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市越來越大,交通越來越擁擠,以及能源消耗激增和醫療資源日益緊缺,城市、尤其一些大型城市,成為了人們愛恨交織的對象。面對這些“成長的煩惱”,9月上旬,“智慧城市發展高峰論壇”試圖尋找答案——人類完全可以讓城市智慧起來,利用信息化技術和管理,人類可以把城市“裝扮”得更美好。
家里電表、燃氣表余額不足時就能收到短信提醒;燃氣泄漏,戶主用手機遙控關閉閥門;網購后能‘追蹤’快遞員的具體位置,這不是科幻電影情節,目前物聯網智能燃氣表已在懷柔、密云部分新建小區試用?!?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公室主任王惠在微博上這樣描述著智慧城市的生活。
究竟什么是智慧城市呢?北京郵電大學電信工程學院副教授郝建軍告訴記者,智慧城市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充分運用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技術手段,實現信息的全面感知、互聯、計算和融合應用,從而滿足公眾服務、社會管理、產業運作等各種行為活動的需求,構建出的全新的信息化城市形態。
北京工商大學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季鑄教授說,其實,智慧城市還是一個剛剛興起的概念。2008年11月,在紐約召開的外國關系理事會上,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的理念,進而引發了智慧城市建設的熱潮。2009年,美國愛荷華州迪比克市與IBM合作,建立美國第一個智慧城市,他們利用物聯網技術,在一個有6萬居民的社區里將水、電、油、氣、交通、公共服務等各種城市公用資源連接起來,監測、分析和整合各種數據以做出智能化的響應,更好地服務市民,開始成為智慧城市的一個樣板。
自此以后,智慧城市的建設熱潮在幾年的時間內開始風靡全球,我國也毫不例外。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首席工程師單志廣透露,截止到2012年2月底,我國提出智慧城市建設的總數量已經達到了154個,計劃投資規模超過1.1萬億元。
智慧城市必須是智能的
季鑄說,隨著信息化的飛速發展,人類已經進入智能經濟時代。在智慧城市系統中,智能家庭、智能企業等構成智能社會的不同層面,而且智能環保、智能建筑等,構成智能經濟的不同領域。
以北京市為例,如果北京智能城市管理系統完成,通過北京智能城市管理系統可以全面系統掌握北京城市運行情況,包括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安全等給出最佳運行方案。其他智能系統則可以按照智能政府標準進行后續建設。
“建設智能城市的核心在于頭腦的智能化,而對一個城市而言,負有管理責任的政府率先實現智能化是最為首要的問題,只有政府智能化了,整個城市的智能化建設才能順利推進。”季鑄表示,在智能城市的模型中,擁有管轄權的政府就是實施智能管理的神經中樞,如果神經中樞沒有實現智能化,由于管理的變動,下面的一些智能化工程隨時會癱瘓。目前在國內,由于對智慧城市認識方面的一些誤解,很多人將智慧城市的建設全部集中到互聯網、物聯網的建設方面,以為在這個方面予以完善就可以建設成智慧城市。然而實際上,這些只是智慧城市的一個重要方面。
云計算提供技術支持
要建設智慧城市,必須要有一個“大腦”,也就是城市的信息化集中處理平臺,而這就得依賴于云計算。北京郵電大學校長方濱興院士表示,在一般情況下,終端的計算和存儲能力都十分有限,而云計算平臺可以成為智慧城市的“大腦”,實現對海量數據的存儲與計算。
在建設智慧城市的過程中,一個城市可以以云計算數據中心為核心,打造各類不同的云。例如,通過教育云模塊,好的教學課就可以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實時共享給其他學校的教師,并且能進行實時的互動、交流,這樣就可以較快提升整個城市的教師水平。
云計算中心的建設,能夠有效整合計算資源和數據,支撐更大規模的應用,處理更大規模的數據。此外,云計算也能幫助我們降低管理維護成本,降低了數據在個人手中遺失或者泄露的風險。同時,云計算中心采用的多種安全手段和容災備份手段,保證數據不會丟失,也不會被非法篡改。
“智慧”讓城市運轉更為順暢
目前在國內,北京、上海、廣州等一些大中型城市的交通擁堵問題日益嚴重。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教授史其信認為,發展智能交通可以緩解甚至是解決城市擁擠的交通狀況。而在智慧城市模式下,通過城市的智能化管理系統,市民們可以十分方便地通過電腦或者是手機進行醫療掛號,并且可以根據各個醫院的接診信息為自己選擇合適的醫院。
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現在城市的建設越來越現代化,管理水平也日益提高,但是盡管這樣,城市依舊免除不了遭受地震、臺風、暴雨、暴雪等一些極端自然災害的襲擊,而建設智慧型的減災防災體系則可以在災害來臨之時大幅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博士表示,就地震災害而言,在地震多發地帶的城市中建立完善的預警系統就是一個重要方面。在地震發生的一瞬間,利用地震橫波和縱波以及電訊號的傳遞速度差異,可以成功實施預警,由于地震的縱波比橫波傳遞快,預警系統可以在接收到縱波信號以后及時預警,另外由于電訊號的速度幾乎和光速差不多,因此利用電訊號在地震中心向外傳遞信息就要比地震的縱波和橫波都要快得多,這樣地震中心周邊的一些區域就能夠贏得寶貴的避災時間。在地震高發區域的城市中,如果有著這樣的預警系統,地震發生時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在臺風、暴雨、暴雪等其他自然災害方面,如果建立有及時的預警系統,其災害來臨之時也可以大幅降低損失。
但是有關專家表示,這些年我國的一些城市一旦遭受比較嚴重的自然災害就常常陷入困境,這充分表明智能化管理明顯不足,在建設智慧城市的過程中,這些都是必須要彌補起來的短板。
全國智慧城市建設需要有一個國家平臺
郝建軍表示,雖然智慧城市的建設是一個城市的具體行動,但是從總體而言,推進智慧城市的建設也是我國國家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必須在整體上建設一個能夠匯聚智慧城市建設各種信息的國家平臺。同時,各個城市,也要有一個統一的平臺。在具體實踐中,各種有用的信息提供到這些統一的平臺,而這些平臺也能夠將信息提供給各個具體的行業。
郝建軍說,在現實中,信息系統在行業內統一并不存在太大的難題,但是因為管理和利益等方面的一些原因,在行業之間卻存在著一些壁壘。因此,打破行業壁壘就成為了建設智慧城市的關鍵。
智慧城市的建設是一個宏觀的系統,它是一個有機信息體,在建設的過程中,它需要政府從宏觀的角度、在戰略上予以考慮,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其必須要落實到具體的行業之中。在建設的過程中,也要根據一個城市的具體實際有序地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