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成熟的社會中,應該允許權威機構發布地震預測的相關結論,并允許有不同聲音,只有多元化的發布機制,國民才能逐步理性認識地震,這也是市民社會成熟的標識。
3月31日,日本召開了一次內閣召集的地震專家研討會,他們預測日本中西部沿海“南海海槽”可能發生9級大地震,并可能波及中國江浙沿海地區,并直接襲擊上海等大城市。4月1日,浙江省地震局“辟謠”稱,網上所說的34米海嘯波及中國江南沿海地區的可能性很小。但這樣的說法,似乎并沒有讓網友信服。
地震時間從來就沒搞準過
本刊記者在日本國內媒體的報道中進行了相關搜索,核實了日本方面所做的預測。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日本《朝日新聞》的報道,大意是:日本內閣召開的政府調查委員會上,對于日本南海沿岸巨大地震有了新的預測。相比2003年就開始的預測工作,最新的數據顯示,可能發生7級以上地震的區域包括十縣153市、町、村,涉及面積是原先預測的23倍。在討論會上,首席專家東京大學名譽教授阿部勝征展示了日本南海沿岸巨大地震模型,與會專家對最大震級以及震度分布進行了討論,結果顯示最大震級依然可能達到9.1級。此外,在《朝日新聞》網站上還公布了一組數據,2003年的預測是30年內日本該區域發生大地震的幾率為40%~50%,而現在,幾率上升至88%。
在日本這次研討會中,專家所提到的“南海海槽”位于日本九州至東京以東的房總半島沿岸。數十年來,這個區域一直以來是日本最受關注的地震研究區域之一。一方面,因為這是日本最活躍的地震帶地區之一,根據歷史記錄,這個地區幾乎每隔100~150年就會發生一次大約8級的大地震,包括曾經發生過的關東大地震、阪神大地震。在另一方面,這一地區一旦發生地震,將影響包括首都東京在內的日本最為重要的中西部地區。
中國科學院計算地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主任孫文科教授,與上世紀80年代末留學日本,并在2000~2010年間擔任日本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副教授,長時間參與了日本中西部地區等地的地震監測和研究。
他對記者表示,日本的眾多地震屬于海溝型地震,與大陸型地震相比,海溝型地震的特點和規律更容易被掌握。因此,日本眾多研究人員在海溝型地震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并進一步做出了日本中西部地區,在近幾十年內可能爆發東京地區大地震等大型地震的預測。
“他們的這種預測是基于科學的研究,地震發生地點的確定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但是孫文科同時也表示,地震預測依舊還是一個世界級的難題,盡管當前日本對一些大地震的發生區域做出了判斷,并有了一些相應的應對計劃、觀測舉措和震后應對處理措施,但是由于不同的研究機構對地震發生時間的預測多種多樣,這些地震的發生時間依舊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截至目前,在日本所發生的一些大型地震,他們也從來就沒有搞準過。”
大地震對中國東南沿海破壞有限
中國科技大學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教授倪四道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一個區域發生9級以上地震,在離震源中心100~200公里的范圍內,出現高達30米的海嘯并不奇怪,日本有關專家的預估也沒有什么錯誤。例如2011年3月,日本東北宮城縣北部地區發生里氏9.0級特大地震,其在離震源200公里范圍內所引發的海嘯最高就達到30米左右。
“但未來日本西南部東海岸發生這樣的大地震,對中國的影響可能并不大。”倪四道說這里面主要有兩個制約因素:其一,日本所預測的大地震爆發區域,離中國東南沿海的江浙地區及上海市的距離在1000公里以上,預測區域的海嘯在長距離的傳導過程中,隨著動力的衰減,其浪高也會快速衰減;另外中國東南沿海的江浙地區及上海市的大陸架區域一般都是淺海區域,這能夠大幅減弱海嘯波的能量,加上外緣琉球群島等日本島鏈的消減作用,等傳達到中國東南沿海時就已是強弩之末了。
記者另外了解到,從歷史記錄看,凡發生在日本島東側的海嘯對上海及其他我國東南沿海并無破壞性記錄。據悉,“南海海槽”地震與上海有關的在歷史上最詳細的記載出現在1854年,這一年的12月23~24日,日本“南海海槽”連續發生了兩次8.4級地震,引發九州至房總半島太平洋沿岸海嘯,最高波高16.1米。有文字記載顯示,當時上海“黃浦水沸,有高二三尺者”,但沒有對上海地區破壞性的記錄。此后,日本該區域1944年和1946年的大地震對中國造成了影響也都未超過這次地震。
因此,專家表示,日本未來西南部東海岸就是發生9級以上的大地震,中國江浙地區及上海市的民眾也沒有必要過分擔憂。
制造恐慌還是理性應對?
1996年11月,在倫敦召開的“地震預測框架評估”國際會議上,與會者達成一個廣泛的共識:地震本質上是不可預測的,不僅現在沒法預測,將來也沒法預測。這主要是因為地球處于一種自組織的臨界狀態中,任何微小的地震都有可能演變成大地震。
既然不能準確預測地震,那為何還要進行地震預測呢?而往往這樣的預測在一些人群中常常會引起心理恐慌。對此,《日本新華僑報》總編輯蔣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日本,有關大地震的預測并不少見,不僅一些相關政府機構在進行預測,一些大學或者其他研究機構也常常發布自己的預測報告。
為何日本會經常出現有關大地震的預測?蔣豐說, 在日本地震預測已經是地震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由于日本有很強的危機意識,在平時的地震教育中,他們不僅給國民普及地震知識和防震、震后救災教育,也一直進行地震預警的教育。另外,日本一些政府機構和普通市民也一直在為大地震的到來做一些準備。因此,就是有了新的大地震預測出來,他們也會坦然應對。
蔣豐也不認為日本經常發布不可靠的大地震預測結論就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做法。他表示,在一個成熟的社會中,應該允許權威機構發布地震預測的相關結論,并允許有不同聲音,只有多元化的發布機制,國民才能逐步理性認識地震,這也是市民社會成熟的標識。
“科學研究也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只要發布的相關結論是在科學研究基礎上的,就不應該過多地指責,更不能將其當做謠言和引發社會動亂的根源。”蔣豐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