整個市場的份額增長成為可能。
寫實油畫不愁賣
寫實油畫種類繁多,無論是以靳尚誼、陳逸飛為代表的“經典寫實”,還是以王沂東為代表的“學院寫實”,抑或以艾軒、陳丹青、羅中立為代表的“鄉土寫實”,都有非常穩定的市場。在各種不同類型中,人物肖像類更受歡迎,當屬王沂東的藏家分布最為廣泛。此外,冷軍、艾軒、楊飛云也是頗具代表性的藝術家。寫實油畫對于一些新藏家來說特別容易介入,因為評判標準很清楚,主要看畫面感覺、構圖、技法等等,畫得好不好一目了然。寫實油畫的買家主要是國畫的藏家、企業、基金等等。
艾軒在2011年共有24件作品上拍,成交16件,總成交額7,080.648萬元,成交率為67%,由于幾件高價作品的抬升,總成交額高出2010年。艾軒和何多苓在1984年共同創作的《第三代人》在北京保利以2,875萬元成交,遠遠超過了艾軒在2010年創下個人紀錄的《圣山》(2009年作,2,072萬元,北京保利)。他作于2010年的《秋風掠過荒原》也拍出828萬元的好成績。楊飛云去年共上拍19件作品,成交16件,成交率84%,總成交額4,322.85萬元,比2010年的成績理想。其中參加過中國美術館的多次展覽,并在多本書籍著錄過的作品《紅》(2007年作)在北京保利以1,150萬元成交,刷新了楊飛云的個人拍賣紀錄。
寫實油畫之所以會長期以來受到追捧,原因之一是這些作品具有非常好的賣相,用董國強的話說,“畫得比較漂亮,符合現在富人階層的審美。”學術界有人在2011年討論過寫實油畫的市場趣味,但藝術品市場的操縱者不會討論哪些作品值得收藏。董國強還說:“市場不會受評論家的影響,拍賣公司不像畫廊可以做品格,它需要滿足各路藏家的需求,從這個角度來說,能賣錢的作品都是好作品。”柴寧表示:“我本人不太同意用藝術進化論的方式將寫實油畫一棒子打死,中國的寫實油畫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未來也會有相當多的藏家鐘情于它。”受追捧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寫實油畫需要藝術家有扎實的功底,創作一件作品要花特別久的時間。李艷鋒透露,“一個成熟的寫實藝術家的產量,一年大概是五、六件,雖然有的藝術家每年上拍作品那么多,其實新作品也就一件而已,大部分是以前的作品重復上拍。當然他們也畫一些小作品,比如素描或者藏家訂制的小尺寸油畫,可能畫起來很快,但都不是份內的創作。”
目前市場上并沒有出現年輕有為的寫實藝術家,寫實畫家的成熟一般在40歲左右比較旺盛的年齡。而年輕藝術家即便有扎實的功底和旺盛的精力,對畫面的把控還處在摸索階段,需要一定時間才能最終找到自己的定位。就像李艷鋒說的,“王沂東跟楊飛云怎么區別開?就是靠畫面感覺,不能都畫得一模一樣。大家一看就知道是誰畫的,這就是他們的語言特色,年輕藝術家還做不到這一點。”
寫實今年仍然是油畫版塊中非常強大的部分,香港蘇富比推出了“寫實主義”專題,將上拍陳逸飛、王沂東、羅中立、李貴軍等人的作品,尤以陳逸飛1999年創作的《獨坐》(估價600-800萬港元)最為重要。中國嘉德春拍的傳統寫實部分也將囊括陳逸飛早期的風景畫和楊飛云、王沂東、冷軍、艾軒等人的畫作。北京保利也征集到陳逸飛的早期名作《預言者》,該作從未在拍場上現身,收藏它的美國著名收藏家經過對市場的多年考察,最終選擇在保利拍賣。
漲得越狠,跌得越快
以F4(張曉剛、方力鈞、岳敏君、王廣義)、周春芽、曾梵志、劉煒、劉野等人為代表的當代中青年藝術家是藝術市場的中流砥柱,也是拍賣行征集作品的主要目標。雖然F4去年頗受詬病,但他們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香港蘇富比于2011年為張曉剛作品創下三大最高拍賣成交價——《生生息息之愛》三聯作(1988年作,6,656.852萬元),《血緣:大家庭一號》(1994年作,5,380.84萬元)和《血緣:大家庭》(1995年作,4,770.772萬元)。而岳敏君1994年所作《希阿島的屠殺》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以2,658.5280萬元成交。一些以往被低估的藝術家開始受到重視,表現在市場上是個人紀錄的刷新和高價作品頻現。周春芽的《剪羊毛》、《紅石》和《月下情人》分別創下了他個人成交紀錄前三名的高價,劉煒目前的拍賣紀錄前十名有9件是2011年上拍的作品。
