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們知道很多疾病都是源于不良的心理習慣,壞情緒的持久導致人體生出新的疾患,而這一切都是因為人身體的壓力所致。壓力能造成人的身心疾病,如果生活壓力處理得好或者說是保持心情愉快等同于減少疾病的發生,或者換言之是可以降低疾病的發病率。
導致身心疾病的原因是負面情緒惹禍,但是大多的人并不能夠保持好的情緒,也不完全知道好的心情才是健康的最大保障,平靜的情緒、樂天的精神、勇敢的心、堅定的信念以及愉悅的感覺都能刺激我們的腦下垂體分泌激素達到最佳激素水平,而這樣的激素平衡達到的效力比任何藥物都要有用。
對一個人來說是壓抑的感覺,對另一個人來說卻可能是令人興奮的狀況。態度在導致我們對同一個事件的反應產生不同的效果。通過一個有著微妙聯系的系統,包含了神經脈絡、由大腦分泌的神經激素、腎上腺分泌的諸如皮質醇和腎上腺素的荷爾蒙,心里的不同態度有可能影響我們身體的每一個細胞,無論這種影響是好是壞。
正如美國約翰·辛德勒醫生書中所稱的那樣:“良好的心情可以刺激人們的腦下垂體,從而達到內分泌平衡,但人工注射荷爾蒙卻達不到同樣的目的,腦下垂體分泌的荷爾蒙與人工注射的荷爾蒙其效果完全不同,良好的情緒刺激人體分泌適當數量的荷爾蒙,而壞的情緒則產生不當數量的荷爾蒙?!?/p>
如上醫生所說,我們平時見到的所謂內分泌失調紊亂則都是因為我們的情緒失控造成的,如果能做到簡單的平和心態,那身心健康則不再是一句虛言,好的情緒通常會有很多好的作用,比如好的心情能刺激我們的腦下垂體,能讓我們的內分泌功能達到最好的狀態,再者好情緒能夠讓我們自己快樂也能讓身邊的家人快樂,能贏得更多人對自己的好感,大家都喜歡面帶微笑的人不是嗎?
其實健康積極的生活最重要就是保持好的心態,現在人會說現今社會的壓力如何之大,但是什么時代都會有不一樣的壓力存在,在弗洛伊德時期,那些人壓抑的是對性的追求,這些壓抑的人有的成了神經癥或者精神病,現代人的壓力是過高的房價、難找的工作、孩子上學、物價不斷攀升,總之,壓力無處不在,但是壓力得不到很好的解決,情緒不好就會造成你的身體不健康。現實不一定馬上改變,但是我們的心情是自己可以控制的。
抗壓能力弱的人—無助和絕望對其中有些人已是常態—傾向于心理學家蘇珊娜·蓋萊特稱之為“退縮式應對”的方式。他們就像那些在棄嬰收容所里的孩子,面對壓力就會退縮,會執著于自己重復性的情感反應,沉溺于一成不變的常規,與現實生活剝離,感覺無力改變身邊的事物,感覺任何風吹草動都是威脅,這些人最有可能在壓力之下患上疾病。
改變自己的心理模式,通過形成新的心理模式,培養抗壓態度—更加生活在當下,變得更加渴望新知,將生活中的壓力轉化為挑戰,而不是任由它們變成無助和挫敗。
這個過程的另一個作用是重構與重要的生活價值觀念的關系:對愛去開放我們的胸襟,對自己和對人心懷寬仁,心態平和。沒有平和的心境,生活僅僅會有無限可能的陰影;如果你的內心充滿憂慮,最美的風景也是枉然,甚至你摯愛的人也會顯得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