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一座邊城的皇家傳奇

2012-04-29 00:00:00段戰江
歷史學家茶座 2012年1期

明洪武二十八年三月十二日(1395年4月1日),對宣化城(時稱宣府)的老百姓而言,是一個印象深刻的日子。因為這一天,皇帝的第十九子——谷王朱橞舉行隆重的儀式,就藩宣府,成為這片土地新的主子。

在老百姓眼里,朱橞可不是一般的皇子,他是明太祖朱元璋最寵愛的惠妃所生。惠妃的父親是對朱元璋有栽培之恩的紅巾軍首領郭子興,因此朱元璋對她是恩寵有加,對其所生的愛子朱橞,自然也是十分偏愛,十二歲時便封他為谷王,統領上谷郡地和“長城九鎮”之重鎮——宣府。老百姓覺得朱橞不一般的,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輔佐谷王的長史(在老百姓眼里就是小丞相)是在民間有著旺盛人氣的劉伯溫劉丞相的次子劉璟。當然,劉伯溫事實上并沒有擔任過丞相,但在老百姓眼里,“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他是高人,是神人,不是丞相,勝似丞相。總之,宣化城的老百姓為此感到非常驕傲,而更感到驕傲的則是宣府這座城本身。

宣化城自然也不是一般的城池。它是中國最古老的郡縣之一。早在戰國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便在此設立了上谷郡,而且軍事戰略位置一直非常重要。燕昭王時秦開破東胡,西漢時李廣擊匈奴,都以此為重要據點,莫不是看中了宣化城的優越地理位置和險要地勢。正如《宣府鎮志·形勢考》所言:“飛狐、紫荊控其南,長城、獨石枕其北,居庸迄險于左,云中固結于右,群山疊嶂,盤踞峙列,足以拱衛京師,而彈壓邊徼,誠北方重鎮也。”宣化城建在地勢平坦的河谷帶狀平原上,城北面海拔千米的煙筒山群山環拱,形成主靠山,東西兩側山勢險要,成左青龍右白虎之勢,與南面案山山脈共同托出山間之“龍穴”。其城西南鄰洋河,城西鄰柳川河,城東有大泡沙河、小泡沙河,鎮城四周河流環繞、緊靠水源。這樣“藏風”、“得水”的寶地,戰時便于守護,平常易于屯種,真是不可多得的天然防御要塞。當年,頗有軍事眼光的范陽節度使安祿山,也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才在此修建雄武軍城,“外示御寇,內儲兵器,積谷為保守之計”,作為他陰謀反唐的后勤基地。

到了明代,宣化城作為屏捍帝國北疆的長城“九鎮之首”,更是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從宣府鎮城的規制營建上,便可以體現出它的重要性來。洪武二十七年(1394),也就是在谷王朱橞就藩的前一年,宣化城迎來了歷史上第一次建設高潮。在元朝宣德府舊城的基礎上,按王城的規格進行“升級改造”,通過向北向西展筑,形成了邊長6里13步、周長24里多的城池,并且修有7座城門(南3、北2、東西各1)。修建后的宣化城,“雄闊甲于他郡”,不但在北邊諸鎮中首屈一指(是當時大同城的4倍),即便是在全國的城池規模中也數一數二,甚至超過了同期的西安城和太原城。由于修建鎮城耗資巨大,明太祖朱元璋還專門為此下旨豁免了宣府鎮當年的夏稅和秋糧,作為對工程建設耗費當地人力物力的補償。不過,當時受時代和財力所限,這么大的一座城池,城墻全為土筑,也沒有設置城樓和角樓。

宣化城在“長城九鎮”中不但城池規模最大,駐軍也是最多的。據洪武二十五年(1392)的官方數據統計顯示,當時宣府鎮官兵總額達126395員名,其中鎮城56152員名。在明朝前期,宣府鎮駐軍幾乎占全國總兵力的1/9,九邊大約陳兵60萬,而宣府鎮約占1/5還多。

