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協定》(以下簡稱《協定》)簽字,但至今沒有舉行后續的政治會談,堪稱歷時最長的軍事停戰。
《協定》文本與政治問題撇得很干凈,《協定》文字中未正式出現參戰國名,僅能從部分簽字人軍銜“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元帥”、“美國陸軍上將”看得出國別。在不得不涉及朝鮮半島的兩個政權時,采用“某軍軍事控制地區”一詞。《協定》末尾漫不經心地說一句“雙方軍事司令官茲向雙方有關各國政府建議在停戰協定簽字并生效后的三個月內,分派代表召開雙方高一級的政治會議,協商從朝鮮撤退一切外國軍隊及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等問題”。后來的事實證明這不過是一句空話——三個月后雙方外交官員開始磋商,但僅在蘇聯是否參加正式會談的問題上就無法達成一致意見。
簽字的兩方三軍不包括交戰主力之一的韓軍,《協定》的文字中甚至沒有出現韓軍字樣。韓軍作戰行動受聯合國軍總司令與美國第8集團軍司令指揮,但韓軍并不屬于聯合國軍序列。
2006年8月22日朝鮮中央社報道,朝鮮政府說韓美正在進行的一年一度“乙支焦點透鏡”軍事演習是“一種戰爭行為”,朝鮮將因此不再受《協定》的約束。2009年5月28日朝鮮軍方通過朝鮮中央社發表聲明,稱韓國宣布全面加入《防核擴散安全倡議》后朝鮮將不再遵守《協定》。“不受約束”、“不再遵守”是不是正式退出《協定》呢?而且《協定》由兩方三軍簽署,若一方中的一軍不遵守、另一軍并未表態意味著什么?
一
1943年12月1日,美、中、英三國公布《開羅宣言》,其內容已在德黑蘭會議期間征得斯大林同意。宣言指明,日本的領土將被限于本土四島及附屬島嶼,不僅從戰爭期間的侵占地退出,還剝奪戰前攫取的地方。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戰勝國以制裁戰敗國名義而爭搶土地,但《開羅宣言》表態同盟國“決不為自己圖利,亦無拓展領土之意思”。日本的侵占地凡屬主權國家者當然是明確歸還,太平洋日本委任統治地則解除委任權另行安排,但朝鮮無可歸還。《開羅宣言》稱:“我三大盟國稔知朝鮮人民所受之奴隸待遇,決定在相當時期使朝鮮自由與獨立。”
德黑蘭會議上羅斯福談到這個“相當時期”是40年,因為朝鮮人“還不具備行使和維持一個獨立政府的能力”。日本投降后朝鮮就是一塊無主的土地,沒有人或組織可以代表朝鮮,處理朝鮮的方式是從軍事占領進而到國際托管。與處理日本模式相比,日本完全屬于美國(其他國家至多是象征性占領或參與咨詢),而朝鮮的處理設想有中、英、蘇參加。
當年有沒有考慮過由四大國對朝鮮分而治之的方案呢?從道義上說分而治之是對朝鮮人的極大傷害,朝鮮畢竟不能與日本、德國相比。然而從法理上說這并無問題,畢竟朝鮮亡于日本已有35年。果真如此,則根本無須三年混沌與一場戰爭就形成今天的半島政治局勢。
日本乞降的次日,杜魯門向各盟國提議由美國五星上將麥克阿瑟擔任盟軍最高統帥,執行盟軍對日本的占領。蘇聯進入亞太戰場僅數日時間,但對于美國的這種當仁不讓的姿態也不能完全順應。斯大林提出設兩名盟軍最高統帥,即麥克阿瑟與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并列,但遭杜魯門堅決拒絕而最終只是任命了一名中將(杰列維揚科)為蘇聯駐最高統帥部的代表。
