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大暑接小暑,雨多灌死鼠”,每年七八月,都是華北地區降雨最為集中的時期。7月21日,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雨,使得京城多個樓盤出現漏雨、漏水、墻皮脫落,甚至地面塌陷、地下室被淹等問題將,不少此前宣揚“榮耀”、“品質”、“傳世”的樓盤被打回原形。
食品安全危及健康和生命,建筑質量安全更是事關重大。這場雨之前,關于樓盤的各種質量問題都被人們廣泛關注,如安信地板事件、鋼筋施工質量問題,甚至小區地面塌陷斷裂問題。而被曝出質量問題的樓盤,范圍也從中低檔樓盤蔓延至高檔精裝樓盤。此次暴雨,行業內不少以品牌著稱的大型房企也都一一中招,房屋質量以及房企責任問題再次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
部分開發商和物業公司紛紛將出現的問題,歸為“天災論”。從客觀因素來看,部分樓盤所處地勢低洼、市政排水系統不完善等因素導致樓盤被淹。但事實上,此次暴雨更大程度上反映出不少樓盤存在的內在問題,如房屋質量及社區的排水能力問題等,這些問題極大地考驗開發商及建筑施工方的設計施工水平。
事實上,國家在防水工程上,有《住宅建筑設計規范》、《建筑給水排水設計規范》等多個規范,對住宅及社區排水設計都有相應的標準要求。如嚴格依照相應標準規范去做,保證施工等質量,出現漏水的可能性應該很小。出現問題,說明這些規范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和執行。比如開發商設計不合理,項目的排水系統沒有嚴格按照規范標準進行設計,導致暴雨時無法正常排水。或施工方偷工減料、使用不達標產品,或者施工不當,留下安全質量隱患。
暴雨不僅考驗開發商和建筑施工方的品質,還考驗了各小區物業管理水平及開發商的應急預案是否完善。比如物業在暴雨來臨前沒有做到有效的提前預警預案,包括給業主發送預警短信,在暴雨中及時打開排水泵及排污口等舉措。
值得深思的是,此次暴雨事件,不少業主反映家中漏水或小區淹水、車庫積水的問題此前多次出現,甚至有的業主年年催物業維修,但結果都是不了了之,這充分說明物業部門的日常不作為,是導致此次受損的一大原因。對于業主房屋質量問題,物業部門應及時進行維修。而項目給排水設施的日常運行維護也十分重要,比如排水通道要經常檢修清淤以保持暢通,排水泵等防雨設備要經常檢查、水泥沙袋等防雨物料要準備充分等等。在非汛期時,物業人員更應多組織實地的、日常的防汛演練,盡可能減少災害損失。
暴雨無情,面對業主財產受損,經鑒定確屬房屋質量出現問題,開發商及物業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在這里提醒房地產企業,如果事前不重視防水工作,那么,事后的善后和查漏補缺必然需要更高的花費,與其如此得不償失,不如事先做足功課。
不應讓大雨成為檢驗房屋質量的“唯一標準”。暴雨過后,國家相關部門應加強對房屋質量的監管,開發商及建筑施工單位應更加重視安全質量隱患,物業部門應該亟待建立一套完善的防汛機制,提高事后完善、事前預案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