朱元璋之所以對宣化城如此重視,對谷王朱橞的偏愛只是表象,其實更大層面是從國家安全戰略的高度考慮的。自朱元璋在南京建立明朝政權后,便敕令徐達為征北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向元三都發起進攻。洪武二年(1369)明軍攻占元大都(今北京),常遇春也率軍攻占了宣化府和開平(元上都,今內蒙古多倫),第二年李文忠率明軍攻占了興和(元中都,今張北),四年后藍玉又率軍重新攻占興和。而上都和中都當時都屬于宣化府的轄地,因此退據漠北的元兵,由于不甘心失敗,經常出沒塞下,越過居庸關、紫荊關,到北平附近騷擾。為此,作為關鍵軍事防御中心的宣化城,自然需要修得高高大大、體體面面,一來從軍事上強化邊疆軍隊的后勤保障和防御水平,二來從政治上展示大明帝國的政治決心和國家實力。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由于優越的地理條件,明初宣化府一帶曾是水草肥美的沃野草場,據史書記載,當時宣化府保安馬坊所養軍馬“常數萬匹,足充邊用”。據《皇明九邊考·軍馬考》記載,當時宣府鎮官兵原額是58612名(含舍余、土壯、勇兵等非正規部隊),而軍馬原額則達45543匹。可以想象,這是一支多么強大的王牌騎兵部隊,其機動性和戰斗力自然不可小覷。

谷王朱橞就藩宣府時年僅16歲,還是一個懵懂的少年。高大堅固的宣化城墻并不能庇護著他從容長大,給他展示才華、揮霍資本的機會,短短的4年時光之后,一場突如其來的政治風云過后,宣化城便不再屬于他,城還是那座城,只不過城上的大王旗發生了變化。

建文元年(1399)秋七月,燕王朱棣開始內部造反,史稱“靖難之役”。作為“邊防重地”的宣化城,對付外患可能很有一套,對內亂卻顯得無所適從,只是緣于緊靠燕王領地的“地理之便”,無奈早早成為朱棣的囊中之物。谷王留給這座城池的唯一印記,便是在逃跑前為了消靡宣化城的王氣,封堵了2個南門,只留下了昌平門,同時封堵了1個北門,只留下了威遠門,從而形成了一直保持至今的東南西北各一門的四門格局。本想做忠臣的朱橞,沒守住宣化,后來跑到南京替建文帝守護衛金川門,也沒守住。打也打不過,跑又沒處跑,終于學聰明了的朱橞索性主動打開城門,迎王納降,后來被封到長沙享福去了,倒是一直跟隨他的劉璟,不愧是忠臣的后代,堅持原則,最后自殺在朱棣的監獄里頭。

宣府對于朱橞而言,可能就是南柯一夢罷了,但對于朱棣來講,意義卻非同一般。也正是因為“靖難之役”,跟著造反的兀良哈三衛騎兵因“從戰有功”,朱棣便將長城外三衛之一的大寧衛(內蒙古寧城西)讓給兀良哈部,作為報答,后又將興和(張北)守御所內遷至宣化城,讓(棄)地200余里。如此一來,不但失去蒙古高原南部大片疆土作為緩沖地帶,而且造成本是長城九鎮“總后勤基地”的宣化,也一躍成為防御蒙古族南下的“前線戰場”。為此,明成祖朱棣一直高度重視宣府鎮的城防建設,在政策和投入上都予以傾斜和照顧,“分屯建將倍于他鎮”。特別是永樂十九年(1421)遷都北京后,“去京師不足四百里”的宣府鎮更是成為“鎖鑰所寄”的要害之地,正是“譬則身之肩背,室之門戶也,肩背實則腹心安,門戶嚴則堂奧固”。

除此之外,為掃除蒙元貴族的殘余勢力,確保北疆的邊防安全,從永樂八年到二十二年(1410~1424)的14年時間,朱棣還以宣化府為基地,屢出六軍,五次親征漠北。朱棣的五次親征,離不開宣府,也離不開宣府的軍隊。朱棣對當時駐宣府部隊指揮官——萬全都司總兵官鄭亨(佩鎮朔將軍印)偏愛有加。鄭享初征時已經54歲,最后一次出征,更是68歲的高齡,雖是一員老將,但虎虎生威,從不服老,敢打硬仗,也善打硬仗。《明史》上說他每次出征,都是“帥眾先”,而且“論功為諸將冠”。

