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州市,位于粵西南部,人文底蘊深厚,自古以來便是一個人杰地靈,經濟文化繁榮昌盛的粵西重鎮。位于高州市的高州農業學校(以下簡稱高州農校)于2001年被評為“國家級重點中專學校”, 學校以創建示范學校為契機,立足“三農”,以“強農興工”為發展戰略,依托和服務地方經濟社會,大力推進教育改革創新,實現了辦學規模和辦學質量的跨越發展,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
高州農校創辦于1905年,2011年6月被廣東省教育廳評審認定為首批“廣東省示范性中等職業學?!?,10月份被教育部評審確定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項目單位”。 建校百年以來,學校已為國家培養了6萬多名高素質、實用型人才,被譽為“農業人才搖籃”、“粵西職教明珠”。
立足服務“三農”, 政府大力支持發展
茂名是廣東省的人口大市和農業大市,“三高”農業發達,被譽為“中國水果第一市”。高州農校從創辦至今,一直以服務“三農”為學校發展的根本。近年,圍繞茂名市打造全省特色現代農業基地的發展目標,學校努力打造區域技術人才基地,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省、市領導先后多次到校檢查指導工作,省、市財政對該校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大,使學校進入了發展黃金期,辦學競爭力迅速增強。
一是廣東省教育廳和茂名市人民政府于2009年把該校列入萬人規模學校發展計劃,在“十二五”規劃期內擬投資7900多萬元,目前已到位4000萬元,新增校舍54000平方米。現在學校在校生規模已達6200多人。二是政府重點支持該校實訓基地建設。省財政重點支持建設的建筑面積達13000平方米綜合實訓中心一期已建成投入使用;并通過PK形式共投入專項資金450萬元支持該校畜牧獸醫專業實訓中心、會計專業實訓中心和汽車應用與維修實訓中心的設施設備建設。茂名市政府相應配套投入100多萬元支持該校信息化建設。三是利用學校充裕的實訓場所通過與政府部門合作的方式,在校內籌建現代化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共建畜牧獸醫研發中心和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為培育更多更好的農村創業人才提供優越條件,為農業職教服務“三農”作出更大貢獻。
堅守“農職”特色,創新發展農科專業
近幾年,我國農業職教出現“滑坡”現象,一邊是利好農業職教發展的政策措施不斷出臺,一邊是農業中職學校被合并或不得不轉型為綜合性中職學校。但高州農校卻能逆勢發展,特別是涉農專業發展迅猛,現有畜牧獸醫、果蔬花卉生產技術、園林、水產養殖、農村經濟管理、農業機械化等涉農專業8個,2011年涉農專業全日制在校生達3000多人,占在校生人數55%。據統計,近年來該校涉農專業畢業生首次就業率約95%,自主創業或參與家庭經濟實體經營的約5%。畢業后3~5年內,涉農專業畢業生實現自主創業的年均20%以上,畜牧獸醫專業畢業生自主創業的達30%以上,果蔬花卉生產技術專業畢業生自主創業的高達50%以上。
學校涉農專業畢業生創業取得如此成績,主要是在這些專業推行了“教學產銷”一體化教學。近年為加大農村創業人才培育力度,學校不斷創新教學環境和教學方式,實驗室、實訓室、企業車間、豬場、雞場、農場、果園成為教學的主要場所;再不是“黑板上種田,養豬”,而是結合專業特點,實施“教、學、做”一體化教學。以畜牧獸醫、果蔬花卉生產技術、園林、水產養殖專業的“教學產銷”一體化教學模式最為突出,主要做法是:參照企業經營辦法,以班為單位成立項目小組,班主任為項目負責人,全班學生為項目組成員,學校提供啟動資金和場地,項目小組結合專業設定項目內容,在專業教師組成的項目指導小組指導下,學生全程參與“教、學、產、銷”,實行自負盈虧的企業化經營。如畜牧獸醫專業,學生入學后即以班為單位,由學校提供啟動資金和場地,一年級進行養雞、養鴨等實訓,二年級進行養豬、養牛等實訓,三年級頂崗(輪崗)實習。在項目指導小組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根據禽畜生長過程,參與種苗購進、防疫、疾病診治、飼料篩選配制、飼養管理到產品銷售全過程,產品歸班集體所有,實行自負盈虧。學生親自參與了從飼養、疾病防治、產品銷售到成本控制的工作過程,既能讓學生充分掌握專業技能,又能讓學生學習經營管理經驗。果蔬花卉生產技術、園林、水產養殖專業,也如畜牧獸醫專業一樣,開展果蔬、花卉、苗木種植和淡水魚養殖等項目實訓。這種“教、學、產、銷”一體化教學模式,使學生學中做、做中學,掌握真正的本領,大大提高了綜合能力,為創業打下堅實基礎。