對于F4去年的表現,專家們也是各有說辭,這當然不止是跟他們的拍賣成績有關。李艷鋒表示:“他們在作品面貌上沒有更進一步,有些藝術家花了大量時間在社會交際、經商等方面,而在創作上花的時間不夠。一個當代藝術家要在自己的風格上不斷地延續,延續中有變化,變化中還有聯系,才能給藏家信心。”林家如的觀點則正好相反:“我并沒有覺得F4在去年表現不好,因為他們還在不斷有新的成績。”董國強則重在認可這些藝術家的歷史價值:“F4所生活的那個年代,為他們提供了非常好的創作源泉,這個時代是獨一無二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再經歷,很難想像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下生長起來的人能夠畫出他們那樣的作品。”柴寧也認為不能因為短期的市場波動而否定這些藝術家的價值,他們真正的代表作“極度稀缺,未來還會更貴”。
當然,顧慮不是沒有,當代一線藝術家的市場已經被開發了近十年,剩下的可能性并不多,也是時候開發一些新的資源。香港蘇富比今年春拍征集到了張曉剛市場上最早的《血緣:大家庭》系列作品《血緣——大家庭:全家福2號》(1993年作,估價2,500-3,500萬港元)以及方力鈞的早期重要玩世現實主義作品《1993 No.4》(1993年作,估價1,8500-2,500萬港元),而主推的是劉煒的作品《狗》(1995年作,估價1,200-1,500萬港元)。林家如解釋,“一方面是張曉剛和方力鈞的作品確定得比較晚,另一方面是劉煒近兩年在市場的反應很好,我知道很多藏家都在找他的作品,這次征集到他重要時期的代表作,要說熱門主打,劉煒當然是不二人選。拍賣不能只局限于四、五個名單,對拍賣公司來講,能夠囊括越多不同藝術家,面貌越豐富是越好的。”
從去年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出,周春芽、劉煒、曾梵志、劉野等人在當代藝術板塊里屬于股漲的藝術家,他們與F4年齡相仿,作品價位卻還存在差距。當代藝術板塊將會出現內部調整,這個調整并不存在新舊之分,只是以往漲得過快的藝術家,在藏家們疲于承擔、慢慢挖掘另一撥人的時候,開始有下潛的趨勢。而原本被低估的藝術家,在這個轉向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會浮上來。
新銳藝術淺水摸魚
藝術市場的高低起伏并不只集中在高價位的藝術家身上,一些年輕藝術家也已經飽嘗價格波動帶來的痛苦。根據雅昌藝術網的統計,陳可、熊宇、陳飛、高瑀、韋嘉等藝術家無論是成交額、成交率還是個人指數,最近兩年都呈現下降的趨勢。
這些年輕藝術家的市場往下走,并非其作品本身受到爭議,而是有其客觀的原因。林家如分析,“創作量是其中一個因素,藏家要考慮藝術家是不是畫太多了。又或者創作開始轉型,而新的面貌和風格不被藏家所接受等等。這幾個新銳藝術家的市場不太好只是現階段的現象,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真正用心的藝術家會有新作品出現在畫廊和拍賣中,最后還是會被藏家所接受。”而李艷鋒認為下跌的原因是這些藝術家以往漲得過快,“他們的作品非常好,能夠把當下的生活狀態、社會狀態反映在畫面上,其實市場也都是認可的。他們的作品價位以后應該會不錯,但是沒有到目前這么高,有的藝術家已經賣到超過百萬了,這個狀態合不合理,是要打一個問號的。”與前兩位專家的意見一致,柴寧覺得“年輕藝術家的市場,直到他們真正成為藝術史中不可或缺的一員才會塵埃落定。”畢竟他們還很年輕,需要長期的關注,只要創作脈絡得到認可,就會反映在市場上。
新銳藝術家版塊總體是比較活躍的,雖然藏家對部分高價作品舉棋不定,但幾萬到十幾萬相對低價的作品卻十分受歡迎,當然由于尺寸、題材和作品寓意的差異,成交結果也會不同。年輕藝術家具有較強的主動性和參與性,這個群體通過各種渠道自薦或被推薦,在畫廊、機構的推動下成長很快,這樣更有利于他們今后市場的發展。王光樂、仇曉飛、賈藹力、宋琨等人都非常出色,香港蘇富比一直青睞的賈藹力是最近炙手可熱的藝術家,2010年,他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時刻準備著》估價35-45萬港元,以194萬港元高價成交,這大大增強了香港蘇富比的信心,今春也有重要作品《蒼白的不只是你》三聯作(2007年作,估價250-380萬港元)上拍。
香港蘇富比所選擇的都是創作相對成熟,一級市場基礎扎實的藝術家,年輕藝術家的推薦并不是蘇富比的強項。中國嘉德舉辦過的大學生專場,給剛畢業的年輕人提供了展示空間,讓藏家自己去挖掘。不管怎么說,雖然拍賣價格跟叔叔輩的藝術家不能比,但“砂鍋里炒青菜”,卻也有滋有味。
雕塑買精不買貴
拍品的多元化是拍賣公司努力的一個方向,雕塑是除了架上繪畫以外最大的藝術門類,小型案頭雕塑和大型觀念雕塑、公共雕塑都因藏家和機構的需求而有不同的市場空間。中國嘉德2011春拍“中國雕塑”專場中,上拍的60件當代雕塑作品高達98.33%的成交率,證明雕塑市場已有局部行情。