8月14日由美國擬訂的《總命令第1號》方案出臺,規定中國(除東北、包括臺灣)、越南北緯16度以北地區由中國戰區統帥受降;中國東北、朝鮮北緯38度以北地區及南庫頁島由蘇軍遠東軍總司令受降;東南亞、北緯16度以南的法屬印度支那、泰國、緬甸、菲律賓以南太平洋島嶼由東南亞戰區統帥與澳軍司令受降;日本、菲律賓、朝鮮北緯38度以南地區由美國太平洋陸軍司令受降;太平洋其他地區由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受降。
此方案只需征得蘇方的同意。美、英關于受降安排早有預案,6月間于波茨坦舉行的美、英聯合參謀長委員會上,已商定菲律賓以南原屬西南太平洋戰區的作戰地域改屬東南亞戰區,以便美國去經略更大的空間。臺灣原屬尼米茲的太平洋戰區,此時按政治、軍事問題一攬子解決的原則改由中國戰區受降,這也不會引起爭議。因此最可能的異議就在美軍與蘇軍的結合部。朝鮮問題之難在于盡管蘇聯對日作戰8月9日才揭曉,但蘇軍一步就可跨入朝鮮,美軍卻遠在1000公里外的沖繩,而且駐朝鮮日軍已于8月9日奉命入列關東軍即蘇軍的作戰對象。日本乞降前美國沒有認真設想過朝鮮的占領方案,匆忙之中確定美蘇兩軍以北緯38度線為界執行朝鮮受降與占領,而蘇聯竟也同意了。
斯大林關注更重要的問題:方案將千島群島當作日本本土,駐千島群島日軍屬于北海道第5方面軍序列,由美軍受降是順理成章的。至于根據《雅爾塔協定》這些島嶼應交給蘇聯是政治問題,而受降是軍事行動。斯大林提出千島群島應由蘇軍受降,政治、軍事一次性解決千島群島問題。考慮到日后蘇聯艦隊自由出入北海道外海之宗谷海峽、根室海峽,斯大林還要求將北海道北部劃為蘇軍受降區。美國覺得除了軍事受降沒有更好的方法處理千島群島問題,但絕不讓他國涉足日本的占領。為了杜絕斯大林的進一步要求,在讓出千島群島受降權的同時反提出在千島群島劃一個島嶼供美國設置軍事基地,這顯然為蘇聯不能接受。最終蘇聯獲得千島群島受降權而兩相扯平。
遠東戰役一發起,蘇軍就從海上進入朝鮮。太平洋艦隊8月12日攻占雄基、羅津,16日占清津,19~22日占成津(今金策)、元山,21日蘇軍以空降方式占領平壤。朝鮮半島日軍兵力分布是北弱南強(戰爭末期日軍為防美軍可能的登陸,南部設重兵第17方面軍的7師團2獨立混成旅團,北部只有第34軍的2師團1獨立混成旅團),蘇聯又占有地理上的便利,若蘇聯用軍事手段占領全部或大部朝鮮,美國也沒有什么辦法,何況注意力不在此。9月2日《總命令第1號》正式發布時蘇軍已跨過三八線,奉命立即退出。美、蘇良好的合作行為表明雙方尚未意識到朝鮮問題的惡劣發展。
二
9月4日美軍先遣部隊空降漢城金浦機場,8日第24軍軍長霍奇中將率主力在仁川登陸,9日霍奇在漢城主持受降簽字儀式。日軍投降代表是第17方面軍司令上月良夫陸軍中將,鎮海警備府司令山口儀三郎海軍中將。朝鮮總督阿部信行陸軍大將(預備役)出席了簽字儀式,這是朝鮮政權交接之標志。即日成立了駐朝美國陸軍軍政廳(The United States Army Military Government in Korea),第7師師長阿諾德執掌民政。霍奇無視阿部信行的敵國俘虜身份要求他繼續留用,幾乎釀成政治風波,幾天后這一決定就被取消。
流亡美國的李承晚與寄居中國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主席金九早就要求美國政府承認其地位遭拒絕。美國的理由是不能“剝奪朝鮮人民選擇他們自己喜歡的政府形式和人選的權利”,何況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并非真正意義上的流亡政府。