加強校企合作,形成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加強校企合作,實施學校與企業對接的“校企雙制”的辦學形式,是培養技能人才最有效的途徑。近年來,結合創建示范學校,學校對校企合作進行了大膽的實踐,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首先,校企共建實訓基地,開展定單培養,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基本形成。
一是與專業對口、接納能力強的中糧飼料(茂名)有限公司、美的集團、周邊中小型企業、村委會等46家企事業單位簽訂校企合作協議,確保了學生及時有效進行頂崗實習。與部分企業共建工學結合班,實現了招生與招工同期,教學與生產同步,實習與就業同時,使“訂單”培養和“零學費入學,零距離上崗”等人才培養模式取得顯著成效。繼續吸納社會力量辦學,共建汽車運用與維修、模具設計與制造等專業,成功探索出農類學校辦工科專業的有效途徑。
二是結合涉農專業人數多和農業生產的特點,開辟與村委會合作的“校村合作”新途徑,讓學生在鄉鎮基層第一線進行實訓,直接參與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管理等實踐活動,協助農村電力控制線路、農戶家用電器產品的安裝、維護,結合學??萍枷锣l,協助當地形成“一村一品”的發展模式。還有部分學生在深入農村經濟建設過程中,充分結合個人特長,積極投身自主創業,開辦養殖場、獸藥店、農藥店、家電產品維修店等,為農業、農村、農民作出了應有貢獻?!靶4搴献鳌边@種新途徑為解決學校學生實訓、頂崗實習、就業、創業找到了出路。
其次,引企入校,開展校企深度合作,多元化辦學形式基本形成。
一是積極引進企業和社會資金辦學。許多企業主動加盟學校的專業建設,如企業家林明于2000年11月投資420多萬元聯合開辦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企業家張育超于2005年7月投入460多萬元聯合開辦模具專業,企業家楊勁飛于2008年4月投入300多萬元建設計算機專業實訓室。這些專業的開設,填補了學校工科專業的空白,打開了校企合作訂單培養的良好局面。廣州本田開辦“本田汽車班”,廣東美的集團開辦“美的電器班”,東莞市永生商標公司開辦“永生印制班”,加上部分涉農專業,各類訂單培養達700多人。二是大膽引進日本豐達電機公司,開展深度校企合作。為配合地方政府實施雙轉移發展戰略,2012年1月,學校通過高州市政府招商引資引進了豐達電機(香港)有限公司到我校建廠,開展深度校企合作。
拓展培育渠道,實現農村創業人才培養新突破
為了探索提高我省農村實用人才素質的途徑與辦法,科學構建村官職業學歷教育培養培訓體系,學校從2010年起承擔了廣東省村官職業學歷教育試點工作任務。一年來,在村官職業教育工作中,堅持以“培訓好、培訓實、出成效”為目標,以“注重培訓內容,突出實效性;注重培訓方法,突出靈活性;注重嚴格管理,突出規范性”的“三注重、三突出”為教育培訓原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120名村官經過職業教育培訓,在觀念上有新發展,思想上有新提高,理論上有新收獲,作風上有新轉變,工作上有新突破。學員普遍反映村官職業教育很適合當前農村發展趨勢,科學職業教育使村官能真正學到急需、實用的知識,學員紛紛表示,要把學到的知識帶回自己的鄉村去,帶動村民創業致富。
同時,隨著農民回鄉創業和對現代農業技術需求的增加,學校在重視在校生創業教育的同時,開啟了農民創業培訓。2010年,承接由廣東省農業廳等7廳局聯合組織的2010年“陽光工程”農村勞動力轉移創業培訓任務,首批80名學員已培訓完畢。根據培訓情況總結出的農民創業培訓經驗和培訓成果獲得相關部門的高度好評。
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是職業性,但其實質仍是一種生計教育,是一種就業與創業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講,首先,以校企合作為平臺,加強創業教育應該是中等職業學校改革與發展的著眼點。當前學校得以不斷發展擴大,實現跨越式發展,正是把創業教育作為改革與發展的著眼點所取得的。其次,中職教育必須立足和服務當地經濟社會,與地方經濟發展緊密對接,否則,中職辦學便成無源之水。學校確立的“強農興工”的發展戰略,正是基于茂名市以打造“三個基地”(世界級石化基地、全省重要能源物流基地和特色現代農業基地)為發展定位,以推進“四個轉變”(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傳統工業形態向新型工業形態轉變、生產型經濟向生產服務型經濟轉變、工礦配套城市向區域中心城市轉變)為發展特色的地方經濟發展戰略,最終形成了學校專業建設農牧、理工、商貿三駕馬車并駕齊驅的辦學特色。
百載春風化雨育棟梁同創輝煌,今朝桃李芬芳享盛世再譜新章。作為百年名校的廣東省高州農業學校將會為建設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地方經濟和推動當地職教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責任編輯 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