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的某些異常表現實屬正常,年輕的媽媽不必驚慌。
1 呼吸不規律:新生兒的呼吸不但淺表,而且無規律,有快慢不均現象。新生兒肋間肌軟弱、鼻咽部和氣管狹小,肺泡適應性差,呼吸主要靠膈肌的升降,所以,新生兒以腹式呼吸為主。腹式呼吸軟弱且淺,新生兒每次呼氣與吸氣量均小,不能滿足機體對氧的需要,所以呼吸較快,每分鐘可達40~50次,這屬生理現象。警示若有面色發紫及其他癥狀出現,應及時就診。
2 下巴抖動:新生兒出現下巴不自主地抖動,如果不伴其他癥狀,屬正常生理現象。這是由于新生兒神經系統尚未發育完善,抑制功能較差。警示:寒冷季節注意保暖,以免小兒由于受冷而出現下巴抖動。
3 肢體蜷曲:胎兒在宮內都是頭向胸、雙手緊抱于胸前、腿曲起的姿勢,出生后仍暫時保持著原有的胎兒體形。這種現象大約到滿月后消失。雙足內翻3個月后就會正常,所以小兒出生后常有小腿輕度彎曲、雙足內翻、兩臂輕度外轉、四肢呈屈曲狀態,這些表現都屬正常現象,它與胎兒生前在子宮內的位置有關。
4 打噴嚏:新生兒偶爾打噴嚏并不是感冒的癥狀。新生兒鼻腔內血運豐富、鼻腔狹小、鼻臉短,有外界微小物質,如棉絨、絨毛、塵埃等均可刺激鼻黏膜引起打噴嚏;溢奶返流至鼻腔中、洗澡后小兒受冷氣刺激,都可引起打噴嚏。媽媽不必擔心,注意保暖就是了,且莫動輒讓小兒服感冒藥。
5 溢奶:新生兒的胃是“橫躺”的。食道與胃連接處的賁門以及胃與十二指腸連接處的幽門幾乎處在同一水平面上。另外,新生兒胃的容量較小,賁門肌肉發育也尚未完善,關閉不嚴,容易引起胃內奶汁倒流,尤其是喂奶后家長立即換尿布,以及孩子哭鬧或多動時更會發生溢奶現象。有時用奶瓶喂乳汁或水時,由于其奶瓶的乳頭沒有被完全充滿,致使小兒吸入空氣,造成胃體膨脹而引起溢奶。警示:溢奶不同于吐奶,吐奶量較多,像噴出來一樣,是一種病態,應去看醫生;溢奶是生理現象。注意喂奶技巧,喂后輕輕抱起小兒,讓小兒頭部靠在自己肩上,用手拍其背部2~3分鐘,待聽到打嗝聲再放到床上。喂奶后勿換尿布,不要讓小兒哭鬧,取右側位可使溢奶減少。
6 女嬰陰道出血:女嬰于生后一周左右陰道有少許血性分泌物或黏液屬正常現象。這是由于胎兒在體內受母體雌激素水平作用,出生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使子宮及陰道上皮組織脫落,醫學上稱為“假月經”,屬正常生理現象。
7 乳房增大:母親懷孕后,體內孕激素、催乳素等含量逐漸增多,直到分娩前達到高峰。這些激素能促進母體乳腺發育和乳汁分泌,胎兒在母體內通過胎盤受到影響。因此,有的新生兒會出現乳房增大。出生后來自母體的激素消失,增大的乳房也就漸漸消失了。因此,父母切忌緊張,更不應擠孩子的乳頭,以免導致感染。
8 皮膚黃染:新生兒出生后2~3天皮膚變黃,但過7~10天后,黃色逐漸減退而消失。這種現象稱為生理性黃疸。警示:若在生后24小時內出現皮膚發黃,且很快加重,或兩周后黃疸仍不消退,應考慮是病理黃疸,需到醫院治療。
9 打嗝:新生兒打嗝是極為常見的現象,不是病。這是由于小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完善而致。
10 體溫波動:新生兒體溫調節中樞尚未完善,調節功能差,體溫不易穩定。受涼時,新生兒沒有顫抖反應,只是依賴一種稱為棕色脂肪的物質產熱。新生兒的體表面積按體重比例計算比較大,皮下脂肪又薄,很容易散熱,造成體溫過高或蓋得過多,又未補充足夠水分,可使新生兒體溫升高。因此,要保持新生兒體溫正常,就應讓新生兒處在溫度適宜的環境中,夏季要讓他通風、多飲水,冬季要注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