“8·15”后,漢城的朝鮮獨立運動各方領袖人物紛紛登臺。老資格共產黨人樸憲永在漢城重建朝鮮共產黨。左翼民主派呂運亨、安在鴻組建了建國準備委員會。呂運亨1920年代曾加入共產黨,又在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任過職,樸、呂兩派得以合作在美軍接管南朝鮮前產生了一個“朝鮮人民共和國”。右翼方面先是成立迎接臨時政府歸國準備委員會,繼而改組為國民議會準備委員會。
美軍甫抵朝鮮,人民共和國與國民議會準備委員會都向美軍當局交涉希望接管全部政權。美軍政廳申明朝鮮的獨立與正式政權的建立都必須遵從同盟國的安排,因而對人民共和國與國民儀會準備委員會不予承認。阿諾德長官堅稱“在美國占領區內,除了美國軍政廳之外,不能有任何政府存在”。
是年末,李承晚、金九、金奎植(臨時政府副主席)等相繼回到漢城,呂運亨、樸憲永的人民共和國早已安排了李承晚、金九的職位,但因樸憲永的共產黨身份,李承晚、金九拒絕與人民共和國合作。
試比較一下日本、臺灣、朝鮮之異同:日本的舊政權得以保留,這不僅有戰勝國的同意,就政府與民眾關系而言也無操作上的困難;臺灣與朝鮮的舊政權必須完全取締,既是戰勝國意志的體現也有民眾對于原統治者仇恨的因素。但臺灣可以歸還中國政府,朝鮮卻無處歸還。托管之前必定有一段軍事占領期,完成受降、解除武裝、遣返(蘇軍管轄的戰俘被解送西伯利亞)任務的同時,社會治安、民政管理不可一日無。霍奇的軍政廳在拒絕各派別參政的同時不可避免留用原政權部分人員,這招致民眾強烈反感。朝鮮問題的困難一開始就顯露出來。
蘇聯雖然8月9日才對日作戰,但享用戰利品朝鮮與美國并無差別。執行軍事占領的蘇軍第25集團軍司令奇斯佳科夫上將8月底進駐平壤,即在北方各地成立警備司令部。原在蘇聯、中國境內從事抗日活動的朝鮮革命者隨蘇軍進入北朝鮮,金日成因有蘇軍第88獨立步兵旅軍官資格得以直接擔任平壤警備司令部副司令職務。與美軍不同,蘇軍當局一開始就控制、支持地方自治組織——“朝鮮人民執行委員會”。
北方政治舞臺上的力量還有:以曹晚植為首的民族主義派;以玄俊赫、朱寧河、吳琪燮為首的朝鮮共產黨北方組織;延安派重要人物金枓奉、武亭、樸一禹等也于12月到達平壤。
10月蘇軍組建駐朝民政廳,政治軍官羅曼年科任長官但不直接執政。11月19日北方的民眾自治組織發展為臨時政權——北方五道行政局,蘇軍安排62歲的曹晚植任主席、共產黨人武亭任副主席。若僅就政權的發育、有效程度而言,北方超過南方。蘇軍占領當局起用了眾多有軍事政治經驗的人輔政,而美軍主張必須由民選決定,政權建設須另起爐灶,連李承晚、金九這樣有相當聲望的獨立運動領袖也不行。
12月12日,美國駐朝軍政廳宣布以朝鮮共產黨為主的“人民委員會”、“人民共和國”為非法,同時實施新聞檢查、限制罷工和勞工運動。美軍當局對所有派別政治力量的拒絕成為刺激朝鮮民眾獨立、復國愿望高漲的因素之一,加之國際范圍內意識形態分歧的升溫,南部朝鮮出現抵抗運動甚至武裝斗爭。
美軍當局未料朝鮮半島有如此強烈的獨立意識,朝鮮人不能容忍占領軍存在,遑論托管?1945年12月霍奇向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報告:“朝鮮人渴望獨立勝過一切,而且要即刻實現!”
