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承自希臘羅馬的神話不僅是有點可怕的、或迷人的、高潮迭起的故事全集,也是解釋人間世界、大自然與宇宙星辰運作的一種方式,神話形塑了所有的西方思想,且滲透深入我們的語言。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認為應該和亞洲觀眾一起分享這些希臘羅馬神話暨文學的精彩故事,其中一些美麗的故事提供我們的詩人、雕刻家、畫家和音樂家豐富的創作養分,尤其從十七世紀起重新研究法國古文學之際,神話更是藝術家汲取靈感的重要源泉。”
——法國盧浮宮博物館館長Henri Loyrette
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中,希臘羅馬神話故事題材一直是文學和藝術創作取之不盡的源泉。無關宗教信仰,希臘眾神們有人類所擁有的良好與卑劣的所有品性,其具有多神論特質更像是世俗人類性格的一個縮影。2012年,盧浮宮博物館和臺北故宮博物院聯合策劃,展出西方藝術家以古希臘神話為主題的專題展。共計展出100組件,展件包含古希臘時期的陶器、龐貝古城的濕壁畫,16至19世紀如大衛(Jacques-Louis DAVID)、安格爾(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卡諾瓦(Antonio CANOVA)等大師的繪畫、雕塑等藝術珍品。畫家和雕塑家們爭相將這些神話人物和故事具象化,希臘羅馬神話的象征一直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觀眾從眾神的身上直觀照應到鮮明的自身特質。
馮索瓦·勒摩恩:《奧林帕斯山》,約1720年,畫布油畫,460×650 cm,巴黎盧浮宮博物館藏
位于希臘北部、與天空融和為一的奧林帕斯山(Olympus,一譯作奧林匹亞)是眾神的居處。奧林帕斯山既是眾神商議之所,也是歡慶之處。這是一幅未被制作的天頂裝飾畫草圖,呈現了大批奧林帕斯山的經典眾神肖像,及某些半人半神的人物。宙斯(Zeus)和他的妻子赫拉(Héra)、戰爭女神雅典娜(Athéna)、狩獵及月亮女神狄安娜(Diane)、愛與美之神維納斯(Vénus)及赫拉克利斯(Héraclès)等。
這幅草圖展示了畫家勒摩恩(Lemoyne)對十六世紀威尼斯畫派(l’art des vénitiens)及巴洛克大師魯本斯(Rubens)的用色偏好。作為一位同樣善于運用色彩的大師,勒摩恩嫻熟運用明亮、燦爛的高純度色彩,描繪天光的溫暖和通透。雖僅為草圖,在肆意的筆觸中亦可見其深厚功力和鮮活的氣息。
龐貝城朱莉亞·菲利克斯宅邸的阿波羅和諸繆思(公元62-79年),濕壁畫,高46.5×36.5 cm,巴黎盧浮宮博物館藏
濕壁畫(Fresco)是一種十分耐久的壁飾繪畫。制作時先在墻上涂一層粗灰泥,再涂上一層細灰泥,然后將大型的草圖描上去,再涂第三層更細的灰泥,這就是壁畫的表層。將溶于水或石灰水的顏料,畫在濕的灰泥上,在這一階段,顏色和墻壁就會永久的融合在一起。由于顏料干了以后會變淡,因此作畫時要斟酌色彩運用的尺度。這種技法相當古老,在文藝復興早期已完全成熟。此幅濕壁畫描繪了頭戴桂冠手持豎琴演奏的阿波羅形象,在公元1世紀前,藝術家們已經能生動自如地描繪人體的姿態。
弗朗索瓦·布歇:《阿波羅向牧羊女伊賽揭示他的神性》,1750年,布面油畫,129×157.5 cm,圖爾美術館藏
阿波羅愛上了牧羊女伊賽,偽裝成牧羊人借機親近她。阿波羅與伊賽的愛情故事來自奧維德的《變形記》。這幕經典的田園主題一直是文學和音樂所鐘愛的。法國畫家布歇選擇了此田園主題的最后一幕:阿波羅放棄他的牧羊人化身,向伊賽揭示其神性的時刻。畫面光線環繞著中心人物,阿波羅和伊賽以優雅的造型居于舞臺布景般的畫面中心。眾天使和神祇以優美曲線環繞于旁側,為布歇經典的柔美風格體現。年輕女性曲線流轉的身體,與水生植物形成完美的和諧。
弗朗索瓦·布歇是洛可可時期的代表畫家,其風格嬌嫩柔美。他經常為凡爾賽宮執筆創作,也參與多項皇室宮殿的裝飾工作。他對裝飾性的敏銳以及獨特的創造力,對于洛可可風格的界定,功不可沒。他多樣化的作品是路易十五王朝的最佳代言,1765年,他被任命為國王的首席畫師。