在我們選取的樣本公司中,朱銘是最突出的雕塑藝術家,2011年他共有70件作品上拍,成交65件,總成交額11,733.4826萬元,最高價是在香港蘇富比去年秋拍成交的《太極系列—單邊下勢》(1985年作,1,707.24萬元),此作品刷新了朱銘的個人紀錄。由于出生地在臺灣,朱銘的市場在大陸比較薄弱,加上內地藏家對其作品的認可度有限,他在內地上拍的作品(大約每年1-2件)基本都流派。隋建國的作品去年共上拍15件,成交14件,且在蘇富比有不錯的成績,總成交額1,455.6708萬元,1997年所作《世紀的影子》以473.96萬元刷新了個人紀錄。展望也不落人后,去年有18件作品上拍,成交17件,總成交額2,185.8574萬元。向京去年沒有重要的作品上拍,所以成交情況不算太好。柴寧認為“她的市場還是十分穩定”。而李艷鋒覺得“向京年輕一代雕塑家里比較成熟的,在創作上大家對她的要求也會高些,可能認為她在創作上的延續性不夠明顯”,林家如則將原因歸結為“向京在內地以外的地方很少舉辦展覽,國際藏家對她的熟悉度比較低”。
影像和版畫相比架上繪畫,缺乏藝術品的唯一性、不可取代性,市場還停留在起步階段,一級市場的銷售反而比二級市場要好。由于價格不高,易于接受,也是有待開拓的新興領域。林家如介紹到:版畫和影像這兩個版塊未來絕對會有增長,但是要看個別藝術家。像方力鈞是木刻版畫系畢業的,他的木刻版畫價格也不便宜。版畫對新的收藏族群是一個很好的門檻,3-5萬是最容易消費的階段。
香港市場為影像作品的拍賣做出了努力,郎靜山、王勁松的高價都集中在海外,香港蘇富比2005年所創的郎靜山個人最高紀錄(《湖山攬勝圖》,1989年作,82.68萬元)至今未被打破。北京華辰的影像專場發掘了很多資源,2011年春秋兩季共上拍622件作品,總成交額950.2萬元,其中一代歌后周璇個人珍存的1,957張原版老照片以2,18.5萬元成交,創中國影像拍賣歷史新高。本次春拍,香港蘇富比將有來自兩岸三地攝影藝術家的作品呈現,包括郎靜山、張印泉、陳復禮和張才等人的精彩作品。雖然目前從事版畫創作的人還在少數,但也有相應的市場,中國嘉德一直在倡導原創版畫的拍賣,原作的復制版畫作為油畫的衍生品,也能投白領階層所好。
欲數風流,還看春拍
今年一定會像專家們說的那么慘淡嗎?內地和海外市場會有區別嗎?從多年來油畫和雕塑版塊的資源和成交結果來看,國內跟香港存在著明顯的差距。香港蘇富比中國當代藝術部主管林家如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并無壓力,她說:“因為我們一直以來都是采取低價略政策,而且征集的對象是以歐美藏家為主,他們都是比較早介入中國當代藝術收藏,而且目前來看是最成熟的收藏族群,他們和內地藏家的看法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我們面對的環境跟內地拍賣公司有所不同,征集困難在蘇富比不是太明顯。今年春拍中張曉剛、方力鈞的作品都是從歐洲藏家手上征集到的,是他們目前在市場上出現的最重要的作品。”
總的來說,2012年是考驗各拍賣公司內力與耐心的時候。盡管量價都會下跌,但與近現代書畫和瓷雜不同,油畫、雕塑版塊今年的成交情況不會太悲觀,大陸早期油畫、寫實油畫由于其稀缺性和歷史地位,市場高度不會被動搖,當代熱門和觀念藝術在調整中也會有驚喜。就不同區域來看,內地拍賣公司雖然受到嚴酷考驗,但幾乎沒有人在這一場戰役中信心受挫,市場的起起落落實屬稀松平常,人人都攢著一股勁兒,靜待適時而動;而港臺的拍賣公司當然更會借機發力,加上有名家名作鎮場,成交結果勿需擔心。很多作品之所以創天價,根本原因不在于市場的好壞,而是在于它本身的價值,無論什么時候拿出來,都是最搶眼的。
董國強:我想現在沒有哪家公司敢拍著胸脯說他們具有老油畫的鑒定權威。這和鑒定齊白石、張大千的作品不一樣。齊、張有一定的量,我們從這個量得出的鑒定標準,相對來說是比較接近真實的。劉海粟的油畫我們最多就見過十張,從十張里提煉出的標準,極有可能是不科學的。
李艷鋒:老油畫版塊的很多問題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即使是出版物也不見得可靠,而后人由于各種利益關系,所提供的依據也不是完全真實。正是由于缺乏對真假判定的權威性,有一段時間大家都不敢去碰老油畫市場。
柴寧:由于當時缺乏對作品充分的記錄和出版,一些作品根本無史可證,這使鑒定難上加難,拍賣中能夠見到的沒有爭議的作品數量極少。
方君璧《吹笛女》#8195;1924年#8195;布面油畫#8195;73×59cm#8195;簽名:Fantchunpi君璧 1924
出版:
1. 《巴黎美術雜志》封面,1924年
2.《方君璧作品回顧展》,香港大學藝術系及香港藝術中心,1978年,P2
3.《方君璧》,Les Presses Artistiques,1984年,P6
