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多年前,第一批摩門教徒來到美國猶他州。如今,這里又迎來了另外一群外鄉人。所不同的是,摩門教徒試圖從各種現象和細節中解讀上帝的意圖;而這次的外鄉人專注于從信息中破解真相。
在猶他州布拉夫代爾(Bluffdale)小鎮上,美國國家安全局(NSA)正在修建一座巨大的“神殿”,里面將會擺滿各種龐大的處理器,同時輔以非常嚴密的安全保衛系統。這些儀器的使命是從成千上萬的郵件、電話等日常通訊中截取、分析信息。這就是NSA正在建造的全美最大間諜中心——“猶他數據中心”。
NSA:轉型從猶他州開始
長期以來,美國民眾一直質疑NSA存在的理由。事實上,從后冷戰時代開始,它就受盡了羞辱:9·11世貿大廈遭飛機襲擊、美國駐東非大使館的系列爆炸案、也門發生的針對COLE軍艦的襲擊。這一系列呈上升趨勢的恐怖襲擊都令NSA手足無措。
面對這種質疑,NSA開始改變。在成功阻止多起爆炸襲擊事件后,開始試圖轉型。而猶他數據中心就是NSA的轉型力作。
其實這些并非首創。早在水門事件發生時,NSA就開始將其監控的范圍擴展到美國全境的所有公民。它在美國全境鋪設了數以萬計的竊聽點,用以搜集篩選美國境內或者境外的郵件信息和電話信息。NSA還創造了一個有超高計算速度的超級電腦,用它來尋找整理密碼。而為了有足夠大的地方來存儲信息。猶他州布拉夫代爾鎮被選中了。
非一般的“猶他數據中心”
2011年1月6日,猶他州首府鹽湖城籠罩在一片寒冷的薄霧中,空氣中彌漫著持續了一周的濃重的灰色煙霧。“我聞到的和吃到的都有一股煙煤味兒”,一位當地的居民這樣在博客上抱怨。
在鹽湖城的國際機場,許多國內航班被延誤或者分流,國際航班則一律停飛。在冰冷的薄霧中,一個身著灰色西服的身影走出機場。這位瘦削的男士就是NSA副局長克里斯·英格里斯(CHRIS INGLIS)。
克里斯很快就到達了“猶他數據中心”。在那里一個臨時搭建的白色帳篷里,他和國家安全中心設備與后勤部部長、猶他州參議院議員以及其他幾位將軍及政治家為 “數據中心”舉行了一次夢幻的奠基儀式。
隨后,記者就“數據中心”的具體用途采訪了克里斯。對此,他打起了太極拳。只強調了中心的好處,“設計這個數據中心的目的是保護美國的網絡安全。”
雖然對外如此宣稱,但是人們還是發現了疑點:這個數據中心應該是美國最大、最貴的網絡安全項目,迄今為止卻沒有任何美國安全部門負責國內網絡安全的官員站出來做過任何的解釋和聲明。此外,早在2009年10月鹽湖城舉行的一個記者招待會上,當時官員對于該數據中心的最早版本介紹也和網絡安全沒有任何關系。
據最近才加入這一項目的情報官員透露,“猶他數據中心”絕不僅是為了網絡安全,它是個龐大的高度機密項目。因此被媒體戲稱為“間諜中心”。
窺視“間諜中心”
工程計劃中最惹人注目的就是其巨大精密的保安系統:一個詳盡的價值1000萬美元的反恐保護工程,其中包括信息中心外圍的防護欄,它可以阻止一輛以50公里/每小時運行的重達15000磅的汽車,此外還有閉路電視、計量生物識別系統、車輛監控系統及來訪控制系統等。
在數據中心內部,四個25000平方英尺的大廳將會擺滿服務器和電纜。除此之外,還會有9百萬平方英尺的面積用來做技術支持和行政管理工作。
整個信息中心建成后可以自給自足:龐大的燃料庫可以為所有備用設備提供三天的緊急電力,巨大的儲水量也可以每天為中心提供多達170萬加侖的水,再加上完善的下水系統和巨大的空調冷卻系統。信息中心的電力平時由其自身的變電站提供。
當然,上述所有的巨大能量提供也意味著巨大的花銷,保守估計年預算大概需要4000萬美元。而建造數據中心需要2年多的時間,它計劃在2013年9月建成并投入使用,總耗資將超過20億美元。
以堯字節為單位存儲信息
這個擁有10萬平方英尺數據大廳的中心存儲量如何?考慮到一個普通的U盤可以存儲的信息量,中心建成后可以存儲的信息量一定會是相當令人震驚的。當然與此同時,每天由NSA和其他情報部門竊聽裝置傳來的信息也將會以幾何數增長的,需要引入新的數據單位。
