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圖騰起源于先民的天象崇拜,中國人最為注重的就是國家統一,家庭團圓,而龍的形象則是個復合體,它正是文化交匯融合后在我們民族中形成的一個神物。
聳著一對鹿角,張著一雙牛耳,獠牙赫赫,須髯飄飄,蛇身魚尾……龍,作為中國人及海外華人所頂禮膜拜的神物,它的形象已經嵌入了我們的血脈,構成了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內核和文化基因。
龍是我們的圖騰,也是我國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圖騰。“我們都是龍的子孫!”“我們都是龍的傳人!”很多中國人和海外華人都這樣說。然而,這種精神圖騰是如何形成并隨著我們整個中華民族延續到現在的呢?在龍年到來之際,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研究所所長萬建中從龍圖騰的變遷上為人們進行了闡釋。
起源于天象崇拜
關于龍的起源,千百年來一直有人在探究,近一個多世紀以來,眾多的中外學者也都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然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在萬建中看來,龍圖騰最早應該起源于天象崇拜。上個世紀80年代,測定年代為8000年前的遼寧省阜新市興隆洼文化查海遺址發現了一條長約19.7米、用紅褐色石塊堆砌、擺放的龍,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龍形圖案,這條龍的發現,把中國人崇龍的歷史一直推到了8000年前。不過萬建中認為,這很難說明那時就是龍圖騰的起點。
“實際上龍圖騰的起源要追溯到更為久遠的天象崇拜上。”萬建中說,在人類漫長的繁衍歷史上,最早的崇拜就是天象崇拜,中國也不例外,在遠古時期,我們的先民對很多自然現象感到不解,對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及災害更是感到恐懼,因此對它們就出現了敬畏的心理。但是人類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天象崇拜的呢?有人類學家推測,人類的這種崇拜至少要前推到數萬年以前。
“也就是在這個階段,我們的先民產生了最為原始的龍形象。”萬建中認為,龍最早就來自于閃電彎彎曲曲的形象,而其發音則來自于隆隆的雷聲,先民們通過對自然及天象的觀察,認為天上存在著一種能夠呼風喚雨、會打雷并以閃電形象現身的神物,根據雷聲他們將其稱之為龍。在陰云密布的天氣,每當看到風起云涌,聽到隆隆打雷的聲音,有時甚至還會看到隨之而來的閃電,先民就知道是龍來了。而龍讓他們捉摸不透,有時還讓他們感到非常害怕,就越發讓他們感到敬畏。于是,龍的崇拜就開始了。
在先民們逐步進入農業社會以后,水災旱災直接關系到農業的豐歉,而在先民們看來,他們的收成似乎和神通廣大的龍具有很大的關系,于是,龍就和莊稼的種植緊密地聯系到一起了。
“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中,我們一直都是一個農業國,農業一直都是我們的根基,很有意思的是,我們農業的農和龍的發音很近似,這可能是先民受到了對雷電天象崇拜的影響。”萬建中說。
圖騰崇拜和龍的形象結合
人類社會進入氏族社會以后,圖騰崇拜開始成為各個氏族重要的崇拜對象,而動物形象則是眾多部落選擇的對象。
“在氏族社會中,人們往往相信自己的祖先是一種特定的動物、植物或其他無生命的東西,而這種東西就會逐步發展成為氏族祖先的象征和保護神,大概是和狩獵文化相關的原因,動物圖騰成為了最為主要的形式。后來隨著大的氏族部落集團的出現,部落的動物圖騰崇拜就開始出現問題了。”萬建中說。由于各個氏族的動物圖騰并不相同,對氏族部落集團而言,它們在進行朝拜或者祭祀時就顯得不方便,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一種新的圖騰。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家共同敬畏的對象——龍就成為了大家新的圖騰標志,一些有實力的氏族還開始將自己部落的動物圖騰融合到龍的形象上。
在遠古時代,這些動物在先民的祭祀中,不僅被賦予了神圣的意義,在形態上也被神化。在漫長的遠古歲月中,動物圖騰形象與其他原始宗教中動物崇拜形象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原始的龍形象。
不過在不同的氏族部落集團中,龍圖騰的形象也有一些差異。相傳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的《竹書紀年》記載:中華人文始祖伏羲氏時期,各氏族中有飛龍氏、潛龍氏、居龍氏、降龍氏、土龍氏、水龍氏、青龍氏、赤龍氏、白龍氏、黑龍氏、黃龍氏。在不同的氏族中,龍圖騰就呈現出了不同的形象。