鄭亨厲害,他所率的“宣府之兵”也個個身手了得,素以“敢戰”勇猛著稱。因此鄭亨及所率士卒,五次出征時都被列入戰斗序列,獨當一面,或左哨軍,或右哨車,或中軍,成為親征六軍中最重要的精銳戰斗部隊。由于宣府軍直屬北京五軍都督府的皇家嫡系部隊,所以配備精良,訓練得法。明朝軍隊的兵器配制,在當時稱得上先進,其中火器已成為明軍最常規的制式兵器之一,根據明軍的正式編制,一般構成是“銑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槍四十”,火器比例占到10%。當時明軍還成立了全火力配備的機動化神機營,全營兵力達5000人。其中,騎兵1000人,步兵3600人,全部配備霹靂炮(步兵火銃),炮兵400人,配備盞口將軍(野戰重炮)160位和大連珠炮(多管火銃)200桿,此外,每個炮兵還配有手把口(炮兵防身用手銃)400桿。

此外,“氣勢完固,號稱易守”的宣化城及其所轄衛所要地,還安裝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也是破壞力最強大的武器——神銃炮。這種炮有的重達數千斤,其威力可“洞裂石城,聲震數十里”。這種“制作以銅、鐵為之,大小不等,大者用車,小者用架、用托,大利于守,小利于戰”的神器,在當時是作為明軍的秘密武器使用的。宣德五年(1430),皇帝就特別敕告宣府總兵官譚廣道:“神銃,國家所重,在邊墩堡,量給以壯軍威,勿輕給。”即便是到了正統六年(1441),邊將黃真、楊洪曾在宣府獨石設立了“神銃局”,本想加大火力配置,防御強敵,但當時的皇帝因怕“火器外造,恐傳習漏泄”而緊急叫停。大概正是因為擁有如此眾多的神器,加上朱棣指揮英明,將士勇猛,所以五征漠北,凡戰皆勝,韃靼稱臣,瓦剌謝罪,最后一次北征,竟然到了“各軍搜塞北山谷,數百里不見敵”的地步。被打殘了,打怕了的北元軍隊,此后數十年都沒有恢復元氣,自然也就無法對明朝北疆構成威脅。

永樂二十二年(1424)七月,明成祖朱棣在他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北征的途中,帶著未了的心愿,崩逝于宣府開平衛西北榆木川(今內蒙古烏珠穆沁)。按朱棣的戰略意圖,可能是想一舉把蒙古殘余勢力全部消滅干凈,然而天卻不遂人愿。這一年的秋天,朱棣的兒子朱高熾即皇帝位,是為明仁宗,他派來永寧伯譚廣來接替武安侯鄭亨,出任宣府總兵官,佩鎮朔將軍印。此時的譚廣也終于可以安然享受這勝利的果實,趁著這和平的間隙,“修管壘,繕甲兵,嚴斥堠”,把四座城門包磚以加固,建起四座宏偉的城門樓(如今僅存南城門樓拱極樓)和四個漂亮的角樓,此外也有心情和財力,修祭壇,建學堂,修廟宇。當時的大學生楊士奇在《萬全都司學說》里拍馬道:“期月之間,聲威宏振,敵跡遠遁,疆場千里,纖塵不作。”其實這都是拜先皇帝朱棣和前任鄭亨的功勞呀。

