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浮先生的水墨畫,是現代水墨與傳統精神的復合體,可以說是具有傳統意韻的現代水墨畫。
陳夫(沉浮)(1965~),安徽蒙城人,祖籍山東。1986年畢業于安徽阜陽師范學院美術系,主攻花鳥,尤擅畫梅。長期從事中國畫的創作和組織工作。1999年畢業于北京畫院首屆高研班,主修山水。先后師從楊延文、李寶林等老師。現任文化部中國文化傳媒集團中國美術院常務副院長、中國美術院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河山畫會秘書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少兒美術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網絡電視臺美術臺藝術策劃、北京零零壹畫館藝術總監。
中國畫作品分別入選2008年第三屆全國中國畫展、2009年上海世博會全國中國畫展、201 O年廣州亞運會全國中國畫展。在國內外舉辦個人畫展近20次,出版個人畫集10部,發表作品近200幅。作品曾被英國倫敦布魯內爾大學貝爾達姆美術館、克羅地亞MIMALA博物館、日本東京中國文化中心、日本IGC株式會社、泰國淡浮院、北京人民大會堂、中南海、紫光閣、中央電視臺、中國人民大學等機構及海內外收藏家收藏。
藝術家觀點:
藝術品和工藝品最大區別就是唯一性和不可重復性。當一件藝術品進入無限重復的境地,自然就成了工藝品。衡量一件藝術品的價值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藝術價值高:真品、精品、絕品,二是社會影響力大:作品能反映時代的主旋律,有明顯的時代痕跡,經得起歷史的檢驗。
藝術家對創作有兩種態度,一種是當作職業,一種是事業。前者僅僅是一種謀生的手段,而后者站在另一個高度上面了。畫山水的李可染、吳冠中,畫花鳥的潘天壽,畫人物的徐悲鴻、蔣兆和,他們都已經是豐碑式的人物了。那當代的大家們能否成為豐碑,只能通過時間來驗證,這就是時代造就藝術。
現在時代的發展給畫家們帶來了無限發展的可能。信息的極大豐富讓我們足不出戶就可以看遍千山萬水,但我們得到這些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寶貴的東西。畫家們一生能創作非常多的作品,但哪一件能代表一生的成就?我們看那些傳世的作品,比如蔣兆和的《流民圖》、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等,都是在特定的歷史和社會背景下產生的經典。社會是需要用經典來傳播文化的,但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卻很難造就經典。
沉浮的水墨畫,是在堅持中國傳統水墨畫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大膽吸收西方文化中許多有用的東西。他的水墨畫具有強烈的現代感。他在弱化傳統筆墨觀念束縛的努力中,不拘泥于傳統文化的限制。一方面,在構圖上突破傳統水墨畫的布局,把大空間遠山遠水和拆枝花卉變為拉近的、更為平整的布局的特寫,讓一部分筆墨從形的束縛中游離出來,成為獨立的組成要素,增強畫面的抽象性;另一方面,試圖改變傳統文人畫隨意與草率的情趣。這兩方面的結合,使其水墨畫具有大思維、大氣象、大氣勢的大格局,從而實現了水墨畫從視覺和心理上由傳統性向現代性的轉變。
沉浮水墨畫與傳統的水墨畫拉開了距離,如果說他向西方借鑒了什么,可以說是特寫式的取景、開放式的構圖和抽象式的筆墨符號。但這一切離傳統并不遙遠,仍然保持了傳統水墨畫的根基。他既不圄于某家某派,也不一味追趕新潮流,而是在潛心研究中西文化和藝術的過程中,通過比較,汲取雙方文化的精華。
(責編 劉培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