后來,隨著部落聯盟的不斷發展,龍圖騰開始呈現出了融合的趨勢。漢代學者王充曾指出,龍的角像鹿,頭如駝,眼睛如兔,頸如蛇,腹似蜃,鱗如鯉,爪似鷹,掌如虎,耳朵像牛。如果用今天的眼光來看,龍形象的復雜性就與多個氏族部落集團的圖騰融合有著密切的關系。
大約在商代,龍角開始出現
大約在商朝時期,龍開始出現一個重要的特征,即龍角的出現。這時龍角的形狀還不固定,有的如長頸鹿,角呈錐形;有的如綿羊,角向后卷;也有的如花冠,還有的似羚羊,此外還有前卷型、虎耳形、螺旋型等各種形狀。
目前的考古發現,商代以前的龍形象中并沒有角。商代的龍卻生出角來了,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商代對角的崇拜。現在我們都知道,在動物中,角一般是雄性動物才會有的,而且碩大強壯的角,往往是強壯有力的象征,因此角受到遠古先民們的重視和崇敬,成為祭祀等宗教儀式中不可缺少的物品。而商代對角的崇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但祭祀的犧牲必須有角,而且依場合的不同,角的大小形狀也有不同。例如祭天地時用作犧牲的牛,角要如繭栗大小;祭拜祖先時用作犧牲的牛,角以能握在手中而不出把才算合適;宴請賓客用的牛,角要一尺長;有時用來祭拜的牛,還要求兩角要平齊,絕對對稱,還要有光澤。
也就是在這種角的崇拜中,雄性的龍被添上了角。至此,龍的形象趨于完整。今天的考古也發現,商朝器物上的龍和我們今天龍的形象并沒有什么本質的區別,只是在個別形體部分上有一些差異。
春秋戰國時期前后,龍也開始出現了分門別類的分類:有鱗者稱蛟龍,有翼者稱為應龍,有角者稱虬龍,無角者稱螭龍。
龍,已經成為民族的精神圖騰
到了秦漢時代,隨著封建大一統的出現,龍的形象也開始成為皇權至高無上的標志,封建帝王也牽強附會地認為自己就是真龍天子,并編織出各種精彩的故事。例如《史記》中就記載秦始皇稱之為“祖龍”,而《史記》中甚至還記載:傳聞劉邦為母親和龍交媾所生。
“在封建王朝時代,皇帝一般都認為自己是真龍天子,他們也一直對老百姓強化這樣的觀念。”萬建中說。自上個世紀初清朝結束以后,隨著皇權的消失,龍不再具有封建統治的象征意義,但是龍王廟、龍船、龍燈等龍文化依舊盛行,龍依舊是中國人及海外華人重要的精神圖騰,并且龍文化也和我們的民族精神緊密相連。
“我們仔細琢磨中文‘國家’這個詞,就十分有意思,國和家密切聯系在一起,有國才有家,有家才有國,家國一統,它講究的是團圓、統一,我們中國人最為注重的就是國家統一,家庭團圓,而龍的形象則是個復合體,它正是文化交匯融合后在我們的民族中形成的一個神物,將它作為我們民族的象征尤為貼切。”萬建中說,目前的中國是有56個民族的大家庭,如果從民族的發展及源頭追溯,所有的民族都同根同源,大家都是一家人,彼此之間血脈相連,而龍的形象則很好地體現了這種關系。
中國龍與西方龍完全是兩回事
在西方不少國家中,有一種叫“Dragon”的傳說動物一直是邪惡、惡魔的化身,查其源流,英文中的Dragon來源于希臘語的Drakon, 拉丁語的Draco,描述都是像蛇一樣的神秘怪物,這種怪物又遠遠比蛇強大。在很多人的中英翻譯中,很多人都將這種動物翻譯成了龍,然而這種翻譯,也造成了很多國家的國民對中國龍及民族精神的誤解。
“在評選 2008 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時,之所以沒有選擇呼聲最高的龍,就是因為擔心龍的英譯‘Dragon’會使世界人民誤解中國。”萬建中表示,實際上西方的“Dragon”與中國的龍完全是兩回事,他們的“Dragon”不僅出現的時間要比中國龍晚得多,并且在源頭上和中國龍目前也還沒有發現存在什么必然的聯系。
西方的“Dragon”身軀龐大笨拙,顏色黑灰,長著巨大的翅膀,常常口中吐火吞噬人和動物,非常丑陋恐怖,這和中國的龍完全不相同。雖然中國的歷史和小說里也有對“惡龍”的描敘,但“龍”為中華民族的象征,總體上是美好吉祥的代表。
龍的英文翻譯之爭
針對西方的“Dragon”給中國龍所帶來的一些誤解,近些年有不少學者建議,中國的龍以后不能英譯為“Dragon”,而是翻譯為“Loong”,而西方的“Dragon”則用“德拉根”或者另外一個漢語名稱來命名,也許這樣處理更為妥當一些。
但也有不少學者反對這種做法。他們認為,英文中的“Dragon”與中文的龍具有很多共同的特征,把龍翻譯成“Dragon”沒錯。西方人對“Dragon”的理解傾向于負面,主要是出于畏懼心理。
實際上,目前中國龍文化也在逐漸改變很多西方人對“Dragon”的認識。英文“Dragon”的含義已經不再純粹是負面的。
不過問題也還是存在,目前西方很多國家的政客及媒體在批評中國時,依舊常常拿“Dragon”邪惡的形象來說事兒,如此看來,似乎龍還是翻譯成“Loong”要好一些。但是問題是,又有多少人有“Loong”的概念呢?對中國龍文化的傳播而言,這顯然還是一個有待探討和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