正統五年(1440)三月,宣化城的老百姓又迎來另一位重要人物,這就是以都察院右副都御使身份巡撫宣府、大同的廣東東莞人羅亨信。羅亨信是個干實事的人,也頗有憂患意識。雖說當時邊城“二十年間,邊燧不興,兵民安于無事”,一派太平景象,但羅亨信一直奔波在塞北邊疆一線,深知蒙古新勢力瓦剌部也先正在重新崛起,而關內武備松弛,邊患隱伏的現象令他非常憂心。特別是作為控御邊陲的重鎮宣府,其土城墻竟已50年沒有修葺,墻體因水土侵蝕,風化嚴重而變得脆弱不堪,尤其是雨季經常坍塌,非常不利于防守,一旦遇到強敵入侵,更是很難實施有效防御。

為此,羅亨信決定給皇帝上疏請求用青磚包城,升級宣化城的防御系統。需要說明的是,明朝以前中國的城墻大多是夯土或山石筑成,到了明朝中期,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以及燒造青磚技術日趨成熟,青磚在軍事和民間領域,已被廣泛應用。由于天時、地利、人和的多重積極因素,宣化城終于迎來了“改頭換面”的歷史機遇。這項龐大的邊防工程從正統六年(1441)夏天開始,一直到正統十一年(1446)秋天完工,歷時6年之久。由于宣化是典型的軍鎮,根據當時“戰時守邊,平時耕墾”的傳統,其龐大的軍隊可以隨時轉換為建設兵團。因此在高度軍事化的作業制度下,“伐石陶甓,煉石為灰”,建設進度非常快。因為是“軍工產品”,所以建設質量也非常過硬。修好后的城墻厚4丈5尺,墻高3丈5尺(其中垛口高8尺),而且城墻底部砌基石3層,高1米,基石以上砌磚直至垛口,而且包磚達到1~1.5米的驚人厚度。

此外,由于朝廷財政撥款充裕,而且宣府本身也家底厚實,屯墾經濟發達,邊市貿易繁榮,使得“軍中庶富”,因此修建過程中,用料和建制,都頗為大方。城墻修筑完好后,又重修了四座城門,而且每座城門又加筑了甕城,甕城之外,又筑有月城,月城之外再設吊橋。如果用“金城湯池,銅墻鐵壁”來形容,一點也不夸張。在本次工程中,還特地在城東偏之中修筑了一幢宏麗的鎮朔樓。這幢重檐九脊歇山頂式建筑,共分兩層,加上墩臺,通高25米,占地面積1052.3平方米,整個建筑雄偉壯觀,古樸莊嚴,南面匾額曰“鎮朔”,北面匾額“麗譙”,蓋取鎮靖高華之義。當時樓上還設置有報時漏刻鼓角,平常用于報時(戰時也可以用于報警),故老百姓又俗稱其為鼓樓。

除卻硬件升級外,羅亨信對于宣府的兵備工作,也非常重視。大概也是在他的努力和舉薦下,正統十三年(1448)秋,北宋名將楊業的后人楊洪,受命掛鎮朔將軍印、充總兵官,取代皇戚郭玹,鎮守宣府。楊洪素以勇猛善戰聞名,當時,迤北諸部敵人深知其厲害,都十分懼怕他,稱其為“楊王”。因此,當他就任宣府時,府城將士因喜得良帥而“歡聲動地”。而當時宣府也是兵強馬壯,雖說駐兵已不如明朝初期多,但據《宣府鎮志》記載,至少保持在3萬人左右,其中,軍馬也基本保持在1萬余匹,此外,自正統二年(1437)開始“儲火器為備邊”,當時宣府已經儲備大量火器,其中有大將軍炮14、神槍479、神銃2161、神槍4223等等。

然而,縱是宣化城修得再堅固,配備的兵器再優良,縱是羅亨信再遠慮,楊洪再威猛,卻也阻擋不住歷史荒誕的進程。正統十四年(1449)秋,明英宗在宦官王振的鼓動下,欲效法明成祖朱棣北伐,貿然率師親征漠北。與久經沙場,深謀遠慮的朱棣相比,年僅22歲的朱祁鎮只是一個頭腦發熱的愣頭青,竟將軍國大事當成兒戲一般。由于組織不當,加上一切軍政事務皆由沒有任何軍事經驗的王振專斷,這場本是一場鬧劇的軍事秀,終是釀成一場巨大的戰爭悲劇。結果是隨征的近30萬大軍,損失殆半,明軍精銳盡被“殺掠殆盡”,而英宗自己也在土木堡成為瓦剌軍的俘虜。這便是史上有名的“土木之變”或“己巳之變”。