三
1945年底美蘇英三國外長在莫斯科達成協議(經中國政府同意):在美蘇監督下籌組朝鮮臨時政府,并由美蘇中英四國經由臨時政府實行為期5年的托管。然而此時的南北方政治形勢不是如何托管,而是能不能托管的問題了。
朝鮮輿論大肆渲染托管統治與朝鮮獨立原則背道而馳,29日起南方爆發大規模抗議行動,31日漢城東大門廣場舉行了反對托管統治大會,罷市、罷工、街頭騷亂迭起。左翼、右翼意識形態的巨大分歧讓位于目標的一致。
蘇聯卻能有效控制北方政局,在全朝鮮反對國際托管、要求盡快獨立的浪潮中,北方主流政治團體一致擁護莫斯科決議。之后南方的左翼也改變了態度。反對托管的南部朝鮮輿論認為美國以托管來拖延朝鮮的獨立,南方的混亂局面成為蘇聯與北方輿論指責美軍軍政廳破壞莫斯科決議的根據。意識形態分歧附加于托管問題,政局逐漸為意識形態分歧所左右,反對托管就是反對北方。現在無論托管好不好、托管或不托管的后果如何,北方是秩序、南方是混亂。歷史的疑點是莫斯科決議怎么成了南北對峙的轉折點:究竟什么派別反對托管?反對托管的真實理由是什么?蘇聯人設想的托管與美國人設想的托管一樣嗎?南方右翼民主黨領袖人物、《東亞日報》社長宋鎮禹因宣稱擁護托管竟被暗殺于12月的亂局中。以致2003年12月韓國媒體還在追索《東亞日報》當年聲稱“莫斯科三國外長會議上可能會討論韓國獨立問題,蘇聯提議實行托管統治,美國主張立即獨立”一事,認為《東亞日報》混淆視聽的報道在南北分裂問題上起了惡劣作用。莫斯科會議上美國曾提議實行美蘇中英四國代表行使司法、立法、行政等所有權力的托管統治,而蘇聯認為美、蘇兩國必須為輔助朝鮮獨立而合作,托管期間應以協作和援助的形式進行。最終決定首先在朝鮮建立臨時政府,在與臨時政府協議的基礎上實行托管,為此設立美蘇共同委員會。但是會議決策過程傳至朝鮮半島時,簡化成了托管與獨立的針鋒相對。
不僅南方、北方問題因莫斯科決議而漸行漸遠,南方局勢本身也是撲朔迷離:李承晚、金九為首的大韓獨立促成國民會是反托運動的領導機構,但李承晚主張南方單獨建立政府、金九則主張建立南北統一政府;支持莫斯科協定的是2月15日呂運亨、樸憲永組建的民主主義民族戰線。復雜的糾結其實面臨的是同一個現實問題: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托管,先有朝鮮人的臨時政府對于滿足朝鮮民眾愿望非常重要,且為莫斯科決議所認可,有了政府再談怎么托管、托管到什么程度。這正是金奎植的主張:暫時擱置托管問題。癥結就在于建立一個統一的政府幾乎不可能,而建立兩個政府雖然大傷朝鮮民族之心卻逐漸成為不可挽回的趨向。
就蘇聯國家利益而言,蘇聯應當更愿意控制全部北朝鮮而不是控制四分之一個全部朝鮮(四大國聯合托管),由此或許可以理解蘇聯占領當局與北方主流政治團體堅持托管的真實意圖。南朝鮮強大的激進派繼續反對托管,1946年大邱十月事件中竟有230萬人示威直接反對美軍軍政廳統治,北方的有序與南方的混亂讓美國大丟臉面。美國又值軍隊裁減而無意在朝鮮苦撐,終于決定在托管還是立即獨立(顯然是帶有缺陷的獨立)之間作出選擇。
