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近些年來,國內有不少地方的孕婦長期服用一種叫做“轉胎丸”的偏方。傳說,能夠使胎兒的性別女變男。
上海社會科學院教授、知名計劃生育專家梁中堂表示,隨著科技的發展,目前用B超技術鑒定胎兒的性別在醫療機構已經不是什么難題,雖然我們國家明確規定任何醫療機構不得隨意進行胎兒性別鑒定,但是由于重男輕女的思想依舊根深蒂固,很多人還會偷偷給醫生好處,進行胎兒性別鑒定,從而決定生或不生。也正是在這種環境下,一些不法分子趁機,制造了所謂的“轉胎丸”,而這根本就是騙人的。
人的性別是由基因決定的,在卵子成功受孕即卵子和精子結合的那一刻,將來所生的孩子性別就已經決定了。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不育與性醫學科主任醫師張濱表示,人類的一個細胞有23對染色體,每一對染色體中的兩條,分別來自父親與母親。而在23對染色體中,有22對是常染色體,1對是性染色體,正是這對性染色體在生殖遺傳中對性別起著決定作用。
隨著生物學知識的普及,很多人都知道女性的兩條性染色體都是X染色體,即XX,而男性則X和Y各一條,即XY。在人類的基因遺傳中,由于來自母親卵子的性染色體一定是X,因此嬰兒的性別全看精子攜帶的性染色體是X還是Y。
由于男性可產生數量相等的X精子(攜帶X染色體的精子)與Y精子(攜帶Y染色體的精子),加之它們與卵子結合的機會相等,所以從嚴格意義上講,生男生女的概率是相等的,在整個人群中男女性別之比大致為1∶1。
張濱表示,精子和卵子融合的一剎那完全是偶然的,在那一刻之后,這個孩子是男是女就已經定下了:若含X染色體的精子與卵子結合,受精卵為XX型,發育為女胎;若含Y染色體的精子與卵子結合,受精卵為XY型,發育成男胎。此后,吃再多的藥也于事無補。
梁中堂警告,服用“轉胎丸”不僅無法改變嬰兒的性別,還十分容易造成畸形兒的產生。由于“轉胎丸”中都含有大量的雄性激素,孕婦長期服用這種藥物之后,女嬰的體表就會出現一些男嬰的特征,例如長出男性生殖器官等,但是由于人體的染色體基因無法改變,在性別鑒定上這個嬰兒依舊是女嬰,這也就是嬰兒“雙性人”產生的重要緣由。今年3月初,河南駐馬店的某女士就生下一個既有男性特征,也有女孩特征的嬰兒。經河南省人民醫院醫學遺傳研究所診斷,孩子的染色體為女性。而該女士說,懷孕5個月時,婆婆就讓她吃“轉胎丸”,說確保能生男孩。她懷疑孩子出現這種狀況,跟吃“轉胎丸”有關。而類似的悲劇,近些年來在我國還有很多。
張濱也警告,如果孕婦早期服用“轉胎丸”,還會引起母體內分泌紊亂從而導致流產。因此,對于想要孩子的婦女和家庭而言,切不可輕信騙子“轉胎丸”的謊言。
環保局公布的PM2.5數值靠不靠譜?
關注PM2.5數值的人都熟悉一款顯示空氣污染指數的軟件界面,上方美國大使館的監測數據,下面是環保局提供的數據,而顯示結果,也往往是上面的數據遠遠大于下面的,難道說環保局有意隱瞞污染情況?
北京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潘小川教授說,美國大使館的數值是小時濃度數值,而環保局公布的是兩種數值:每個小時的PM2.5數值濃度和24小時平均濃度。
“從研究角度上講,只有24小時的均值,才能更科學地判斷出人體暴露部分和環境接觸的影響關系。這也就是為什么市民感覺某些霧霾天空氣質量比較差,但污染程度是輕度污染的原因。”潘小川強調。據了解,世界衛生組織至今沒有明確界定PM2.5的安全值范圍,只有階段性參考指標。美國自2006年起將PM2.5日均值設定在每立方米35微克,但仍有部分地區無法達到這一標準。而PM2.5超標后對每個人健康的影響程度存在個體差異,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它對人體的危害程度主要決定于它吸附了哪些毒物。同時,PM2.5對人體的危害是一個累計影響,在超標的環境中待的時間越長,對人體的危害程度就會越大。
“地球一小時”會損壞電網嗎?
關于“集體熄燈”的作用和意義被反復討論。有對節能的質疑,有對電網損壞的擔憂。
自從2007年3月31日,悉尼市民第一次集體熄燈一小時,“地球一小時”活動被推廣到世界各地。活動能減少的用電量主要是來自照明用電。據統計,中國照明用電量約占全國用電總量的12%,而在活動時間,只有部分用戶參與。因此,在活動中減少的電能消耗量是微乎其微的。從北京市電力公司了解到的情況是,活動后,電網負荷并沒有出現明顯減輕。
許多人擔心,“節能燈在開關瞬間消耗的電能比一小時內穩定發光時還要多”,實驗發現,節能燈接通的一瞬間確實會出現大電流,不過這個電流變動發生在1毫秒之內,并不會有開關一次等于N小時正常工作的情況。
還有人擔心,同一時間開燈、熄燈,瞬時的電壓波動可能造成供電線路癱瘓。不過,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樣,“地球一小時”對電量變化的影響是微小的,而在發電機組與用戶之間有復雜的輸電網絡,多層級的網絡可以應對用電量的起伏變化。
(本文來源:果殼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