早在2007年,美國國防部就報告說,五角大樓正在計劃擴展他們的世界交流網絡工作,也就是眾所周知的“世界信息網”,并開始用堯字節YOTTABYTE(1024 bytes)作為單位處理信息。堯字節等于一千的八次方字節,這個單位如此之大,以至于迄今為止還沒有專門的詞語來表示比它再高一位的單位。
堯字節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根據最新的報告,從2010年到2015年,全球網絡流量將翻四番,達到966EB(艾字節)/每年(100萬艾字節=1堯字節)。而谷歌前CEO艾瑞克·施密特(ERIC SCHIMIDT)曾給出這樣的形象對比:從人類文明之初到2003年,人類文明的所有記載流量總共是5EB。
因此,NSA現在需要建造一個占地100平方英尺的倉庫來儲存這些信息。假設NSA在猶他數據中心存放1堯字節的信息,這些信息將相當于500,000,000,000,000,000,000頁的文本文件。
向“深網”探索
毫無疑問的,中心要存儲的信息量將超過世界上所有公共網頁的信息存儲量。NSA對所謂的不可見網絡,即普通大眾無法接觸到的“深網”更加感興趣。這包括有安全密碼保護的信息、美國和外國政府間的交流、非商業的僅僅與受委托或受信方分享的信息文件。
“深網包含政府報告和其他讓情報部門相當感興趣的信息來源”,2010年國防部科技屬的一份報告上如是說,“當然用來在深網上尋找和分類信息的工具也是必要的。從潛在敵手那里竊取情報和機密正是情報部門最感興趣的事情。”有了猶他州的數據中心,NSA終于可以有技術能力來儲存和破譯所有他們偷來的信息了。
當然,在存儲這些來自深網的數據之前,首先要把它們收集起來。為了更好地達到這個目的,NSA早已著手打造其歷史上最大的信息監控系統,具體包括在美國主要的電信裝置中安置秘密的監聽室。
全方位監控系統
NSA一位前任高級長官透露了信息監控的一些細節。他介紹說,NSA可以將竊聽裝置裝在國家電纜著陸站,在全美邊境有30多座這樣的著陸站。如果真是如此的話,NSA就可以受限制地監聽特定的國際交流信息,這在美國法律下是合法的。
但是,NSA沒有用這一方案。它選擇將竊聽室建在全美的所有關鍵通信樞紐處,也就是大型的封閉交換站里。如此一來,它就可以不僅僅監聽所有國際間的交流信息,還可以隨意監聽任何美國國內的信息。
對美國公民私人通話的竊聽并非僅僅停留在電信交換點里。為了能收集到通過衛星傳送的美國境內及跨境的溝通信息,NSA還對ATT公司強大的地面站點、衛星接收器進行監控。這位高級官員最后表示,“我們已經離極權主義如此之近,愿上帝保佑。”
同時,波音公司旗下美國NARUS公司發明了一款軟件,它可以搜索標定地址、國家、電話號碼、黑名單名錄、關鍵字和郵件中的關鍵詞組。這款軟件現在也在NSA控制之下。任何可能引起懷疑的交流信息,尤其是來自那些黑名單上的數以萬計的目標人群,都將會被自動拷貝、記錄并傳輸回猶他數據中心。
建成后的間諜中心
猶他數據中心建成后,它那巨大服務器中存儲和快速傳輸的將是所有形式的交流信息,包括個人郵件的完整文本、手機電話通訊記錄、谷歌搜索記錄和其他任何的個人追蹤信息,比如停車場收據、旅游路線、購書記錄和電子途徑消費的小額開支。
換個角度看,上述信息其實就是布什政府“完全信息掌控”項目的實現。盡管這個項目早在 2003年就由于可能導致美國公民個人隱私遭到野蠻侵犯而被國會否決,如今它卻改頭換面即將在猶他州實現。
猶他數據中心面對的最關鍵、最重要的問題是它涉及的工作可能會和相關的法律法規相抵觸。之所以這么嚴重,是因為數據中心處理的很多東西,比如金融信息、股票交易信息、商業信息、外國軍方和外交機密、法律文件、絕密的個人交流信息等等都將被中心解密破譯。
根據另外一位也在為該項目工作的高級官員透露,NSA在若干年前就在“密碼分析法破譯”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這個重大突破的結果簡而言之就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目標;每個有交流記錄的人都能夠成為破譯目標。”
