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規?;B殖時往往需要統一購買大批飼料,這些飼料在運輸、存放過程中,一旦操作不當就很容易出現霉變,而且發霉的飼料,也很快會污染其他的飼料。
三聚氰胺事件后,正當人們準備重拾對國產牛奶信心的時候,一個當頭棒喝又重擊了善良的人們。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2011年月12月24日公布的近期對全國液體乳產品抽檢結果顯示,蒙牛乳業(眉山)有限公司2011年10月18日生產的每盒250毫升裝的純牛奶產品的一個批次產品被檢出黃曲霉毒素M1超標。據悉,被檢測出黃曲霉毒素M1實測值為1.2g/kg,而國家規定的最高值為0.5g/kg,這批次產品黃曲霉毒素M1超標140%。M1是黃曲霉毒素的代謝產物,主要存在于牛奶中。
盡管25日凌晨1點,蒙牛便立即在其官網發布了《關于蒙牛眉山工廠產品抽檢的情況說明》,并向全國消費者鄭重致歉。但是,牛奶的安全問題再一次使人們的神經緊繃起來。
黃曲霉毒素是什么?
據了解,這次牛奶中檢出的黃曲霉毒素是一種致癌物。它是生長在食物及飼料中的黃曲霉、寄生曲霉等產生的代謝產物?!坝衩?、稻谷、豆粕放得久了就可能發霉產生這種毒素?!比闃I專家王丁棉告訴記者。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計國介紹,黃曲霉毒素可以造成肝臟的急慢性損傷,導致消化道癌癥和肝癌。而且由于黃曲霉毒素M1相當穩定,加熱到280℃都不會被破壞,即便是經過高溫的巴氏滅菌法也無法將其殺死,所以黃曲霉毒素才會進入最終的牛奶中。
毒素為何能進入牛奶中?
事件發生后,蒙牛表示,造成黃曲霉毒素出現的原因是當地個別牧場的一批飼料因天氣潮濕發生了霉變,使得奶牛在食用這些飼料后原奶中的黃曲霉素超標。質檢總局的調查結論也印證了這一說法,霉變的飼料導致了黃曲霉毒素進入到最終的奶產品中。
王丁棉告訴記者,牛的飼料大都是由酒糟、木薯渣等農副產品組成的。如果飼料中含有黃曲霉毒素,那么除了一部分毒素會隨代謝排出外,還有一部分會殘留在牛體內,然后通過血液帶到全身,最終進入乳腺,污染牛奶。
蒙牛官網上宣稱,生產線上的每一包牛奶都要經過9道工序、36個監控點、105項指標檢測,只要有一項檢測項目不合格,整批產品都不允許上市。此外,還稱蒙牛高科技乳品研究院的分析中心配置了近3000萬元的先進儀器和設備,定期對原料和成品進行共367項食品安全項目檢測。
如此看來,在重重的檢測關卡下,牛奶出問題的幾率微乎其微。但是黃曲霉毒素是一種常規檢測項目,僅需五六千元的設備就能檢測出來。蒙牛卻沒有檢測出來,并允許其上市,這只能說明他的管理存在缺陷,王丁棉說。
問題奶難逃管理缺位
三聚氰胺事件后,國內乳企的養殖逐步規模化,從前的散戶也大都集中起來統一管理,組成奶農小區或者養殖小區。“雖然規?;ǔR馕吨环N進步,但是規模化并不意味著管理水平就高。”王丁棉說,“我最近看到過一些飼養場,幾十噸的飼料,就露天堆在那里,下雨也都淋著,需要的時候就從這一大堆中挖出一塊去喂牛、喂羊。在南方潮濕的環境中,這樣的飼料非常容易發霉變質?!?/p>
規?;B殖時往往需要統一購買大批飼料,這些飼料在運輸、存放過程中,一旦操作不當就很容易出現霉變,而且發霉的飼料,也很快會污染其他的飼料。
“按規定大牧場都要對飼料進行檢測,但是有標準是一回事,執不執行又是另一回事。他們不可能天天檢測飼料,所以大多是用土辦法,靠眼睛看,鼻子聞。”國內奶牛養殖對飼料的檢測缺乏細致的檢查和重視,一旦牧草出現霉變,許多小型牧場只是人工簡單挑揀一下,缺乏嚴格的操控流程。這樣的做法很難保證飼料的安全。而反觀國外的飼料儲存方法,則科學得多,比如輻射滅菌,添加由碘酸鈣等成分構成的防霉劑等方法普遍應用。
奶源檢測的漏洞
此外,這次事件也暴露了奶源檢測方面的漏洞。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乳業協會委員會首席專家南慶賢告訴記者,奶業的產業鏈很長,一個環節出問題,奶制品就會受到影響。
據了解,奶農收奶后,奶站會用一個塑料罐先收集一罐奶樣做基本的檢測,檢測蛋白、酸度、營養成分、是否變質等。但這些奶站沒有檢測黃曲霉毒素的設備。鮮奶送到奶企進行檢測時,才有黃曲霉的檢測。雖然國家標準中對成品奶也有黃曲霉毒素M1指標的要求,但實際上,很多乳品廠對其出廠產品并不是批批都檢測。
據業內人士介紹,很多乳品企業對于所收購的原料奶,并不是批批檢測黃曲霉毒素,而是采取抽檢;而用這些原料奶生產的成品奶,在出廠時也并不是批批檢測黃曲霉毒素指標。而監管部門在抽查成品奶時,對黃曲霉毒素指標也是偶爾抽查。層層的抽檢,就使得有些含有黃曲霉毒素的牛奶成了漏網之魚。
除此之外,現在奶業也存在本末倒置的問題,“重要的應該是生產過程,檢測只是輔助的手段,但是現在都倒過來了。”
王丁棉說,檢測只是生產之后的輔助環節,但是現在我們卻將檢測視為中心環節,主要依賴它來保證食品安全,而將生產環節,比如養牛、乳品加工等都放在次要的位置了。所以今后應該強調生產過程的規范性,將規范流程都制定好,在嚴格遵守的同時設立監督機制,這樣出問題的幾率就會大大減小。安全不是靠檢測得來的,而是靠生產得來的,也是靠生產者的道德素質提高得來的。
不管怎樣,在各項制度完善的過程中,人們的餐桌安全還要靠自己來把關。就像何計國告誡的那樣,“在當前的情況下,不管食品是否安全,什么都不要多吃,也沒必要不吃,食物多樣化是營養與安全的保證。”
家庭防黃曲霉小貼士:
1.購買堅果、花生、糧食等盡量選擇小包裝,不要儲存太久。食用前,打開包裝聞一下味道,一旦有變味情況立刻扔掉。
2.黃曲霉毒素多存在籽粒的表面,食用前充分搓揉,淘洗干凈,搓洗可去除糧食表面的大量毒素。
3.保持衛生,及時檢查自己家中儲存的食物是否發生霉變,如有霉變食物,立即處理掉;不吃已霉變的食物,發現問題及時治療。
4.多吃綠色蔬菜,葉綠素可減少黃曲霉毒素吸收并減輕致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