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8家企業違法給中藥飲片染色達到增重目的已被責令停產,染色增重的中藥材不僅影響療效,還會減少藥性,吃多更會對肝腎以及神經系統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傷。
近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網站上,曝光了一批生產企業違法給中藥飲片染色達到增重目的。目前8家嚴重違規的企業被責令停產整頓,6家企業被收回藥品GMP證書,并對12家企業立案調查。
中藥飲片造假成行業“潛規則”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通報中稱,在我國重要的中藥材產區和主要集散地安徽亳州中藥材市場,藥監部門查獲一批違法生產的中藥飲片企業。
其中,安徽國鑫中藥飲片有限公司、安徽維濤中藥飲片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藥房股份有限公司、亳州徐重道中藥飲片廠涉嫌用化工色素金胺O進行染色,用鋁鹽和鎂鹽加重,并在藥材中摻假;亳州市凱利中藥飲片有限公司等2家企業涉嫌用化工色素金胺O進行染色并摻假;安徽福春堂中藥飲片有限公司、亳州市貢藥飲片廠、亳州市萬珍中藥飲片廠、安徽海鑫中藥飲片廠有限公司等7家企業涉嫌用化工色素金胺O進行染色。
在中藥材市場向來“北有安國,南有亳州”的說法,由于近年來有關部門對河北安國中藥材市場的整治力度加強,安徽亳州逐漸發展成為中藥材主要集散市場。但是,與之前的河北安國中藥材市場一樣,亳州藥材質量參差不齊、魚龍混雜現象由來已久,當地藥監部門雖然進行過多次整治但效果不佳。
“中藥飲片染色、造假已經不是什么秘密,在中藥材業內可以說是潛規則?!敝袊t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楊俊山告訴記者。
此前就有媒體曝光甘肅隴西用硫磺熏黃芪、黨參等藥材。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由于中藥飲片的獲利空間要比中藥材高很多倍,所以不法商販盯上這塊“肥肉”。一是原藥切成飲片可增值2~3成,可進行低價競銷;二是切片后更容易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獲得非法利潤。
究其原因,楊俊山認為,一方面是由于我國藥用植物資源大部分已經面臨威脅,有3000多種植物的命運受到了威脅,許多種類正遭受滅絕之災,包括一些常用中草藥。
另外一方面,近年來養生和滋補熱潮助長了國內對中藥材的需求。國家藥監局南方醫藥研究所曾預測,未來5年內,我國中藥飲片行業的平均增長幅度將高于醫藥制造業的整體增長幅度,到2015年,中藥飲片行業市場規模將增至1879.1億元。
中藥造假難識別
中藥材和中藥飲片生產是中藥生產、經營、使用的源頭,在中藥材、中藥飲片生產中染色增重、摻雜使假會對后續的中藥生產、臨床配方使用帶來極大的危害,造成系統性安全風險,是嚴重的、惡劣的違法行為。
中藥市場分為三大部分——藥材、飲片、成藥市場。根據《中國藥典》定義,中藥飲片是經過炮制、加工的中藥材,可直接用于煎制湯藥。因此,人們日常使用最多的,就是憑醫生處方到藥房抓取的中藥飲片。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原副司長駱詩文告訴記者,中藥飲片的造假比起中藥藥材的造假更加不容易識別。比如首烏,傳統炮制方法是使用黑豆煮,而造假者會以鍋底灰取而代之,甚至用墨汁染色。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駱賓坦言,“美容”中藥飲片鑒別其實是很困難的。在醫學領域要測定真假,要做實驗,需要測定一個峰值,要測它的有效成分,比如要查黃芪的質量好還是壞,那就要查黃芪多糖,查這個多糖的含量是不是最高,如果這個環節多糖的含量非常高,那這個質量肯定就是好。但是,這樣做的成本非常高,不可能對中藥飲片逐一檢查。
不僅是普通市民,就是在業內從事幾十年的專家也經常被“走眼”,被造假分子欺騙。北京同仁堂曾花了幾十萬美元從國外買回一根野山參,但后來發現這根野山參是經過人工粘連的。
染色中藥飲片變“毒藥”
金胺O,又稱鹽基淡黃、金絲雀黃、奧黃、堿性槐黃等,是一種化工色素,被國際癌癥研究所(IARC)列為人類致癌化合物。主要用于醋纖、棉織品的染色和紙張、皮革、油漆等的著色。
醫學研究發現,金胺O對皮膚黏膜有輕度刺激,可引起結膜炎、皮炎和上呼吸道刺激癥狀,長期過量食用,將對人體腎臟、肝臟造成損害甚至致癌。衛生部早于2008年將其列為非食用物質。
但是,金胺O卻被不法商販用于給中藥飲片“美容”,以次充好。如紅花、黃芩、蒲黃、烏梅、五味子等幾種中藥都有可能被染色。
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國家食藥監局藥品審評專家周超凡教授說,類似金胺O這樣的化工原料主要是增加顏色,比如丹參,品相不好的顏色會淺,有些商家就會把它染成深紫色,價錢甚至會高出原來的200%或者更多。
對鋁鹽和鎂鹽增重,周超凡認為,相比起傳統食鹽、糖水浸泡增重的手段,這樣的化學品加重更加危險。
“無端加入這些東西,是不良商家的唯利是圖行為,完全影響了中藥應有的療效,某種程度上甚至會變成‘毒藥’,是非常危險的行為。”周超凡說。染色增重的中藥材不僅影響療效,還會減少藥性,吃多更會對肝腎以及神經系統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傷。
加強監管是解決之道
根據國家食藥監局的公告,上述企業生產的部分問題中藥飲片已經進入流通、使用和中成藥生產環節。對此,記者走訪了北京多家藥店,銷售人員均表示出售的中藥質量能夠保證,不存在染色摻假情況,并表示自己所出售的產品并非來自問題企業。
北京市藥監局已經通知,全市中藥飲片經營、使用單位,停用被曝光8家中藥飲片生產企業生產的中藥飲片。 楊峻山建議,為了加強中藥流通領域的監管,國家有關部門應該把中藥流通的整個環節統一監管,包括產地、炮制、加工、倉儲、流通等方面,都必須有嚴格的質量規范,這就需要有專門的機構和人才進行專業的管理,只有這樣嚴格地把好中藥的各個環節,造假中藥才會徹底失去生存空間。
另外,各地衛生部門應該加強醫院和藥店,特別是中小醫院、藥店的中藥藥材和飲片的進貨渠道,嚴把進貨關,加強價格監管,不給小作坊留下生存空間,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鏟除中藥造假這個中醫界的“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