安東尼奧·卡諾瓦:《愛神與普賽克》,約1797年,卡拉拉大理石,高145.1 cm,寬85 cm,長58 cm,巴黎盧浮宮博物館藏
愛神厄洛斯與普賽克一直是古希臘神話中經典的愛情象征。美麗的普賽克為了尋回消失的愛人,歷經種種試煉,打翻了理應帶回給維納斯女神的玻璃瓶,煙霧彌漫之際陷入致命的昏睡狀態,幸由愛神丘比特的吻所救,終于登上奧林帕斯山。宙斯接納普賽克,并在一場集結眾神的盛宴中將普賽克嫁給愛神。
雕塑家卡諾瓦表現出這對總算得以破鏡重圓、永不分離的戀人,沐浴于幸福中的場景。普賽克與愛神溫柔相擁,神態若有所思。愛神手托蝴蝶,而蝴蝶則是普賽克個人與靈魂的象征。人物立像嫻靜典雅、比例均衡,其大理石表現的手臂肌膚更顯得細膩寧靜,給人以溫柔優雅之感。
雅克-路易·大衛:《雅典娜大戰馬爾斯》,1771年,布面油畫,114×140 cm,巴黎盧浮宮博物館藏
在特洛伊戰爭故事中,馬爾斯支持特洛伊人,雅典娜則聲援希臘人。兩人于是在特洛伊平原對峙交戰,最后雅典娜投出石頭把對手絆倒在地。從馬車摔下的馬爾斯惱羞成怒,企圖扭轉不利局勢,似乎請求前來營救的維納斯助他一臂之力。此畫描述的是學院派所鐘愛的戰爭主題,人物造型均具有古典與力量的雙重美感。雅典娜與馬爾斯的姿態具有舞臺造型的美感,色調典雅明亮。畫家大衛為19世紀法國新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其風格為傳統的學院派,善于再現古希臘精神。后成為拿破侖一世的首席宮廷畫師,曾為拿破侖創作了許多帶有慶功性質的大型作品:《加冕儀式》、《授旗式》、《翻越阿爾卑斯山》等。
攻占特洛伊城,陶藝家布里葛斯簽名,推測出自布里葛斯的畫師,雅典,公園前490年左右,古希臘紅繪高腳酒杯,陶土,高31.5 cm;寬42 cm;直徑33.2 cm,巴黎盧浮宮博物館藏
這件古希臘陶藝酒杯,構圖精致且裝飾感十足,描述多則特洛伊戰爭故事。其中有些人物身分得以藉銘文來辨識。圓形杯底內部呈現被阿奇里斯俘虜的女奴布里塞伊絲正在奠酒祭神,將酒倒入阿奇里斯的年邁老師菲尼克斯手持的小盆中。杯內呈現的寧靜景象和杯子表面的暴力場面形成強烈對比,杯外呈現的是希臘攻占特洛伊的最后一夜。一名叫希佩侯(Hypéros)的希臘人正攻擊著一名特洛伊人。這個特洛伊人被巧妙地安排在與另一杯面接連的把手下方,另一杯面則強化了最后突擊的血腥暴力。
這件無論構圖或圖案皆巧奪天工的上乘之作,出自兩位藝術家之手,一位是陶藝家布里葛斯(Brygros),陶杯的其中一個把手上有他的簽名;另一位是布里葛斯的畫師(Peintre de Brygros),雖是無名畫家,但他所繪制裝飾的其他作品也同樣精彩。
尚-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羅杰解救安潔莉卡》,1841年,布面油畫,54×46 cm,蒙托邦安格爾美術館藏
羅杰解救安潔莉卡的故事取自《瘋狂的羅蘭》,這部以查理曼大帝時代為故事背景的著名史詩,是意大利詩人阿里奧斯托在十六世紀初完成的杰作。安格爾在此選擇其中最著名的一段情節,描述羅杰騎著他半馬半鷹的有翅怪獸,飛越布列塔尼半島上空,赫然發現被鏈鎖在眼淚島巖石上的安潔莉卡,等待海妖來享用。羅杰意欲靠近,解救年輕女子,高舉長矛,一舉刺中妖怪將它擊斃。橢圓畫布格式完美搭配安潔莉卡性感的胴體曲線和畫中的螺旋渦紋,這些曲線和羅杰的長矛的斜直線正好形成對比。法國畫家安格爾為新古典主義畫派的最后一位大師,其畫風線條工整,輪廓確切,色彩明晰,構圖嚴謹,對后來許多畫家如雷諾阿甚至畢加索都有深遠影響。
尚-馬克-納堤耶:《藉蜜涅芙之助,佩赫塞將梅杜茲的首級轉向菲內和他的同伴們,把他們化成石頭》,1718年,布面油畫,113.5×146 cm,圖爾美術館藏
佩赫塞是征服葛爾貢女妖的英雄。這幅畫描寫《變形記》中、佩赫塞故事的一段情節:在女神蜜涅芙的援助下,佩赫塞把之前和葛爾貢女妖們打仗時砍下的梅杜茲的首級,轉向菲內。因為梅杜茲具有將與她眼光相交的人變成石頭的法力,藉此將菲內化成石頭,報菲內在佩赫塞和安朵梅德的婚宴上試圖奪走佩赫塞的妻子之仇。尚-馬克-納堤耶藉由提呈這件作品,而成為皇家繪畫與雕塑學院的成員。這個主題同時頌揚了勇敢、榮譽和責任感等美德,與十八世紀初的歷史畫家們崇尚的德行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