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長期從事野生動物保護的專家,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解焱知道《自然遺產保護法》草案存在多方面不足。一旦被審議通過,有7000多個保護地將無法可依,再建立一部全面的相關法律將異常艱難。
“走了10年上層路線失敗的情況下,迫不得已決定獨自走下層路線。”2012年2月5日晚上,解焱猶豫再三,最后終于選擇通過網絡和媒體發出呼吁,她向自己熟悉的媒體記者發去了郵件,并且更新的自己的微博。她希望推遲可能在全國人大會議上被投票通過的《自然遺產保護法》審議。幸運的是,她的意見通過20多位全國政協委員作為提案提交給了全國政協,該法案的審議也如其希望地順延。
瘦弱的身材、文質彬彬的氣質,熟悉解焱的人都知道,她是一個辦事謹慎、不愛張揚的人,而這次通過網絡和媒體的方式反對一部法律的審議進程,她戲稱自己是“以卵擊石、螳臂當車”。
“現在我別無選擇要做一件事,就是促成中國的《保護地法》。”解焱認為,理想的《保護地法》,應該涵蓋所有需要保護的區域,作為基本法提供保護的標準和要求,并設立獨立的監督部門,對保護地管理進行監督。而目前的現實是,各種保護地由不同部門分管,例如,風景名勝區屬于水利部,地質公園屬于國土資源部,濕地、森林等屬于林業部,各部門按照自己的方法方式管理保護地,但其管理效果全憑自覺,缺乏有效監督。
在解焱的搜狐博客上寫著這樣一句話,“從小熱愛大自然和生命。愿意為維護大自然的美麗和生機奉獻一生?!?/p>
解焱從小在美麗的大涼山出生,保留下了對大自然發在內心的熱愛。考大學時,她報了十多個志愿,除了一個是應用數學之外,全部都是生物學。最終她如愿以償地進入南京大學的生物系動物學專業學習。畢業前兩個星期黃山野外實習給她留下了極為美好的回憶,“我以為我會像珍妮·古道爾那樣,這輩子待在野外研究動物?!苯忪驼f。
直到1994年進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汪松教授的研究組,她才陸陸續續學到很多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相關知識。
2005年7月,解焱開始擔任國際野生生物保護學會(WCS)中國項目主任,領導WCS開展對西部地區藏羚羊、馬可波羅羊等瀕危有蹄類動物、東北地區東北虎、長江中下游地區揚子鱷和斑鱉的保護工作,以及華南地區減少野生動物消費和控制野生動物貿易的有關工作。這些年來,她一直在盡其所能地保護野生動物。
解焱會抽空寫博客,外人可以從她優美的文字中了解這個文藝青年的內心世界。“在大自然中,看見翩翩起舞的蝴蝶,我的精神在隨之飛舞;聽見嘰嘰喳喳的鳥鳴,我的心情在和它們一起歌唱;看到羌塘草原上奔馳的藏野驢,我似乎變成了它馬蹄下翻飛起來的塵煙……”
“必須要讓全民來關心野生生物的命運,中國的物種才有可能得到保護,僅僅依靠少數的保護學者和管理人員,我們將看著更多的像白鰭豚一樣命運的動物和植物,一個個從我們生活的地球上消失。”解焱希望,通過自己的工作讓更多的人能夠找回這種對大自然在精神上的依賴感,當他們看到遷飛的野鴨,想的不是“如果我有槍,我就把它打下來”,而是感覺“我在和它一起飛翔”,野生動物不是人類的附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