世界亦于此時進入冷戰格局: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在一次公開演講稱共產主義與資本主義互不相容,一場戰爭不可避免,3月5日丘吉爾發表針對性的鐵幕演說。半島實際成為冷戰實驗地。
南北爭吵的同時,三八線已在短短幾個月內成為南北朝鮮事實上的藩籬。三國外長會議后,雙方占領軍當局曾舉行多次會談欲解決通訊、通郵、互貿、通行等問題,但沒有實際效果。3 月20日美蘇聯合委員會召開,商議參與臨時政府的政黨、團體代表資格問題。蘇聯堅持以擁護托管與否劃線,美國認為臨時政府不應排斥某些反對托管的政治派別如南方右翼勢力,至5月8日聯合委員會毫無成果而閉會。
1947 年5月20日第二次美蘇聯合委員會召開,雙方仍難以就哪些政黨和團體可以參與臨時政府問題達成協議,7月中旬霍奇向華盛頓發出警告:“我確信美蘇聯合委員會注定要失敗……蘇聯的立場不會有任何改變。”于是,美國政府建議重開四大國會議但未能獲得響應。法理上應由對日和會解決朝鮮問題,但對日和會遲遲未能召開,雙方決策都須做進一步的調整。蘇聯提議所有外國軍隊從朝鮮撤離,朝鮮的事情由朝鮮人民自己去辦。美國無心苦撐,于9月17日將朝鮮問題交給了聯合國(顯然,美國人不得已而跨過了一道法律門檻:聯合國安理會成員與二戰戰勝國并不重合,在對日和會召開之前聯合國安理會有權處理朝鮮問題嗎?當年聯合國在討論太平洋島嶼托管問題時澳大利亞就指出了這一悖論),美國所提議案的內容是聯合國監督下公民投票。一俟10月20 日第二次美蘇聯合委員會結束,聯合國大會即于11月14日決議進行全朝鮮選舉,任命一個不包括美蘇的聯合國朝鮮問題臨時委員會監督選舉。
四
這一年多時間內,北方政局繼續演進:曹晚植因其反蘇傾向而被蘇軍當局罷黜;1946年2月8日成立“北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34歲的金日成與60歲的金枓奉分任正副委員長,臨時人民委員會發布的二十條政綱顯示其政權雛形,蘇軍民政廳亦逐步移交權力。次年2月北朝鮮人民會議、北朝鮮人民委員會成立,金枓奉、金日成分任議長、委員長,北方政權愈趨成熟的標志是正式提出了朝鮮向社會主義過渡的任務,當時輿論稱朝鮮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獨立政權。與此同時的南方政局美軍軍政廳地位依然,惟于1946年12月聘任了安在鴻為民政官,成立以朝鮮人(金奎植)為首的立法議院、大法院,造出三權分立的局勢。
由于1946年8月北朝鮮勞動黨建立(由樸憲永朝鮮共產黨下屬北方組織、金日成抗聯派、金枓奉延安派合并,金枓奉、金日成任正副委員長),樸憲永在南方的朝鮮共產黨也與南方朝鮮人民黨、新民黨合并組成南朝鮮勞動黨,這意味著朝鮮半島左翼革命本部逐漸移向北方。冷戰形勢的日漸嚴峻使南朝鮮勞動黨在南方活動日益窘迫,主要領導人最終出走北方。7月南方左翼民主派呂運亨被暗殺,金九因與北方過從甚密、與美軍政廳多有不合而被疏遠。意識形態分歧超越了托管、獨立的主題。
到底是盡快獨立好還是托管好?誰主張盡快獨立、誰主張先托管?看起來,美國決心跳出托管與獨立之爭后果卻是分裂的半島,蘇聯主張托管卻是將北方交給了有長期合作關系的代理人。朝鮮人忙于爭論托管還是立即獨立,統一的聲音太微弱了!
