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自我不是逃離現實,而是停下來、靜下來、坐下來就好,完成與內心的對話,真正找到讓自己糾結和焦慮的具體細節,因為找到自我本是一個向內的探尋而不是向外探尋的過程。
電視熒屏上,一部《北京青年》,幾個單身青年,放棄穩定的工作,離開熟悉的家庭,踏上重走青春的旅途,讓秋意漸濃的時節著實多了一點點躁動。網友們有些蠢蠢欲動,卻大多空有想法,而沒有勇氣。其實,青春的模樣未必只有轟轟烈烈地走出去才能看得到。
重走青春只感想不敢做
男主角何東有著一份穩定光鮮的工作,多少人羨慕著,唯獨自己忍受著生活的一成不變。他說“我受不了那方形的樓,方形的辦公室,方形的格子間,方形的電腦,再干下去,我都快成方片了”。
這簡直就是都市白領的一個生活寫照,他們幾乎分分秒秒都在抱怨,叫囂著要改變這樣的日子,但是,他們的身體卻沒有聽從召喚,一刻也沒有離開辦公室的座椅。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這把椅子對自己的吸附力似乎越來越強,更無從掙脫。大多數人做不出像何東那樣悔婚、離家出走的決定。
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沈政說,從腦科學的角度講,人在做出一個決策的時候,首先需要對現實環境有一個認知的過程,包括記憶、思維、思考,認清了環境對自己的利害關系,然后才會出現各種情緒和動機,有了動機,才有決策的結果。
而這個過程是從腦的后頭部向前頭部傳遞的,大腦前額葉就是負責決策、動機的執行和監控功能的。不過前額葉也分為內側和外側,外側前額葉主要負責對外部環境的認知和思考,內側前額葉則是控制情緒和動機的,所以,是否可以拋棄一切重走青春的決定,就像是內側前額葉與外側前額葉的一場博弈。如果內側前額葉控制的情緒沖動更強,那樣的人就會選擇去做,相反,外側前額葉更強大,這樣的人可能會對周遭顧慮更多,而遲遲下不了決定。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的事業已經有了一定的積累,盡管對現狀不太滿意,但要重新開始,成本就增加了。家庭也是同樣,結婚有了子女,需要承擔更多責任,角色變化了,需要更多從現實生活去考慮問題。”沈政說,對大多數人而言,生活的經歷和經驗讓他們對現實環境的認知和思考更多,壓過了不滿情緒本身,外側前額葉的控制往往超過了內側前額葉。
青春的幻想改變不了人的內心
可為什么大多數人對現實環境的認知是妥協和接受而不是改變,在國家注冊心理咨詢師林曉看來,這不是環境造成的,而是人的觀念造成的。
一頭幾個月大的小象剛來到馬戲團時,由于體型還小,所以只需要一根較細的繩子就可以將其拴住,可成年大象簡直就是龐然大物,拴住它的繩子卻沒有變化,因為它已經習慣了被束縛。
“有時候這種習慣也可以成為一種自我的保護機制,畢竟任何改變都是有代價的,但是這更可能成為一種麻木的適應。”
她說,大多數人所接受的教育,是按照一個統一的標準、模板去塑造自己,要求個體努力去符合社會的要求,機械化培養的人才,不會思考,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是在別人眼中度過每一天。
“辭職、旅行,這些大多數人所關注的、向往的,只是青春的一種形式,即使環境變化了,依舊改變不了內心?!?/p>
華夏心理網資深心理咨詢師荀炎也認為,觀眾沉浸在導演勾畫的那個無拘無束的、童話般的生活狀態下不愿出來,可以理解,但這恐怕只是年輕人逃避壓力的一種想象而已,并不現實。
尋找自我并不是割裂現實
“其實,比重走青春更重要的是找到真實的自我。”荀炎說,它與時間無關,因為內心的自我并不是停留在一個點固定不動,然后等著人們回去尋找的,自我是在不斷成長、變化、成熟的。
找尋自我的辦法,并不是逃離現實,而是停下來、靜下來、坐下來就好,完成與內心的對話,真正找到讓自己糾結和焦慮的具體細節,因為找到自我本是一個向內的探尋而不是向外探尋的過程。
“但在這個過程中,人們容易走入一個誤區?!彼寡?,人總是更愿意把內心的自我和現實的我割裂開來,任性地覺得一定存在一個完全不同于外在表現的另一個自我。事實上,這是因為人們往往對于現實的自我太過不滿,因此,才期待找到一個完全不同的、想象出來的真實的自我,而這恰恰是自我分裂的表現。
其實,與其說是找到自我,不如說是整合自我,首先得學會接納現實的自我,然后才能看到自己內心的部分,把內在的和現實的自我協調起來。
林曉也認為,在很多年輕人看來內心的追求與現實的沖突其實并沒有想象的那么不可調和,這完全取決于你如何去平衡。
現今許多人都擁有多個職業,有的唯物,用來養活自己;有的唯新,用來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或者周末參加各種志愿者活動。一個電腦程序員,平日里埋頭枯燥的工作,私下可以學武術、淘古董,用這些來彌補工作不能帶給他的精神滿足,不也能活得很快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