破譯比收集更重要
或許值得慶幸的是,破譯信息并不容易做到。如今太多的信息處在加密系統保護之下。而且,越有價值的信息,其加密系統就越復雜。在加密者和破譯者之間漫長的戰斗中,密碼破譯者總是處于下風。
要破譯復雜的加密信息,需要兩方面共同作用:一是通過超高速計算機對加密信息進行暴力破解;二是為計算機提供指定目標的海量信息,因為從一個指定目標獲得越多信息,計算機就越容易分析出其加密模式。從后一點看,間諜中心優勢明顯,因為它就是用來獲取和存儲海量信息的。
一名前情報官員表示,“目前大量信息尚未被破解,我們還不能破譯128位的加密系統。一旦破解了這些,就能從存儲信息中發現大量有用情報”。同時,他還指出,猶他數據中心就是一個長期的數據資源寶庫。盡管很多加密信息目前還不能破譯,但隨著超高速計算機的發展,密碼總有一天會被破解。
不可預知的未來
一旦所有交流信息的存儲和破譯工作結束,真正的數據礦藏挖掘工作才會真正開始。你可以看到幾乎所有人的信息,所有人做的工作將會變成一個表格。金融交易、旅行等等的所有信息都將一覽無余。這樣的話所有的數據比如購書單、銀行信息、通勤信息等等都會被NSA掌握,然后他們就可以根據這些數據繪制出一張張詳盡的表格來反映某些人的具體生活。
在現實生活中,NSA也可以直接監控到普通的電話。一位曾經在9·11前后于NSA效力的音頻破譯員說,在世貿大廈被襲擊之后,NSA用了所有能用的借口來監聽美國公民的通話記錄,甚至包括記者從國外打回家的電話。
“他們在電話中大多數時間在聊家里的事情,這些都是非常私人和隱秘的談話。”這位音頻破譯員覺得,這樣跟蹤監聽無辜清白的普通公民是非常讓人沮喪的一件事情。“這簡直跟翻別人的日記本一樣”,她如是說。
這些當然會讓每個人沮喪并不安。一旦美國政府開始可以隨意監視美國公民,類似尼克松水門事件這樣為了政治目的濫用職權將一發不可收拾。這些國內間諜行為早在19世紀70年代就被國會立法嚴厲禁止了。
盡管如此,現實情況看起來并不樂觀。曾經有很多人寄希望于奧巴馬政府能對NSA的行為采取限制措施,但是至少在現在看來政府似乎對這個并不在意。
(本文來源:美國《連線》雜志)
“猶他數據中心”對中國網絡安全的影響
北京郵電大學網絡技術研究院馬嚴教授告訴記者,實際上,目前美國還無法破譯128位加密系統,但是加密者與破譯者的較量不會停止,有可能由于技術的進步,某個時刻它就被破解了。這就像傳統GSM(全球移動通信系統),一直被認為是安全的,但是德國研究人員就已發現了破譯方法。128位加密同樣有可能出現這一情況。
?對于我國網絡安全來說,目前128位加密系統能否被破譯,并非是我國公民信息泄露的主要原因。雖然從技術上可以實現128位加密,但不是所有領域、所有人都在使用。個人和企事業單位的郵件、通訊錄、電子商務活動等都存在未加密或加密強度不夠的問題。其實,對我國公民而言,有很多情況都是由于缺乏保護信息安全的意識,才發生信息泄露事件的。
就使用固定網絡的用戶來說,我國大量計算機由于缺少防護,感染病毒,使得計算機內的信息被鉆入其中的后門軟件、黑客軟件等盜取。公共服務器一旦受到威脅,更會出現大規模密碼泄露的情況。此外,由于使用海外公共郵箱,甚至發生了泄密也無從感知和追查。
移動網絡用戶面臨的情況也與此類似。目前,我國越來越多的人使用安卓、蘋果等智能操作系統,使得手機網絡安全問題與互聯網安全同樣嚴峻。由于移動電話存儲了很多個人信息,隨著使用手機上網的進一步普及,會面臨更多的安全威脅,由此引發的信息泄露問題也將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所以說,盡管文中的“猶他數據中心”遠在千里之外,我國公民還是應對信息安全重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