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需有產業支撐通州建設
6月28日,由新京報主辦、《房地產世界》聯合主辦的“世界北京國際通州——2012通州新城建設與發展高峰論壇”在月亮河城堡舉辦。論壇邀請來自產業界、規劃界、文化界、企業界等精英人士,分享國際新城建設經驗、探索國際新城建設路徑、共商通州新城建設大計。
通州作為北京最大、離中心城區最近的第三代衛星城,多位與會嘉賓認為,依憑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發展環境,其在承擔分散城市功能上最具備先決條件,在北京建設“世界城市”過程中,通州將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會上,各行業專家及品牌企業負責人分別就通州產業經濟發展現狀、發展方向以及如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國際新城等重要問題做了精彩闡釋。
沒有產業培育很難繁榮
中國社科院工業布局與區域經濟研究室主任 陳耀
一個地區如果沒有產業培育很難繁榮起來。不僅是要進行地產開發,同時要對地方的產業園區進行招商,這將對地方經濟發展,財政收入增長,城市公共基礎設施配套、服務各方面的發展都將起到促進作用。必須在新城區的建設中間注意到產業的支撐和培育,實現產業和城市協調互動。
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研究員 馮奎
通州的國際新城的發展,一方面是要化解北京城區存在的城市病,另一方面也要發展新經濟圈大城市群的競爭力。通州要以明確的定位、有競爭力的手段,為世界城市的發展做出獨特貢獻。通州需要處理好的一個問題就是居住和就業,反映到產業發展上,起步階段要發展房地產,但還要為未來的服務業發展留下基礎,做好平衡。
北京瑞德房地產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 王玉珂
如果做一個新城沒有人來,這個新城就沒有基礎。就現在的通州來說,其自身基礎就有100萬人左右,而在交通方面,離市中心只有13公里,這是一個新城發展的重要條件。很多在CBD上班的人住在通州,但是現在通州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把人留下來。因此通州要發展高端的服務業經濟,有產業基礎后,人在里面居住和辦公,便可形成完整的產業鏈, 新城才能得到發展。
充分發揮生態及文化優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 劉勇
作為北京最大、離中心城區最近的衛星城,要客觀看待通州作為首都副中心的定位。通州需要發揮自己的優勢,例如生態環境的優勢、文化優勢。房地產開發也可以針對這些潛在資源突出特色設計。
北京城市規劃學會秘書長 高毅存
通州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既處于資源帶上,又占據空間(地理)優勢,古代還曾是京杭大運河的起點。雖然現在中央政府、市政府挪到通州還沒有定,但是通州區已給中央行政單位預留了四平方公里的土地,也就預留了可能性。
中國創意產業研究中心主任 張京成
北京是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雙輪驅動,而通州擁有宋莊這張名片,在國際上知名度較高。雖然宋莊可能給通州的財政稅收做的貢獻并不多,但是從長遠來看,可以吸引國內外的藝術家、設計師等大量的人流過來,對通州就達到了宣傳的無形價值。
高策地產服務機構董事長兼首席專業合伙人 李國平
在城市運營當中我們常說,不要做三流的城市,要做一流的鄉村,這是市場的選擇。現在通州最重要的是城市發展的格局上和思路上不要簡單地照抄北京,應考慮如何把活力建立起來。
想要留住人就要完善配套
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學中國品牌研究中心主任 王齊國
如果規劃者和商業制定者,不把生活放在視野里是不可取的。通州要做國際城、市中心,如果只追求高速的發展,沒有生活的概念,恰恰會成為通州的軟肋。因此要從一開始就把生活設計進去。
北京市房協副會長、秘書長 陳志
對于國際通州的定位,重點是要看內核是什么。就通州區的發展來說,規劃很好,關鍵看怎么落實。區域的規劃和發展,需要實現技術落地、勞動力落地和投資落地。現在面臨的問題是住宅不好賣,人要回到城里住,開發商在這方面應該多動腦筋。
北京東潤投資集團品牌推廣部經理 周筠
東潤對于月亮河的打造,與一般先建住宅,再配套商業的過程相反。當有了目的性消費后,再根據人群的意愿落戶于此,希望能夠借助度假村的環境提供更高端的配套服務。只有大家集中一起,把想要的生活方式體現出來,才會形成一個產業。
合生濱江帝景項目總經理 鄧歷
通州區的優化發展,是一個再升級的過程,需要大開發商的項目支持和品質的提升,由此再帶來人才的聚集。合生濱江帝景也是依據新一代年輕人的標準,重點提升相適應的配套,目的是把人留在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