4. 《頡頏樓:方君璧夫婦藏傳統及現代中國繪畫和書法集》,Collections Baur, Geneve,2002年,P56
5.《巴黎的華人藝術家》,賽努奇博物館,法國巴黎,2011年
展覽:
1.“巴黎春季藝術沙龍”,法國巴黎,1924年
2.“方君璧作品回顧展”,香港藝術中心包兆龍畫廊,香港大學馮平山博物館,1978年11月4日-27日
3. “方君璧從畫六十年回顧展”,賽努奇博物館,法國巴黎,1984年1月21日-3月11日
4.“巴黎的華人藝術家”,賽努奇博物館,法國巴黎,2011年9月
文字著錄:
1.《收藏》2008年10月,P67
2.《中國現代油畫賞玩》,2008年,P17
3.《中國油畫百年圖史》,廣西美術出版社,1996年,P46
4.《中國油畫文獻》,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P466
2011年,法國著名藝術市場信息公司Artprice公布了《當代藝術家拍賣成績500強》(2010.7.1-2011.6.30)榜單,這個榜單中遍布中國藝術家的名字,僅前十名就占去了一半。這一年是中國藝術家穩定陣腳、信心激增的一年,他們的作品作為藝術市場重要的增長點,帶動2011年全球油畫和雕塑的總成交額上升了35%。
2011年國內油雕市場總成交額為79.27億,油畫及當代藝術總成交額75.04億,占油雕版塊總成交額的95%,雕塑、裝置等立體作品總成交額3.68億,占4%,影像為0.55億,占1%。過去的一年受到經濟環境的影響,藝術市場表現前高后低(春拍高于秋拍),但總體比較平穩,油畫和雕塑版塊在市場遇冷的情況下還能取得不錯的成績。2011年躋身油畫雕塑版塊前十名的藝術家,從年齡來看,主要是第一、二代油畫家占據高位;從類型看,老油畫和寫實油畫仍然處于頂端。
而2012年新春伊始,內地各拍賣公司在征集拍品的過程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難,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董國強感慨:“這是整個拍賣行業十年來最難的一次,這個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征集難:我們征件無非就是三種渠道——藏家、行家和家族留傳,藏品的持有者普遍認為現在不是賣東西的時候,另外拍賣公司都已經掘地三尺,內地有祖傳的家族幾乎絕跡了,所以現在很多公司都把征集目標轉向海外。其二是收款難:從去年秋拍結束到現在已經有三個月的時間,很多款項都沒收回,在秋拍賣過東西的人沒收到錢,為了避免惡性循環,自然不愿意再把藏品拿出來。”
而中國嘉德油畫部高級業務經理李艷鋒認為這個困難是被動的,因為去年不止嘉德,各家拍賣公司成績本來還不錯,一些自身價位原本不那么高的作品拍得都比較理想,他對今年春拍的預期原本也很樂觀,但“由于外界輿論和媒體都在放大經濟危機、資金緊張的影響,很多藏家也被動接受,采取觀望的態度。大家都不出貨,勢必會影響春拍的成交量和成交額”。由于國際國內形勢均不樂觀,今年的市場充滿變數,拍賣公司也會采取相應的對策,李艷鋒說“嘉德油畫部分2012春拍主打‘精品油畫’概念,深化自去年秋拍開始的精品策略,嚴格把控場次及拍品數量,重點提升拍品品質。”北京翰海油畫雕塑部負責人柴寧表示:“翰海在征集方面會減少數量,盡量選擇容易成交的拍品,采取合理的估價,回避過高價格的作品。同時,由于拍賣公司今春對作品的估價比較保守,也會影響委托方的釋出意愿。”
早期油畫不及預期
以徐悲鴻、常玉、林風眠、潘玉良等人為代表的老油畫版塊雖然有真偽爭議,上拍量少,參與人少,但卻表現不俗。2011年,徐悲鴻1939年創作的《珍妮小姐畫像》在中國嘉德秋拍以5,750萬元成交,常玉1950年創作的《五裸女》在臺灣羅芙奧春拍以10,740.384萬元成交,同樣是常玉1950年代所作的《幽藍明菊》在北京保利秋拍以3,450萬元成交,而業內人士認為《幽藍明菊》的成交價遠低于他們的預期。
無論橫向還是縱向來比,都能得出早期油畫家的作品整體被低估的結論,這并不是放言造勢。這些藝術家的歷史地位和藝術價值是被普遍公認的,在此前提下,與徐悲鴻等人生活在同一時期的畢加索等西方藝術家,其作品動輒上億,很顯然與中國的老油畫不在一個價格梯度。而與還在繼續創作的張曉剛、方力鈞、周春芽等當代熱門藝術家相比,幾千萬也并不是一個值得高歌的數字。中國嘉德拍過的周初碧、李超士等藝術家的作品,高價才400萬左右,一般的作品成交只在100萬之內,還是比其他早期油畫家的作品便宜得多。隨著藏家對美術史的認知越來越有深度,他們會知道這些作品的重要性,也會盡量去爭取。從長遠來看,老油畫的市場潛力還很大,這些早期油畫家未來會被公平地定位。