由于皇帝被俘,敵寇氣焰更熾,邊城官兵自相驚亂,喪失斗志,紛紛棄城逃散,而當時處于風暴中心的宣化城,已陷入“四面皆賊寇”的危難局面。當時許多朝臣認為宣府難守,朝議速召該城官兵入衛京師,城中諸將師也皆欲棄城,唯有羅亨信和楊洪持“死守宣府”的堅定立場。當時已經73歲的羅亨信拔出佩劍,坐在城門正中,面若秋霜,凜不可犯。他下令說:“敢出城者,斬!”于是城中軍民安定下來,老幼歡呼說:“我們有生路了!”諸官兵深受感動,同仇敵愾,誓與宣府共存亡。隨后,瓦剌軍首領也先把人質英宗挾持到城下叫門,昏庸怕死的英宗完全聽任也先的擺布,竟傳命開城。如果遵命獻城,軍民將盡遭殺戮,京城最后的屏障就被拔除;如果抗命守城,那就犯欺君抗旨之罪。此時的羅亨信置身家性命于不顧,斷然回答:“我是奉命守城的,不敢擅開城門。”因而拒絕獻城。而當時身在現場的李賢,曾在《天順日錄》中抱怨宣府總兵官楊洪“驚惶無措,閉門不出。若土木之圍,洪能以后沖之,必無是敗”。其實,那個時候,面對亂得不能再亂,壞得不能再壞的局面,閉門堅守方是上策,能守住宣府,便是最大的功績了。

從某種程度上講,是羅亨信重造了宣化城,并在危難之際拯救了當時的宣化城,同時也使一城百姓免受戰火涂炭。《皇明通紀》云:“幸羅亨信忠義誓死以守,不獨一城蒙福,而京師實賴之。世謂亨信有安社稷之功,信矣。”但吊詭的歷史卻開了一次惡意的玩笑,被俘的明英宗不但很快被放歸,而且通過政變,再次登上皇帝的寶座。于是,羅亨信的“安社稷之功”突然變成了當權者最大的忌諱。不但朝廷刻意淡化他的功勞,所賜獎賞,“僅循常例”而已,便是百年之后所立的墓碑銘里,撰寫者也遵照上頭的意思,諱言土木堡和宣府之事。

好在老百姓心里另有一桿公平的秤。宣化城里后來特地為羅亨信興建了功臣廟,立其塑像于廟內,供后世瞻仰。而有關他的事跡,也被后人世代傳誦。成化年間,莞籍人一品布政司左參政祁順記亨信事跡,曾這樣寫道:“自公歸老,邊人思之弗忘,迄今二十余年而威德在……”

有意思的是,宣府似乎總是與明朝的皇帝有緣。

一座小小的邊城,曾深刻見證了一個帝王的雄韜偉略,一個皇帝的昏庸無知,以及一個皇帝的荒誕不經。如果說前兩者分別指的是明成祖朱棣和明英宗朱祁鎮,那么后一個就是明武宗朱厚照了。

正德十二年(1517)八月,26歲的明武宗朱厚照放下皇帝的架子,急裝微服,興沖沖地趕往距京城三百余里之外的宣府,計劃巡游一番。陪伴他的是一位魁碩有力的大漢,名叫江彬,是地道的宣化人。朱厚照之所以愿意放下皇帝的架子,是因為他從來就不想當皇帝,做個杰出的流氓倒好像是他最大的追求。他最大的喜好便是打架(仗)、喝酒、玩女人。而善察言觀色的江彬正是抓住了皇帝聲色犬馬的本性,擺出了讓其怦然心動的三大理由:一是宣化地處北疆,地域遼闊,風光秀美,可“瞬息馳千里”,又可以在一線戰場,以實戰的狀態排兵布陣,舞刀弄槍,玩起來可以盡情地瘋,遠比在北京城里“為廷臣所制”要快活許多;二來宣化美女多,此處長期胡漢雜處,人員南北匯集,通婚融合下,婦女多貌美,風情更多樣;三來宣化樂舞發達,遼、金、元時期的各種音樂,都在那里生過根,發過芽,多種民族、多種文化融合下的音樂風格,自然具備了相當高的水準,至少對朱厚照而言,充滿了異域情調。

