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于飲食不會造成錳過量、錳中毒,因此,我國沒有對錳溶出量制定相關標準。
即便被有些人稱為炊具界的“一哥”,蘇泊爾也從沒有像今天這樣“引人注目”。去年10月份,蘇泊爾81個規格的960件炊具,包括湯鍋、蒸鍋、奶鍋、水壺,被哈爾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發現錳含量高出國標近4倍,而這些超標鍋幾乎全集中在兩三百元的低檔炊具中。而央視有關此事的報道,更讓此事進一步發酵。為了回應央視的報道,蘇泊爾在官方網站最醒目的地方掛著“再致消費者的一封信”,信中始終稱“產品衛生安全”。
溶出量和含量之爭
在整個事件中,細心的人可能會發現,蘇泊爾和質疑蘇泊爾的兩派人馬,實際上一直是在為兩個不同的概念而爭論。
2011年12月21日實施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不銹鋼制品(GB9684-2011)》規定不銹鋼制品的主體材料應選用符合相關國家標準的材料,新國家冷軋板材標準規定錳含量應小于等于2%。“從檢測報告來看,一些不合格的蘇泊爾產品錳含量比國家標準高出近4倍,最高的達到10%,遠高于錳含量小于等于2%的限值標準。” 中國特鋼企業協會不銹鋼分會信息主管宋錦華告訴記者。
人們質疑蘇泊爾不安全的焦點,幾乎全部來自于這超出標準近4倍的錳含量。
而蘇泊爾在備受質疑的同時,也積極利用各種檢測證明為自己“洗刷冤情”。蘇泊爾稱,公司已于2011年10月24日委托德國檢測機構TUV SUD PSB上海實驗室,參照意大利標準對采用相同材質的產品進行了檢測,被檢產品錳析出量低于0.05mg/kg。
根據衛生部曾給出的數據顯示,錳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成人錳適宜攝入量為每天3.5mg,最高可耐受攝入量為每天10mg。只有攝入過量的錳,才會使人體出現運動性震顫等癥狀。
所以蘇泊爾認為,這個結果不但符合意大利標準,而且“僅相當于《飲用天然礦泉水》國家標準中礦泉水錳含量允許值的1/8,《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中飲用水錳含量允許值的1/2。”一個說的是錳含量超標,一個卻講金屬溶出量合格。那么,在看似雞同鴨講的爭論中,溶出量合格是否就意味著蘇泊爾是安全的呢?
蘇泊爾到底安全么?
人們質疑蘇泊爾的炊具,是來自這樣一套推論。既然各種金屬,比如鐵、鉻、鎳等能溶出,那么金屬錳也能溶出。而且從理論上講,金屬里面的各種元素的溶出量,應該和它的含量是成正比的。
“金屬錳能溶出是肯定的,但是含量超標和溶出量之間并沒有直接的聯系。”北京微陶環保技術研究中心董事長、原美國夏威夷大學環境專家董良杰告訴記者。
溶出量和很多因素有關,比如炊具上的涂層、整個炊具的制作工藝等原因,都可能使高錳的材料只溶出很少的錳。同樣的,即便是一口質量合格的鍋,如果測試點正好在鍋體的涂層破損處,那么測出來的結果就可能會比平時要高。所以含量和溶出量之間并不能簡單地畫上等號。“但這并不等于蘇泊爾就是安全的。”北京化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李志林告訴記者。
在李志林看來,蘇泊爾到底是否安全,因為沒有國標可查,所以“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它是安全的”。
雖然蘇泊爾一直稱炊具的錳溶出量符合意大利標準,但中國卻并沒有相關的規范。據了解,錳過量主要出現在特殊的行業和職業中,例如長期從事錳的開采、冶煉的產業工人,而且攝入的途徑主要是經呼吸道。胃腸道對錳的吸收率非常低,僅為1%~5%。
正是由于飲食不會造成錳過量、錳中毒,因此,我國沒有對錳溶出量制定相關標準,甚至在衛生部2011年最新修訂的《不銹鋼食具容器衛生標準》國家標準中,也未對錳的溶出量進行規定,而只對鉛、鉻、鎳、鎘、砷5類重金屬的溶出量進行了規定。包括歐盟、美國、日本在內的絕大多數國際組織和相關國家都未對錳的溶出量做出規定。目前僅意大利有錳溶出量的限定標準。
但是符合意大利的規定,未必就符合中國的實際。一套標準的制定需要非常嚴謹的試驗設計,很多因素的改變,都會影響最終結果。比如選擇的介質是油還是水、是油水混合物還是油水鹽混合物,加熱時間的長短,烹制何種菜肴,加熱溫度是多少等等。意大利的環境并不等同于中國,所以用意大利的標準生搬硬套并不合適。
如果沒有用中國的標準去衡量,就說溶出量是安全的,這是不科學、不嚴謹的,李志林說。既然國家有對不銹鋼中錳含量的限定標準,商家就要符合。不按國家標準去做,即便產品真的沒有問題,它也是不合格的產品,也不能按照合格商品去賣。
如此看來,符合意大利標準的蘇泊爾,在中國到底有沒有毒成了一道暫時沒有答案的謎題。
無解謎題背后是利益驅動
或許,問題的答案其實可以很簡單。
“其實問題很簡單,按國家的標準做不就行了?”李志林告訴記者,國家既然規定了2%的錳含量,就按照這個標準去執行。衛生部曾指出:“符合我國相關國家標準的不銹鋼制品,其錳的遷移水平不會造成健康損害。”也就是說,只要不銹鋼制品的生產材料符合國家標準,其不銹鋼材料中的錳溶出就不會造成對人體的傷害。
為免除人們對錳的疑惑,2月24日下午兩點,炊具錳遷移對健康影響有關問題風險交流會在北京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舉行,中心的李寧研究員代表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發布了不銹鋼錳遷移初步風險評估的結果,從實驗結果來看,即使在很極端的酸浸泡下,這些不銹鋼鍋的錳遷移都未達到人體的最大耐受量10毫升的水平。本次檢測的40款鍋,蘇泊爾的有3款。但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并沒有對蘇泊爾鍋的錳超標做出正面回應,稱本次他們沒有對蘇泊爾鍋錳是否超標進行檢測。只是泛泛地提醒消費者,合理選購不銹鋼產品。
蘇泊爾的相關人員向記者表示,他們的蘇泊爾鍋符合2011年12月21日《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不銹鋼制品》安全標準。
但是蘇泊爾卻一再用偷換概念的做法為自己辯護,最終遭到了人們的聲討。而這其中的原因,還是離不開利益二字。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環保專家董金獅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或許是廠家降低成本的手段。廠家加入鎳和鉻的作用是為了使金屬與外界介質隔離而不發生化學作用,防止生銹。但鎳、鉻則相對要貴,鎳的價格高達每噸十多萬元。所以為了節省成本,在低檔次的炊具中,就會以錳代替鎳。因為錳比較便宜,目前是每噸1萬多元。
蘇泊爾的錳溶出量即使在安全范圍之內,但它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卻不再安全。
對于不銹鋼、鋁等常用金屬制品,在使用前可以用清水煮沸半小時,接著浸泡數小時,再換用新的水重復煮沸、浸泡,一般這樣重復3次以上才會使重金屬遷移量降低到安全水平。要注意的是,新購的金屬制品不要用醋水浸泡,只能用清水,因為酸性溶液會破壞金屬表面的鈍化層,反而促進重金屬遷移。同樣,使用時也盡量不要讓酸性、堿性或較咸的食物長時間留在金屬容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