第一代油畫家留下的創作有限,原因正如柴寧所說,“在徐悲鴻和常玉的時代,油畫在中國幾乎沒有市場,他們也沒有成功地進入西方的市場體系,因此,他們的作品創作量和保存量都比較少”。加上又經歷了戰亂,相當一部分被毀掉,存世作品也有一部分被博物館收藏,流入市場的作品更是少而又少。李艷鋒分析了大陸早期油畫的市場走向:“那個時期油畫家生活條件比較艱苦,所以他們的作品可能更為集中地被某個經紀人在某個階段所擁有。最早發現常玉的是臺灣藏家,那時候的買入價特別便宜,所以臺灣藏家不斷在收。現在常玉的作品能流通的一共才一、二百件,藏家分布比較明顯,被極個別人所壟斷,拿在手里不出售,導致了現在他的作品上拍量非常小。徐悲鴻的作品大部分在徐悲鴻紀念館,市場情況也大抵相似。其他的早期油畫家,本身創作的作品量很少,加上丟失了很多,現在手里還有貨的藏家,覺得目前的價位沒有達到他們預期,所以十分惜售。”當然,并不是所有上拍的早期油畫都能成就高價,必須有清晰著錄或學術出版、年代久遠、來源可靠。老油畫的成交價格起伏頗大,從幾萬到幾千萬都有,主要是由于真偽問題。董國強表示:“徐悲鴻、常玉的油畫如果成交價幾萬、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真偽問題都值得商榷。很多時候,我們從價格上就可以大抵判斷一件作品的真偽。”
今年春拍,北京匡時征得20世紀為數不多的女藝術家方君璧的代表作《吹笛女》,由方君璧的兒子提供。這件作品是方君璧在巴黎期間創作,1924年作為第一位中國女性的作品入選“巴黎美術展覽會”,董國強非常高興地向記者坦露,“這么一件珍貴的作品,當然會比方君璧其他的作品要貴得多”。至3月12日截稿,各家拍賣公司還未征集到非常好的老油畫,而嘉德將會上拍徐悲鴻的學生孫宗慰和馮法祀創作于1940年代的作品。
“中西貫通”繼續領跑
依照很多人的價值觀,趙無極和吳冠中屬于早期油畫家,即中國第一代、第二代油畫家的范疇。但就市場表現來看,他們卻與朱德群、蔡國強、徐冰等藝術家頗為相似,都受到海內外藏家關注和追捧。趙無極和吳冠中的作品市場包容性很強,創作量大,所以無論成交額還是成交率,都是油雕版塊的翹楚。
2011年,趙無極共有60件作品上拍,成交57件,成交率達到95%,總成交額為54,824.6342萬元,比上年增長近半。在這些作品中,只有8件作品在內地上拍,分布在中國嘉德、北京保利和上海泓盛,海外市場的占有率達87%。盡管內地上拍的數量不多,但成交率卻異常喜人地達到100%,正如李艷鋒描述的:“趙無極的作品前兩年在大陸很難推,但去年感覺大陸藏家突然都接受了他一樣,追捧的速度非常快。”趙無極不同風格的作品拉開的層次比較明顯,去年有多幅作品順利成交,高價都集中在海外,他于1968年創作的《10.1.68》,以6,100萬港元落槌,是香港蘇富比秋拍的最高價。
與趙無極不同的是,吳冠中的市場更偏重內地,然而一邊倒的趨勢并不十分明顯。2011年上拍的42件作品中,共成交36件,成交率為86%,總成交額46,249.104萬元,10件在香港上拍,內地的市場占有率為76%。北京保利創下了吳冠中去年的最高價,他作于2002年的《秋瑾故居》以7,475萬元成交,而海外市場的最高價是他于1975年創作的《漓江新篁》,在香港蘇富比以2,166.44萬元成交。吳冠中的作品從1950年代到1990年代,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風格,作品量也非常大。另外,吳冠中有很多國畫上拍,一些書畫的藏家也會兼收并蓄,同時收藏他的油畫作品。
雖然內地拍賣公司的征集尚未結束,但從香港蘇富比今春征集的成果可以看出,油畫版塊的整個行情不會差。蘇富比將在今年春拍中呈現趙無極1950年代至1990年代的精彩代表作,他作于1986年的《25.06.86桃花源》最為引人注目,這是一幅獨特的三澗直式構圖抽象作品,是趙無極1980年代的巔峰巨作,估價為1,800-2,800萬港元。蘇富比同時也將帶來吳冠中的《大瀑布》(1975年作,估價1,200-1,800萬港元)和朱德群的《永恒》(1978年作,估價600-800萬港元)。精品的出現,勢必帶動單個藝術家作品價格的上漲,多位藝術家的共同發力,也使得油畫版塊在整個市場的份額增長成為可能。
寫實油畫不愁賣
寫實油畫種類繁多,無論是以靳尚誼、陳逸飛為代表的“經典寫實”,還是以王沂東為代表的“學院寫實”,抑或以艾軒、陳丹青、羅中立為代表的“鄉土寫實”,都有非常穩定的市場。在各種不同類型中,人物肖像類更受歡迎,當屬王沂東的藏家分布最為廣泛。此外,冷軍、艾軒、楊飛云也是頗具代表性的藝術家。寫實油畫對于一些新藏家來說特別容易介入,因為評判標準很清楚,主要看畫面感覺、構圖、技法等等,畫得好不好一目了然。寫實油畫的買家主要是國畫的藏家、企業、基金等等。