因此,他來了。因為他是流氓,又是皇帝,所以帶著極大的破壞能量來了。據《明史》記載,這個正德皇帝經常夜里帶著江彬,闖進美貌女子之家搶奪婦女。如果說他風流,都有點污辱這兩個字。他的所作所為,純粹是變態行為,或者用科學的術語分析,恐怕他患有性癮,只不過那時沒有心理醫生。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他還給自己起了個假名字叫朱壽,然后再以皇帝的名義加封自己為“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后來又加封為“鎮國公”,令兵部存檔,戶部發餉,并要求享受每年5000石俸米的公爵待遇。此后凡往來公文,竟不管國朝體面,竟一律以威武大將軍鈞帖行之。亙古以來,還沒有哪個皇帝自降身份又為自己稱臣的,真是視國事朝政為兒戲。為此,《明史·武宗本紀》感嘆道:“然耽樂嬉游,昵近群小,至自署官號,冠履之分蕩然矣。”然而,感嘆歸感嘆,誰讓他是皇帝呢?既然是玩,皇帝也有皇帝的玩法和氣派,他剛到宣府,便命令“輸帑銀一百萬兩于宣府”,以期作為他游戲的啟動資金。而為了玩得更盡興,又在江彬的蠱惑下,“靡費億計”,大肆修繕鎮國府,同時還將京城豹房內的奇珍異寶,以及四處巡游收來的各色婦女,都一并運來,填充鎮國府。在宣化所做的一切,都讓朱厚照感覺很刺激、很好玩,遠離京城的政治負擔和君臣糾纏,也讓他感覺到一種前所未有的解放感和自由感。因此他這一待竟是大半年的時間,至第二年過完春節才回到京城。此后兩三年間,他又曾幾度巡游宣府,并親切地稱宣府為“家里”。

朱厚照雖然很瘋狂,但他一點都不傻。這體現在他帶兵打仗一事上。正德十二年(1517)十月,蒙古小王子部叩關來襲,朱厚照得知敵情,非常激動,親自布置,準備與小王子大戰一場。這場戰役十分激烈,明軍曾一度被蒙古軍分割包圍,朱厚照親自率領一軍援救,才使得明軍解圍。雙方大小百余戰,期間武宗與士兵同吃同住,甚至還親手殺敵一人,極大地鼓舞了明軍士氣。最后,小王子自忖難以取勝,引兵西去,明軍取得了一場難得的勝利,史稱“應州大捷”。與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的糟糕表現相比,明武宗朱厚照真要算得上有勇有謀,他親率五六萬人抗擊四五萬蒙古軍,指揮得法,戰術正確,體現了較高的軍事指揮才能。應州之役,應是朱厚照一生中最為光彩的一頁。其實,在他瘋狂的背后,內心深處一直暗藏著一個能夠像太祖、成祖那樣立下顯赫邊功的夢想。這大概也是他一直遲遲不愿離開宣化的原因之一。

然而,他的才華也好,理想也好,終被他的瘋狂淹沒和摧毀了。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他因溺水得病而崩逝于豹房內,臨終時發出了“前事皆由朕誤”的懺悔。他死后,他的一切瘋狂行為,都開始被一一校正,“還四方所獻婦女,停不急工役”,宣府行宮的金寶也歸還內庫。從此,宣府的異樣榮光也隨之暗淡,躲藏在歷史的陰暗之處,卻又一直活在老百姓的口頭舌間。

