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宏大的電影布景需要耗費巨額資金,而計算機的虛擬也能讓我們為拍攝營造出恢弘的場景,比如月球上坑坑洼洼的地貌。”
4月4日,由芬蘭、德國和澳大利亞合拍的科幻電影《鋼鐵蒼穹》,在經過6年的籌備和攝制之后,于芬蘭和挪威首映,并在德國、瑞士等歐洲國家的影院上線。中國的影迷或許只能寄望于網絡的轉載片源了。
“技術流”導演弄潮“e時代”
從2010年3月在芬蘭坦佩雷進行首次試拍攝開始,這部以“盤踞月球的納粹余孽在2018年反攻地球”為主題的科幻片,就吊足了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地科幻迷的胃口。
1979年出生的導演季莫·沃倫索拉顯然深諳“e時代”年輕科幻迷的心理,因此,無論是2010年11月在德國法蘭克福的外景拍攝經過,還是從2011年初開始在澳大利亞的室內攝制劇照,都在第一時間被放到了電影官網和攝制團隊的“臉譜”、“推特”等社交網絡上。在綠幕前表演的演員,還有那些頗具沖擊力的“納粹飛碟”圖片,不僅提起人們的興趣,也暗示了這部電影的技術含量。
綠幕助力打造“鋼鐵蒼穹”
《鋼鐵蒼穹》的故事背景,設定在美國首次成功登月近半個世紀之后。2018年,兩名美國宇航員乘坐新一代登月飛船重返月球。但當他們降落在月球背面的時候,出現在他們眼前的卻是一個巨大的礦場、寫有德語的氦-3儲存槽,以及全副武裝的納粹黨衛軍……
然而,這場戲中的絕大部分場景,從月球的地面到礦坑和礦車,都是在計算機上虛擬出來的?!笆聦嵣?,在這部總投資僅有750萬歐元的影片中,大約有一半的場景是在綠幕前拍攝完成,并在后期制作中加入背景的。而另一些實景拍攝的場景,也運用計算機進行了后期制作?!薄朵撹F蒼穹》的創意者、官方網站管理員杰爾莫·普斯卡拉告訴記者,“搭建宏大的電影布景需要耗費巨額資金,而計算機的虛擬也能讓我們為拍攝營造出恢弘的場景,比如月球上坑坑洼洼的地貌,這就是我們為何選擇了綠幕技術?!?/p>
杰爾莫說,在《鋼鐵蒼穹》里,一些較為復雜的場景,在拍攝時曾被分割為多個“構件”,在綠幕前分別攝制。而后,這些視頻素材會被集中起來,拿到計算機上拼合,并進行渲染以確保不同構件之間的色調過渡自然,消除拼接的痕跡。
用心考據籌建“納粹太空軍”
在一些關于《鋼鐵蒼穹》的論壇上,記者也看到了不少“二戰”迷的留言。在他們看來,影片中出現的“納粹軍隊”的裝備,展示了一套不同于地球人類,卻又與“二戰”時期德軍一脈相承的科技體系。
杰爾莫告訴記者:“在《鋼鐵蒼穹》里,出現了20多種納粹用于月面活動的重型裝備,其中包括6種不同的航天器。這些武器裝備中,只有三輪摩托車和‘甲殼蟲’轎車取材于‘二戰’時期的德軍車輛,而包括‘諸神之黃昏’巨型太空戰艦和‘飛碟’在內的大多數裝備屬于虛構。不過,這些出現在電影中的武器裝備,并非毫無憑據。”
《鋼鐵蒼穹》的藝術總監尤希·勒提內米向記者介紹了納粹“飛碟”的創意過程。他說:“首先,我們設想作為太空武器的航天器的功能和可能的形狀,并從‘二戰’時期德軍的武器、概念武器和現代武器,乃至早期航天器中尋找素材?!w碟’的初稿類似于潛艇和坦克的雜合體,但后來我們發現碟形的船體才更適合于太空中的軍事行動。此后,我們咨詢了研究‘二戰’德軍武器的專家,讓‘飛碟’的細節更有德式風格。接下來,我們利用Photoshop軟件勾勒出‘飛碟’的草圖,再據此進行3D建模,并為它‘裝上’各種武器,得到可以應用于電影當中的3D模型。最后,我們會根據電影情節,為每一個3D模型配上陰影、反光和紋理,并且加上軍徽、‘二戰’風格的焊接縫,以及停放在月球表面惡劣環境帶來的老化效果。于是,一支強大的‘太空艦隊’,就在歷史文獻考據和計算機虛擬的配合下,新鮮出爐了?!?/p>
【手記】
技術易得,創意難求
在這個科幻片投資動輒上億美元的時代,750萬歐元拍成的《鋼鐵蒼穹》,可謂是一部“小片”。它能引起人們的關注,絕對不僅僅是因為計算機虛擬技術營造出的視覺效果。
《鋼鐵蒼穹》并非一部為納粹招魂的影片;相反,它展示了一個只為復仇而生的集權國家,會在科技上走入怎樣的歧途。影片中的2018年,地球上的個人計算機已經只有iPhone大小,納粹在月球上使用的計算機卻要占據一間屋子,壯觀的表象之下,是震撼人心的壓抑。這個只有幾秒鐘的細節,恰恰反映出影片創作團隊的思考。
中國并不缺乏能生成精致的虛擬場景的計算機,甚至完成這類任務的軟件也可以用重金買到;但電影人頭腦中的創新思維和求索精神,卻是僅僅依靠金錢換不來的,而那也正是一部優秀電影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