艾軒在2011年共有24件作品上拍,成交16件,總成交額7,080.648萬元,成交率為67%,由于幾件高價作品的抬升,總成交額高出2010年。艾軒和何多苓在1984年共同創作的《第三代人》在北京保利以2,875萬元成交,遠遠超過了艾軒在2010年創下個人紀錄的《圣山》(2009年作,2,072萬元,北京保利)。他作于2010年的《秋風掠過荒原》也拍出828萬元的好成績。楊飛云去年共上拍19件作品,成交16件,成交率84%,總成交額4,322.85萬元,比2010年的成績理想。其中參加過中國美術館的多次展覽,并在多本書籍著錄過的作品《紅》(2007年作)在北京保利以1,150萬元成交,刷新了楊飛云的個人拍賣紀錄。
寫實油畫之所以會長期以來受到追捧,原因之一是這些作品具有非常好的賣相,用董國強的話說,“畫得比較漂亮,符合現在富人階層的審美。”學術界有人在2011年討論過寫實油畫的市場趣味,但藝術品市場的操縱者不會討論哪些作品值得收藏。董國強還說:“市場不會受評論家的影響,拍賣公司不像畫廊可以做品格,它需要滿足各路藏家的需求,從這個角度來說,能賣錢的作品都是好作品。”柴寧表示:“我本人不太同意用藝術進化論的方式將寫實油畫一棒子打死,中國的寫實油畫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在未來也會有相當多的藏家鐘情于它。”受追捧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寫實油畫需要藝術家有扎實的功底,創作一件作品要花特別久的時間。李艷鋒透露,“一個成熟的寫實藝術家的產量,一年大概是五、六件,雖然有的藝術家每年上拍作品那么多,其實新作品也就一件而已,大部分是以前的作品重復上拍。當然他們也畫一些小作品,比如素描或者藏家訂制的小尺寸油畫,可能畫起來很快,但都不是份內的創作。”
目前市場上并沒有出現年輕有為的寫實藝術家,寫實畫家的成熟一般在40歲左右比較旺盛的年齡。而年輕藝術家即便有扎實的功底和旺盛的精力,對畫面的把控還處在摸索階段,需要一定時間才能最終找到自己的定位。就像李艷鋒說的,“王沂東跟楊飛云怎么區別開?就是靠畫面感覺,不能都畫得一模一樣。大家一看就知道是誰畫的,這就是他們的語言特色,年輕藝術家還做不到這一點。”
寫實今年仍然是油畫版塊中非常強大的部分,香港蘇富比推出了“寫實主義”專題,將上拍陳逸飛、王沂東、羅中立、李貴軍等人的作品,尤以陳逸飛1999年創作的《獨坐》(估價600-800萬港元)最為重要。中國嘉德春拍的傳統寫實部分也將囊括陳逸飛早期的風景畫和楊飛云、王沂東、冷軍、艾軒等人的畫作。北京保利也征集到陳逸飛的早期名作《預言者》,該作從未在拍場上現身,收藏它的美國著名收藏家經過對市場的多年考察,最終選擇在保利拍賣。
漲得越狠,跌得越快
以F4(張曉剛、方力鈞、岳敏君、王廣義)、周春芽、曾梵志、劉煒、劉野等人為代表的當代中青年藝術家是藝術市場的中流砥柱,也是拍賣行征集作品的主要目標。雖然F4去年頗受詬病,但他們還是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香港蘇富比于2011年為張曉剛作品創下三大最高拍賣成交價——《生生息息之愛》三聯作(1988年作,6,656.852萬元),《血緣:大家庭一號》(1994年作,5,380.84萬元)和《血緣:大家庭》(1995年作,4,770.772萬元)。而岳敏君1994年所作《希阿島的屠殺》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以2,658.5280萬元成交。一些以往被低估的藝術家開始受到重視,表現在市場上是個人紀錄的刷新和高價作品頻現。周春芽的《剪羊毛》、《紅石》和《月下情人》分別創下了他個人成交紀錄前三名的高價,劉煒目前的拍賣紀錄前十名有9件是2011年上拍的作品。
對于F4去年的表現,專家們也是各有說辭,這當然不止是跟他們的拍賣成績有關。李艷鋒表示:“他們在作品面貌上沒有更進一步,有些藝術家花了大量時間在社會交際、經商等方面,而在創作上花的時間不夠。一個當代藝術家要在自己的風格上不斷地延續,延續中有變化,變化中還有聯系,才能給藏家信心。”林家如的觀點則正好相反:“我并沒有覺得F4在去年表現不好,因為他們還在不斷有新的成績。”董國強則重在認可這些藝術家的歷史價值:“F4所生活的那個年代,為他們提供了非常好的創作源泉,這個時代是獨一無二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再經歷,很難想像在今天的社會環境下生長起來的人能夠畫出他們那樣的作品。”柴寧也認為不能因為短期的市場波動而否定這些藝術家的價值,他們真正的代表作“極度稀缺,未來還會更貴”。
