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武
1986年畢業于南京農業大學,碩士學位。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測試中心主任
在諜戰劇中,我們常常看到這樣一個橋段,特工一旦暴露了身份,就會立即吞下一片氰化鉀,幾秒鐘就氣絕身亡了,可見氰化鉀何等劇毒。然而在自然界中,還有一種物質的毒性是氰化鉀的10倍,這就是黃曲霉毒素B1。這個既拗口又生僻的化學名詞,闖入我國普通老百姓的視野,是因為某知名品牌的牛奶中,頻頻曝出黃曲霉毒素超標。
防止超標需要監管,監管則依托檢測技術。然而,如何高、快、準檢測食物中的黃曲霉毒素,一直以來是個技術難題。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員李培武,帶領農業部生物毒素檢測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歷時整整13年,成功破解了這個難題。
在我國,黃曲霉毒素污染比較嚴重。除了乳制品以外,在霉變的花生、谷物、果仁和大米等食物中,也都含有黃曲霉毒素。一般來說,體內黃曲霉毒素如果達到1毫克/公斤以上就可誘發癌癥,而這僅相當于1噸糧食中只有1粒芝麻大的黃曲霉毒素。世界衛生組織的癌癥研究機構,將黃曲霉毒素劃定為1類致癌物。
黃曲霉毒素進入人體后,在肝臟中存留最多,是其他組織器官的5~15倍,因此對肝臟的損害也最大。人如果誤食了黃曲霉毒素污染的食品,輕則可能出現發熱、腹痛、嘔吐、食欲減退等癥狀,重則可能出現肝區疼痛、下肢浮腫及肝功能異常等中毒性肝病癥狀。
李培武介紹,由于缺少現場高靈敏準確定量檢測技術產品,誤食黃曲霉毒素污染超標的農產品或食品,成為一些地區高肝癌發生率的主要原因之一。
國際通行的黃曲霉毒素檢測方法,不僅需要大型的儀器,而且相關設備的價格十分昂貴,一臺需要幾十萬元甚至幾百萬元,而李培武團隊研制的檢測儀器,不僅實現了小型化,而且價位也比較低,最貴的也在5萬元以內。另外,檢測用時也僅相當于國外同類產品的一半,只需要9分鐘,就可以測出食品中是否含有黃曲霉毒素這種致癌物。
李培武介紹,團隊研制的技術成果,目前已應用于農產品(花生、玉米、稻米等)、食用油(花生油、玉米油等)、調味品(花生醬、醬油、醋等)、乳制品(鮮牛奶、奶粉等)和飼料(餅粕等)等五大類65種農產品和食品檢測中。
與此同時,此項研究成果還打破了發達國家的壟斷,相關技術成果已被德國慕尼黑理工大學等一些國內外權威科研機構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