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傲視全球的位置上跌落下來,日本家電企業不能不扼腕嘆息。導致日系家電日薄西山的重要原因有兩個:一是無法支配和改變的外部市場環境,二是自身原因造就的技術與模式之困。
外圍環境之逼
出口環境的日漸收窄是日系家電無論如何不能逃避的客觀現實。長期依賴出口是日本經濟的主要成長模式,尤其是日本家電企業的海外銷售業績歷來普遍依靠歐美市場的拉動才得以成就。然而,金融危機之后,美國經濟復蘇腳步緩慢,歐洲經濟體滿目瘡痍,日元持續升值,“3·11”大地震,泰國洪災外部環境的競爭激烈日益超過想象,并最終導致日系家電集體虧損。
近年,日系家電逐漸向高端方向移動,但這一尚未完全成型的生產與營銷戰略卻遭遇韓國家電企業的強大阻擊。三星、LG這兩家以日系企業為目標的韓系企業依靠成本優勢,不斷攻城略地,并最終將日本企業拉下馬來。據Display Search最新調查顯示,2011年1~9月間,各品牌平板電視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分別為:三星22.8%,LG13.9%,索尼11.0%,松下8.2%。在高端市場受到韓國企業排擠的同時,中低端產品受到具有強大成本優勢的中國內地、臺灣等競爭對手的威脅。據奧維咨詢2011年1~10月液晶電視中國零售市場份額顯示,日企市場份額從2010年的13.3%下降至12.9%,中國的骨干企業(創維、海信、TCL、長虹、康佳和海爾等)則從66.6%上升至68.2%。
當然,日系家電與韓國、中國同類企業的差距不僅反映在市場占有份額上,更集中體現在市場拓展方向上。日系家電企業的注意力重點投放在發達國家市場上,對新興市場缺乏持續的戰略跟進,最終錯失巨大機遇。而在技術上沒有先發優勢的三星進入中國市場初期就注重消費者的需求,“做中國人喜愛的企業”一度成為三星提出的標志性口號,并最終贏得中國市場主動權。
除了出口環境和市場競爭環境構成了對日系家電的極大約束外,日本政府的產業政策環境也沒有形成足夠強大的支撐力度。而韓國政府對三星、LG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支持,使得三星、LG能夠手握重金和依靠政策傾斜優勢大舉進軍和投資興建液晶面板廠。可以說,平板電視時代垂直整合成就了三星和LG,而讓資金捉襟見肘的索尼、日立、東芝等陷入了虧損的泥潭。當然,已經覺醒過來的日本政府正在努力加速整合。日前,政府作出了支持索尼、東芝和日立旗下小型液晶顯示企業合并的決定,以期新公司能夠更有力地與韓國企業競爭。但這一遲到的政策能否讓日系家電借力翻身,結果不得而知。
技術與模式之困
外部環境惡化僅僅是導致日系家電集體“淪陷”的主要原因之一,真正將日本家電業推入虧損泥潭的原因則來自于企業內部,集中表現為日本家電企業技術上的保守、孤傲以及管理模式的固化。
“技術的索尼”曾是對日本家電企業握有大量居于全球前列技術專利的形象概括,然而,近年,日系家電在技術上的保守和創新能力的式微卻是有目共睹的。以電視為例,索尼在10年前就能推出平板電視,但一直猶豫不決。直到2003年,索尼才和三星合資液晶面板廠,但顯然已經落后于對手。在一意孤行固守等離子戰略后,2011年年初松下才明確表示調整產品策略,但旋即遭遇液晶電視市場逐步飽和的困境。
某種程度上,由于長期領先全球家電技術,日系家電形成了一種傲視對手的王者思維,由此逐漸喪失了技術壓迫和持續跟進能力,而韓國企業不僅在研發上舍得投入,還從其他國家或公司引入技術,三星如今不僅在液晶電視生產方面令日系家電望塵莫及,而且其即將推出的大畫面OLED(又稱有機EL)電視更令日本企業自愧弗如。同樣,一直對日資品牌保持較強技術依賴的中國空調企業最近10年自有技術開發能力出現飛躍式進步,日資品牌在中國縱橫捭闔的腳步也戛然而止。
在技術態度上日漸趨保守的同時,日本家電企業游離于全球產業分工之外的組織管理模式也為自己營造了不進則退的阻力。在全球供應鏈模式下,各國大型企業開始放棄囊括從開發到市場投入所有環節的商業模式,將經營資源集中到核心部門,通過全球供應鏈進行企業間的分工和合作,以此減輕投資壓力,壓縮開發和生產的時間。全球供應鏈的根本特征是模塊生產方式,模塊生產方式將需要交換的隱性知識壓縮到最小,節省了大量的信息交換成本和時間,大幅度提高了企業間分工合作的效率。這種不問資本關系,不問企業國籍的全球供應鏈具有極高的柔軟性,使組裝企業可以在全球范圍內自由地選擇模塊供應商,促進了模塊的高性能化和低價格化。
反觀日本家電企業的模式卻依然是“垂直內包式”,即將從核心零部件的設計、制造、最終產品組裝的供應鏈盡可能地控制在企業集團內部。這種以企業集團的一己之力對抗全球供應鏈的做法,不僅造成了生產規模的局限和開發成本的高昂,而且其極強的封閉性帶來了企業交易關系的僵硬化,零部件企業也很難在協作體系之外開拓市場,同時限制了組裝企業對零部件制造商的選擇。因此,可以說,相對不完善的供應鏈體系是日系家電屢屢失利的真正原因。
特別需要強調,日本家電企業經營模式與技術上的保守有著必然的聯系。一方面,在垂直化模式下,即使產品已經實現了量產,絕大多數日本企業都不愿意將先進的技術轉移至更低成本的國家;另一方面,由于研發多在本土進行,海外公司的產品開發需要向總部報告并獲得授權和許可,復雜的產品開發流程由此使得日系家電企業產品開發的周期拉長,其很難對海外市場的變化作出準確而快捷的反應。
在技術態度上日漸趨于保守的同時,日本家電企業游離于全球產業分工之外的組織管理模式也為自己構造了不進則退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