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不用閃光燈,是深愛攝影的人遲早的抉擇。決定性瞬間的發明人、攝影大師布列松就很厭惡閃光燈,他認為“閃光就如婚禮現場潑進來的一盆水,把什么都攪亂了。”同樣是大師,馬格蘭的攝影師布魯斯·吉爾登,卻對閃光燈情有獨鐘。
一般而言,使用閃光燈的目的,大體有三類:一是為了把主體照亮。其次,是為了把移動的人或者物體“定”住。另外,可以進行人為的重新布光。
給主體補光
自然界的光線紛繁復雜,拿相機的人差不多都會遇到逆光的情景。逆光,通常是人背對太陽、燈光或者窗戶,這時,人臉通常都處在陰影之中。拍攝時,要么把人處理成剪影,要么就要補光。補光有兩種:一種是用反光板把光反射到人臉上;另一種情況就是直接用閃光燈補。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管是相機自帶的閃光燈,還是插在相機熱靴上的外接閃光燈,它的光都是一種指向性很強的硬光,用這種閃光燈給站得很近的人補光,效果就很生硬。這時,唯一的辦法是把閃光燈的光線減弱或者變柔。我注意到,有的人會給閃光燈減少一擋曝光,有的人則給外接閃光燈裝上柔光罩,有的則抽出閃光燈的反光板讓閃光燈向上閃光,只讓很少的一部分光線被反射向前。
給主體補光,除了逆光,頂光也要補。拍攝會議或者室內的人像,由于我們的照明用光幾乎都在頭頂,這時人臉差不多都得補光。對頂光補光和逆光其實差不多,當然,也可以采用反射式補光,即把閃光燈打在墻壁上,再反射到主體的臉上。墻壁既可以是天花板,也可以是側面的墻壁。
開啟第二簾幕同步
什么是第二簾幕同步?這個說起來比較復雜。現在的AF單反機上的快門都由兩層簾幕、電磁釋放裝置和減震裝置組成,兩層簾幕分別稱為第一簾幕(或前簾)和第二簾幕(或后簾)。單反相機在使用慢速同步閃光時,既可以選擇開啟第一簾幕同步,也可以開啟第二簾幕同步(可在相機菜單選項中選擇)。第一簾幕同步閃光時,實像在后,虛像在前;第二簾幕同步閃光時,實像在前,虛像在后。正是由于這種情況,幾乎所有的攝影師都會把相機直接設定為第二簾幕同步。
第二簾幕同步的好處是在快速同步時,比如1/250秒,我們不會在意。但快門慢到1/30秒或者更低時,我們就可以看出它的好來。這時,前景會被閃光燈“閃”亮、“定”住,環境卻被曝光時間繼續“燒”著,用行話來說,這就叫“閃燒結合”。這種照片中,前景中的人都很清晰,而背景則模糊不清,如果畫面中有光點,它會拖出長長的痕跡。
用閃光燈布光
許多雜志的攝影師都喜歡使用閃光燈,因為他們可以用閃光燈人為布光。用閃光燈布光,高明的攝影師可以布出影棚里你能見到的各種光線。當然,他們工作時可不光是只有閃光燈,還有各種各樣的輔助設備,比如柔光屏、反光傘、離機閃線、反光板、引閃器等等。
在這里,我想推薦的設備有離機閃線、柔光罩、柔光屏和反光板。有了外用閃光燈,再加上這幾樣,就可以進行簡單的人為布光了。
比如在陰天,想“制造”出清晨的金色陽光,只需把閃光燈打在反光板金色的一面,再反射到人的臉上即可。
再比如,在室內要制造出適合人像攝影的側光,只需把閃光燈用離機引閃線拉到被攝者的45°角的側面,給閃光燈裝上柔光罩,再在閃光燈和人之間加一塊柔光板就可以了。柔光罩和柔光屏很好地柔化了閃光燈的硬光,離機引閃線可以讓燈離開機器,使燈和相機成一個很好的角度。
當然也可以使用反光傘,閃光燈加反光傘一直是許多人像攝影師的最愛,經過反光傘反射的光線既散又明亮,拍人像真的非常實用,許多照相館其實都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