當然,顧慮不是沒有,當代一線藝術家的市場已經被開發了近十年,剩下的可能性并不多,也是時候開發一些新的資源。香港蘇富比今年春拍征集到了張曉剛市場上最早的《血緣:大家庭》系列作品《血緣——大家庭:全家福2號》(1993年作,估價2,500-3,500萬港元)以及方力鈞的早期重要玩世現實主義作品《1993 No.4》(1993年作,估價1,8500-2,500萬港元),而主推的是劉煒的作品《狗》(1995年作,估價1,200-1,500萬港元)。林家如解釋,“一方面是張曉剛和方力鈞的作品確定得比較晚,另一方面是劉煒近兩年在市場的反應很好,我知道很多藏家都在找他的作品,這次征集到他重要時期的代表作,要說熱門主打,劉煒當然是不二人選。拍賣不能只局限于四、五個名單,對拍賣公司來講,能夠囊括越多不同藝術家,面貌越豐富是越好的。”
從去年的情況我們可以看出,周春芽、劉煒、曾梵志、劉野等人在當代藝術板塊里屬于股漲的藝術家,他們與F4年齡相仿,作品價位卻還存在差距。當代藝術板塊將會出現內部調整,這個調整并不存在新舊之分,只是以往漲得過快的藝術家,在藏家們疲于承擔、慢慢挖掘另一撥人的時候,開始有下潛的趨勢。而原本被低估的藝術家,在這個轉向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會浮上來。
新銳藝術淺水摸魚
藝術市場的高低起伏并不只集中在高價位的藝術家身上,一些年輕藝術家也已經飽嘗價格波動帶來的痛苦。根據雅昌藝術網的統計,陳可、熊宇、陳飛、高瑀、韋嘉等藝術家無論是成交額、成交率還是個人指數,最近兩年都呈現下降的趨勢。
這些年輕藝術家的市場往下走,并非其作品本身受到爭議,而是有其客觀的原因。林家如分析,“創作量是其中一個因素,藏家要考慮藝術家是不是畫太多了。又或者創作開始轉型,而新的面貌和風格不被藏家所接受等等。這幾個新銳藝術家的市場不太好只是現階段的現象,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真正用心的藝術家會有新作品出現在畫廊和拍賣中,最后還是會被藏家所接受。”而李艷鋒認為下跌的原因是這些藝術家以往漲得過快,“他們的作品非常好,能夠把當下的生活狀態、社會狀態反映在畫面上,其實市場也都是認可的。他們的作品價位以后應該會不錯,但是沒有到目前這么高,有的藝術家已經賣到超過百萬了,這個狀態合不合理,是要打一個問號的。”與前兩位專家的意見一致,柴寧覺得“年輕藝術家的市場,直到他們真正成為藝術史中不可或缺的一員才會塵埃落定。”畢竟他們還很年輕,需要長期的關注,只要創作脈絡得到認可,就會反映在市場上。
新銳藝術家版塊總體是比較活躍的,雖然藏家對部分高價作品舉棋不定,但幾萬到十幾萬相對低價的作品卻十分受歡迎,當然由于尺寸、題材和作品寓意的差異,成交結果也會不同。年輕藝術家具有較強的主動性和參與性,這個群體通過各種渠道自薦或被推薦,在畫廊、機構的推動下成長很快,這樣更有利于他們今后市場的發展。王光樂、仇曉飛、賈藹力、宋琨等人都非常出色,香港蘇富比一直青睞的賈藹力是最近炙手可熱的藝術家,2010年,他的《在希望的田野上時刻準備著》估價35-45萬港元,以194萬港元高價成交,這大大增強了香港蘇富比的信心,今春也有重要作品《蒼白的不只是你》三聯作(2007年作,估價250-380萬港元)上拍。
香港蘇富比所選擇的都是創作相對成熟,一級市場基礎扎實的藝術家,年輕藝術家的推薦并不是蘇富比的強項。中國嘉德舉辦過的大學生專場,給剛畢業的年輕人提供了展示空間,讓藏家自己去挖掘。不管怎么說,雖然拍賣價格跟叔叔輩的藝術家不能比,但“砂鍋里炒青菜”,卻也有滋有味。
雕塑買精不買貴
拍品的多元化是拍賣公司努力的一個方向,雕塑是除了架上繪畫以外最大的藝術門類,小型案頭雕塑和大型觀念雕塑、公共雕塑都因藏家和機構的需求而有不同的市場空間。中國嘉德2011春拍“中國雕塑”專場中,上拍的60件當代雕塑作品高達98.33%的成交率,證明雕塑市場已有局部行情。
在我們選取的樣本公司中,朱銘是最突出的雕塑藝術家,2011年他共有70件作品上拍,成交65件,總成交額11,733.4826萬元,最高價是在香港蘇富比去年秋拍成交的《太極系列—單邊下勢》(1985年作,1,707.24萬元),此作品刷新了朱銘的個人紀錄。由于出生地在臺灣,朱銘的市場在大陸比較薄弱,加上內地藏家對其作品的認可度有限,他在內地上拍的作品(大約每年1-2件)基本都流派。隋建國的作品去年共上拍15件,成交14件,且在蘇富比有不錯的成績,總成交額1,455.6708萬元,1997年所作《世紀的影子》以473.96萬元刷新了個人紀錄。展望也不落人后,去年有18件作品上拍,成交17件,總成交額2,185.8574萬元。向京去年沒有重要的作品上拍,所以成交情況不算太好。柴寧認為“她的市場還是十分穩定”。而李艷鋒覺得“向京年輕一代雕塑家里比較成熟的,在創作上大家對她的要求也會高些,可能認為她在創作上的延續性不夠明顯”,林家如則將原因歸結為“向京在內地以外的地方很少舉辦展覽,國際藏家對她的熟悉度比較低”。