九國朝鮮問題臨時委員會于1948年1月8日在漢城德壽宮召開會議(烏克蘭缺席)。由于蘇聯禁止在北部選舉并拒絕委員會進入北部,臨時委員會工作擱淺,問題又回到聯合國。
形勢不等人,北方于2月8日正式建軍——原朝鮮人民革命軍更名朝鮮人民軍成為正規武裝力量(這一名稱延續至今),26日聯合國決定在盡可能到達的朝鮮地方進行選舉,這意味著僅在南方選舉。聯合國的選舉使朝鮮半島從混沌中走出,半島的不幸看起來是朝鮮人的獨立復國愿望未能實現,半島之幸卻是聯合國(或美國)的選舉政權與蘇聯的以朝鮮勞動黨領導的政權都成功了,避免了混沌的繼續、越過了麻煩的國際托管,也是一個不壞的結果。
南北方都有政治派別與社會活動人士呼吁抵制聯合國選舉——不論抵制的動機如何、不論抵制是否有成功的可能。選舉的前一個月,北朝鮮人民委員會邀請南北方政治團體聚會平壤商討統一。南方的溫和派和“左派”組織多有參加,一心向往獨立統一的金九、金奎植慷慨赴會,與金日成、金枓奉舉行著名的四金會談。北方神秘莫測的高姿態,南方金九、金奎植無力回天的悲憤演出了半島獨立、統一愿望的最后一幕,這是如同1945年12月莫斯科會議產生的一樣的混沌,以致霍奇譴責這次會議是共產黨分子的一個政治陰謀。
五
在聯合國監督下南部朝鮮于5月選舉產生國會(名義上保留北方比例名額),7月頒布憲法,8月15日李承晚就任大韓民國總統,12月設立國防部,原由美國軍政廳組建的保安部隊成為首批正規軍。北方立即作出反應,將上年成立的北朝鮮人民委員會升格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9月9日),又于次年6月完成黨的建設:南北朝鮮勞動黨合并成統一的、金日成任委員長的朝鮮勞動黨。從此,半島南部恢復使用日本吞并前的國名而稱韓國,半島北部使用1897年前的國名而稱朝鮮。至于兩者之間的互稱——朝鮮稱韓國為南朝鮮、韓國稱朝鮮為北韓——所顯露的并非只有輕蔑而更多的是無奈。三年中的朝鮮半島,關于軍事占領、托管、獨立、左右翼、統一復國的種種難題在現實與愿望的層面攪成一團,現在混沌結束了。盡管沒有聯合國決定(上年美國提交聯合國的議案是當朝鮮建立統一政府時外國軍隊撤出)、沒有大國間協定、沒有輿論呼吁,蘇、美軍隊相繼撤出半島,僅保留有軍事顧問。
三年來南北政治舞臺上的眾多人物也走到了盡頭:在南方,1947年7月左翼民主派呂運亨被殺,1949年6月金九被殺,又一年后金奎植死于戰火中。在北方,民族主義領袖曹晚植、玄俊赫因反對托管先被蘇軍軟禁,后于1950年被殺;戰后首位共產黨領袖樸憲永投奔北方只能屈居金日成、金枓奉之下;金枓奉1948年3月續任北朝鮮勞動黨委員長,但北、南朝鮮勞動黨合并后降至金日成之下。駐朝美國軍政廳在大韓民國成立之日關閉(史稱日本投降日到軍政廳關閉日為盟軍軍政時期)。與李承晚長期不睦的占領軍司令霍奇立即返國,第24軍退出現役,美軍聘用的民政官安在鴻下落不明,據說后來死在平壤。蘇聯占領軍司令奇斯佳科夫回國升任遠東軍區副司令。
戰勝國起初就聲明沒有領土要求,只提朝鮮應獲得自由與獨立,較好的操作方式應是以托管過渡,既然朝鮮人不喜歡托管,那就由他去吧。比起托管來,美國、蘇聯現在省事多了。當然,由聯合國或四大國來認可半島的現狀也是難以想象的,何況有這個必要嗎?那時美國、蘇聯還沒有把這里當做前哨陣地呢。1951年9月召開的對日和會正值朝鮮戰爭期間,半島的現實已是和會無能為力的了,能說的只是一句老話“日本承認朝鮮獨立”。
朝鮮半島的獨立本是那場世界大戰的結果,延續到1948年演變為統一問題,盡管朝鮮問題已為意識形態分歧、兩大陣營對壘的陰影所籠罩,但追根尋源朝鮮是二戰戰勝國的戰利品、朝鮮問題是二戰的遺留問題。1948年的半島局勢不那么混沌了,卻只是中場暫停。由于二戰戰勝國(或對日和會)與國際社會都沒有對朝鮮問題作出政治結論,朝鮮問題的最終責任者還是二戰戰勝國(注意《開羅宣言》所稱“我三大盟國……決定在相當時期使朝鮮自由與獨立”),因此朝鮮半島出了事(包括實現統一這樣的好事)還是要管的。半島的三年歷程顯示,美國與韓國的關系、蘇聯與朝鮮的關系并非可以等量齊觀的。這就決定了兩年后他們再度來管半島事情的方式也大不相同,這也許可以解釋1953年《朝鮮停戰協定》為何一定要撇開政治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