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徜徉在展廳里,會讓人產生一種參觀車展的錯覺:每一件標本,都像打開了引擎蓋甚至揭去外殼的“概念車”;它們的肌肉和五臟六腑展示在觀眾面前的時候,仍然處在動物活著時候的位置。
走進北京自然博物館陽光廳,便能立刻嗅到撲面而來的咸腥味——那是大海的味道。偌大的展廳里,近20件水生動物的標本全部“敞開胸懷”,將它們“內心的奧秘”完全袒露在觀眾的面前。
2011年12月23日,一場名為“鯨的密碼”的臨時展覽在這里拉開帷幕。鯨類和其他水生動物標本,鋪就了一條探索之路,讓人得以窺見鯨類進化的軌跡。
這些標本就像揭去外殼的“概念車”
徜徉在展廳里,會讓人產生一種參觀車展的錯覺:每一件標本,都像打開了引擎蓋甚至揭去外殼的“概念車”;它們的肌肉和五臟六腑展示在觀眾面前的時候,仍然處在動物活著時候的位置。
“得益于國際上最先進的塑化標本制作技術,這種讓動物‘敞開心扉’的標本,方能成為現實。”“鯨的密碼”展覽標本制作團隊的負責人、大連醫科大學解剖教研室主任隋鴻錦介紹說。
作為將塑化標本制作技術引入中國的“第一人”,隋鴻錦和他的團隊歷時5年多,才完成目前在“鯨的密碼”中展出的各件標本。
塑化標本可以說是自然歷史博物館展陳新方式的“開路先鋒”,因為它使同時展示動物的外形和身體內部結構成為可能。隋鴻錦說:“在小鳁鯨標本的后部,細心的觀眾有可能看到一段約有7厘米長的骨頭,那就是小鳁鯨退化的后肢。這樣的細節正是鯨類進化的重要證據,對于一個展示鯨類進化史的展覽來說,無疑是必備的看點。但傳統的剝制標本受制于制作工藝,會將這個重要的細節隱藏起來,展示效果就打了折扣。”
小鳁鯨“下巴”暗藏“時間膠囊”
相比于剝制標本和福爾馬林浸制標本,塑化標本不僅能更精確地展示動物的細節,也由于采用高分子材料而具有更長的壽命。它們就像古代文物一樣,幾乎可以永久保存。
“塑化標本‘長壽’的特性,使我們可以在制作它的時候,為后人預留一些‘彩蛋’。”談起制作小鳁鯨標本的過程,隋鴻錦興奮地說,“在這件標本竣工的時候,我們將這條鯨擱淺被發現的新聞報道,以及我們制作這件標本的工作日志等物品,都裝進一個‘時間膠囊’,封在鯨的‘下巴’里。也許幾個世紀之后,維護這件標本的人,會無意中找到我們現在留下的這些紙質和電子版資料。當然,到那時候,它們可就是不折不扣的‘古籍’了。”
跨物種對比展現進化脈絡
雖然展覽以“鯨的密碼”來命名,但出現在展廳里的標本,卻大多是鯨類以外的水生動物。這樣的展覽設計,使觀眾能隨時對比鯨類與其他動物在身體結構上的差別。
鯨類是典型的海生哺乳動物,而非魚類,但仍然有不少人難以理解這一點。隋鴻錦說,“因此,我們選擇了各類海洋脊椎動物的‘代表’,比如屬于魚類的海鰻,屬于爬行類的海龜,屬于鳥類的企鵝和屬于哺乳類的海豹布置在展廳里,讓人們通過對比鯨類和其他動物身上各個‘零件’的位置和模樣,了解鯨類適應海洋生活的歷程,以及它們與魚類乃至其他海洋脊椎動物的差別。”
在展廳的一角,“雙髻鯊媽媽”和“江豚媽媽”的標本就被放在一起。江豚的子宮被剖開,里面的胎兒正在“沉睡”;而在雙髻鯊的腹中,也有一些小鯊魚即將“問世”。隋鴻錦介紹說:“雙髻鯊是一種‘假胎生’的鯊魚。如果仔細觀察它腹中的小鯊魚,可以看到類似胎盤的結構;而且小鯊魚出生之前,也的確能和母體進行一定的營養交換,但小鯊魚的大部分營養還是來自卵黃。我們將這兩件標本放在一起,就是為了讓觀眾明白,雙髻鯊的這種‘胎生’,與真正的哺乳動物(江豚)的胎生,只是看上去相似而已。”
Tips:
塑化標本:
在真空和低溫條件下,用高分子材料替代細胞中的水和脂肪,從而將動物的軀殼和器官變成塑料制品,又保留身體上的每一個細節。塑化標本制作周期較長,一件標本至少需要6~8個月;一些大型動物的標本,制作周期還要更長。“鯨的密碼”中展出的小鳁鯨和鯨鯊標本,就花了標本制作團隊整整25個月方才竣工。
塑化標本福爾馬林浸制標本剝制標本
維護需求只需要撣去塵土每年都要更換藥液使用藥物防止蟲蛀和干裂
展覽環境無特殊要求密封展覽防止藥液異味 恒溫
保管難題幾乎沒有藥液導致標本硬化蟲蛀、毛皮脫落及標本干裂
壽命約1000年數年至數十年數年至數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