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有的人來說為人畫像已經是過時的事而對于另一些人來說這是就是寶貴的遺產。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千面女王”她是眾多攝影師鏡頭下的焦點也是無數藝術家創作的題材
令人吃驚的是女王使得風格多樣的藝術家創作了花樣繁多的女王畫像。
近日,為了慶祝女王在位60周年“鉆石大慶”(Diamond Jubilee),倫敦國家肖像美術館(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將著名攝影家和藝術家以女王為題材創作的60件作品齊集于此。展覽“女王:藝術和圖像”(The Queen: Art and Image)還會在愛丁堡國立美術館 (National Gallery Complex)、北愛爾蘭的阿爾斯特博物館(Ulster Museum)、威爾的士加地夫國家博物館(Cardiff National Museum)相繼展出。創作這些作品的藝術家包括安迪·沃霍爾、弗洛伊德、Kim Dong-Yoo……
當然,這一巡回展遠比聽起來有意思得多。雖然這些作品只是女王的肖像,但聚集在一起折射出半個多世紀以來,在帝權王國逐漸萎縮、社會巨變、網絡革命的背景下,英國的歷史和藝術的變革歷程。“女王:藝術和圖像”策展人保羅·穆爾豪斯(Paul Moorhouse)表示,“這是有關女王形象變化的一次展出,她是社會的鏡頭,通過這些變化的形象,我們可以看到英國社會的變化以及藝術價值的變化”。
展覽的作品從皮埃特羅·阿尼戈尼(Pietro Annigoni)及賽西爾·比頓(Cecil Beaton)創作的佩戴女王皇冠的莊重肖像,到20世紀60年代氣氛更為輕松的室內場景,到1966年里希特創作的更為模糊的肖像,最后演變為對女王調侃式戲謔的作品,藝術家對肖像的描繪變得讓人懷疑。
與“女王:藝術和圖像”幾乎同時舉行的還有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的“賽西爾·比頓鏡頭下的伊麗莎白二世”(Queen Elizabeth II by Cecil Beaton)。該展的近百幅肖像攝影作品,都是由已故王室攝影師賽西爾·比頓攝制。從伊麗莎白年幼的公主時期開始,這位皇家御用攝影師用快門記錄了女王一生中的重要時刻,包括參加加冕禮、誕生查爾斯王子等等。這些數量龐大的攝影作品,每一張都經過繁復而精心的構圖和設計,畫面也體現出作為女王最好的一面。比頓曾表示,他一直希望“能通過這些攝影作品和其他珍貴影像資料,向公眾呈現一位優雅、端莊的英國女王形象”。
但是,在其之后,英國的當代藝術家們不知不覺就開始了“丑化”女王形象的比拼。真正開始丑化女王形象的要算Jamie Reid于1977年創作的海報,那一年,他為英國最有影響的朋克搖滾樂隊性手槍(Sex Pistols)的單曲《上帝拯救女王》(God Save the Queen)創作了一幅海報,直接用膠布粘住了女王的雙眼和嘴巴,將王室的尊貴徹底擊碎。穆爾豪斯認為,“在面對當代藝術家時,王權的束縛似乎被解除,從這一點來說,這些作品更具批判性”。
沃霍爾1985年創作的閃耀的絲網版畫,以及山本耀司(Hiroshi Sugimoto)在1999年創作的蠟像一般的攝影作品,則是表現了王權矯飾下缺乏內容的形象。而讓皇室擁護者更為憤怒的是,在Justin Mortimer 1998年的畫作《莊嚴的頭像》(Her Majesty’s head)中,女王陛下的頭像漂浮在她的身子上。受到指責的還有弗洛伊德在2001年為女王完成的畫作,畫中的人物猶如破落戶一樣。此外,爭議最大的作品當屬Kim Dong-Yoo 2007年創作的作品《伊麗莎白VS戴安娜》(Elizabeth vs. Diana)作品是由1106張戴安娜王妃的微型圖片組成的一張伊麗莎白頭像。
英籍圭亞那藝術家Hew Locke認為,傳統的表現女王“吹噓遛馬”的那些形象讓他感覺非常不爽,他在2008年創作的雕塑作品《美杜莎》(Medusa,長有蛇發令人恐怖的女妖)也是表現女王形象的,作品由珠子、昆蟲、垃圾和玩具完成。Locke表示,“顯然,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作品,但其中的內涵甚于表面的肖像,這是一道黑色護身符,關于這個國家的現狀”。
作為代表一個國家的形象,“女王:藝術和圖像”展還抓住英國半個多世紀以來具有影響力的時刻,比如戴安娜王妃之死。展覽將這一大事件濃縮在一張新聞報道的攝影圖片中——伊麗莎白和菲利普王子正在白金漢宮外面審視祭奠的鮮花。
攝影師Chris Levine也留下了讓人難忘的伊麗莎白肖像——2007年創作的《存在之光》(Lightness of Being),他將焦點集中在女王的雙眼,該作被用作這次展覽的推廣海報。攝影師表示,他這樣拍攝的靈感來源于冥思,“我試圖營造出一種靜止的感覺,當女王閉上他的雙眼,這就是我想要的”。但遺憾的是,很多人覺得這是伊麗莎白臨終前的遺像。
除了這些以伊麗莎白二世為主題創作的藝術作品外,女王出現次數最多的是在英國的錢幣上。在歐洲,國王和王后的頭像出現在硬幣上已有數個世紀,但直到1960年3月17日,英國女王頭像才印在紙幣上。從那時起,有五種不同的女王肖像印在紙鈔上,其中一些肖像在相同時期被印在不同面值的英鎊上。
歷史學家大衛·坎納迪內(David Cannadine)為這次展覽的畫冊撰寫了一篇文章,他表示,如果我們將硬幣、郵票和媒體發布的圖像包括在內,在世界的整個歷史進程中,女王的肖像可能是用以表現人類生存狀態、存在最多的視覺形象。”
策展人穆爾豪斯表示,“你真正擁有的,你真正看到的,只是女王的圖像,但在這些圖像中,你從來不能真正找到暗示,哪一張像女王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