影像和版畫相比架上繪畫,缺乏藝術品的唯一性、不可取代性,市場還停留在起步階段,一級市場的銷售反而比二級市場要好。由于價格不高,易于接受,也是有待開拓的新興領域。林家如介紹到:版畫和影像這兩個版塊未來絕對會有增長,但是要看個別藝術家。像方力鈞是木刻版畫系畢業的,他的木刻版畫價格也不便宜。版畫對新的收藏族群是一個很好的門檻,3-5萬是最容易消費的階段。
香港市場為影像作品的拍賣做出了努力,郎靜山、王勁松的高價都集中在海外,香港蘇富比2005年所創的郎靜山個人最高紀錄(《湖山攬勝圖》,1989年作,82.68萬元)至今未被打破。北京華辰的影像專場發掘了很多資源,2011年春秋兩季共上拍622件作品,總成交額950.2萬元,其中一代歌后周璇個人珍存的1,957張原版老照片以2,18.5萬元成交,創中國影像拍賣歷史新高。本次春拍,香港蘇富比將有來自兩岸三地攝影藝術家的作品呈現,包括郎靜山、張印泉、陳復禮和張才等人的精彩作品。雖然目前從事版畫創作的人還在少數,但也有相應的市場,中國嘉德一直在倡導原創版畫的拍賣,原作的復制版畫作為油畫的衍生品,也能投白領階層所好。
欲數風流,還看春拍
今年一定會像專家們說的那么慘淡嗎?內地和海外市場會有區別嗎?從多年來油畫和雕塑版塊的資源和成交結果來看,國內跟香港存在著明顯的差距。香港蘇富比中國當代藝術部主管林家如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并無壓力,她說:“因為我們一直以來都是采取低價略政策,而且征集的對象是以歐美藏家為主,他們都是比較早介入中國當代藝術收藏,而且目前來看是最成熟的收藏族群,他們和內地藏家的看法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我們面對的環境跟內地拍賣公司有所不同,征集困難在蘇富比不是太明顯。今年春拍中張曉剛、方力鈞的作品都是從歐洲藏家手上征集到的,是他們目前在市場上出現的最重要的作品。”
總的來說,2012年是考驗各拍賣公司內力與耐心的時候。盡管量價都會下跌,但與近現代書畫和瓷雜不同,油畫、雕塑版塊今年的成交情況不會太悲觀,大陸早期油畫、寫實油畫由于其稀缺性和歷史地位,市場高度不會被動搖,當代熱門和觀念藝術在調整中也會有驚喜。就不同區域來看,內地拍賣公司雖然受到嚴酷考驗,但幾乎沒有人在這一場戰役中信心受挫,市場的起起落落實屬稀松平常,人人都攢著一股勁兒,靜待適時而動;而港臺的拍賣公司當然更會借機發力,加上有名家名作鎮場,成交結果勿需擔心。很多作品之所以創天價,根本原因不在于市場的好壞,而是在于它本身的價值,無論什么時候拿出來,都是最搶眼的。
董國強:趙無極和朱德群特別好的作品很難送到國內來拍,有些即便在香港拍了很高的價格也是國內人買的,但賣家不考慮誰買走的,他覺得在香港賣的貴,下次肯定還給香港的公司拍。就算放到內地拍,沒有人競爭,成交也會便宜。
李艷峰:除了徐悲鴻之外,趙無極是中國第一個被歐美市場所接受的現代藝術家。吳冠中的認可度也是貫穿中西,藏家分布廣泛,遍及大陸、法國、新加坡、印尼以及整個東南亞。
柴寧:吳冠中在世時,他的作品價格就是市場的領頭羊,也是近現代和當代書畫市場最重要的風向標,我覺得在今年還會比較穩定。
董國強:盡管我不是搞油畫的,但作為1960年代出生的人,我認為我是有發言權的。我們不能籠統地說F4要被淘汰或者取代了,個別藝術家現在市場不好,是因為征集不到他們好的作品,而不是說有人大量拋售卻不受歡迎、沒人來買,無非是他們的價格和過去相比有所回落。
李艷鋒:現在有些藏家對一些藝術家的個人行為不是很滿意,他們會想:一個藝術家整天拋頭露面,不把時間花在創作上,而我還在花高價買他們的作品,你說我是不是有問題?他十年前是這么畫,十年后還是這么畫,到底有沒有進步?他的作品我還要不要繼續收藏?
柴寧:如果僅僅從投資角度考慮,購買年輕藝術家的作品肯定是風險較高的,但這也是當代藝術收藏中最有趣的部分,因為藏家參與了創造歷史的過程,也有可能獲得超乎預期的回報。
李艷峰:油畫這部分新的資源比較少,一旦出現新的面孔,大家都希望搶占市場先機,所以漲得也快,當然并不排除畫廊的操作。
林家如:整個當代藝術市場是非常薄弱的,期待年輕藝術家的參與,他們的創作類型絕對會跟年紀比較大的張曉剛、方力鈞等人不同。
李艷峰:并不是所有得到肯定的藝術家的作品都好賣,這牽涉到一個文化接受度和賣相的問題。
林家如:我不覺得拍賣的金額能夠完全代表藝術家的市場價值。隋建國本身是一個非常好的藝術家,他的作品上拍量少,一是藏家不愿意上拍他的作品,二是他的創作量也不大。以表面數字來評判藝術家的創作是不公正的,市場跟藝術創作沒有直接的關系。就我們香港方面來看,隋建國和展望的市場是類似的,他們都有廣大的歐美收藏家的支持,近幾年也都開始有亞洲藏家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