自清代以來,由于蒙古的歸附,國防重心外移,宣化城的軍事戰略位置便不再重要,與皇帝的關系也愈來愈遠。順治年間,宣府的作用也就是給皇帝喂養御馬,“每年秋末到宣,次年四月出口,共計二十四圈”。康熙三十二年(1693),朝廷下令“廢宣府衛所”,并取宣揚教化之意,改置宣化府,這也正式宣告了宣化城的國防使命正式結束。雖說此后康熙兩次北征噶爾丹、四次塞外出巡,都曾在宣化駐蹕,但也只是路過罷了,而不像當年朱棣北伐時那么倚重了。

乾隆十年(1745)九月,清高宗乾隆皇帝巡幸木蘭,回京時路過宣化,在演武廳閱兵,并親筆御書“神京屏翰”,由當時直隸總督那蘇圖刊懸在鎮朔樓的北邊城樓上。這塊巨大的御賜書牌匾,應是帝王對宣化最后的褒獎了,而且在當時的乾隆眼里,已經有幽思懷古的味道了。

光緒二十六年(1900)七月二十七日,宣化城與帝王發生最后一次機緣。當時,因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大阿哥及親王大臣等狼狽西逃,路經宣化時,曾在上谷公所(現宣化區文保所)停留三日。這一次,太后也好,皇帝也好,不再有心情懷古,也不再有興趣題詞,他們只是稍作休息,便繼續逃亡。歷史在這一時刻,惡意地重復了一個玩笑,要求宣化城的百姓再一次為一個王朝的存亡奉獻尊嚴。這一年的九月十五日,外國聯軍兵臨城下,屯兵南關三日,揚言要炮轟宣化城。其實,他們只是以游戲的心態和無賴的手段在羞辱這個老大帝國的皇帝和民眾罷了。

可這座曾經雄武的軍城,已經無法屏翰神京了。宣化的老百姓,縱有再多激情熱血,也無力反抗這赤裸的壓迫了。世界變了,時局變了,困守在高大城墻里尋求安全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最后,宣化的老百姓也只能乖乖地上繳“保險費”,屈辱地奉上兩萬兩銀子,用尊嚴和血汗錢換來暫時的安逸與和平。

當一座邊城不再是“邊城”的時候,曾經有過的鐵血榮譽和歷史榮光,便不再成為它驕傲的資本。但是,那些厚重的歷史和豐富的傳奇,卻可以轉向文化層面,培養新的城市氣質和情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日韩天堂视频|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香蕉在线视频网站| 欧美色亚洲|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欧美午夜网站| www.youjizz.com久久|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亚洲欧美成人影院| 亚洲成人一区在线| 国产制服丝袜无码视频| 91色爱欧美精品www| 91精品国产福利| 日韩毛片在线视频|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99re热精品视频国产免费| 国产乱子伦无码精品小说 | 久久成人18免费| 国产免费羞羞视频| 日韩第一页在线| 国产女人综合久久精品视| 精品三级在线| 欧美一区二区自偷自拍视频| 2020国产精品视频| jizz国产在线| 在线免费a视频| 少妇精品网站| 2021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伊人福利视频| 国产视频欧美| 日本午夜三级| 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日本午夜影院|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2019|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97se亚洲综合不卡|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第一页| 成人无码区免费视频网站蜜臀| 亚洲福利视频网址| 欧美视频在线不卡| 久久综合久久鬼| 国产精品 欧美激情 在线播放| 日韩无码视频专区|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网站| 国产精品第一区| 国产精品三级专区|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91九色视频网| 福利在线不卡| 伊人狠狠丁香婷婷综合色| 欧美精品H在线播放| 色婷婷丁香| 高清色本在线www| 日韩第八页|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 高清久久精品亚洲日韩Av|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9啪在线视频| 久久亚洲AⅤ无码精品午夜麻豆|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亚洲另类色| 国产一线在线| 中日韩欧亚无码视频| 秋霞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欧洲免费精品视频在线| 日韩无码黄色网站|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免费看|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国产91熟女高潮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伦视频| 正在播放久久|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 精品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91视频|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