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探索了高職物流專業創新人才培養的路徑,指出合理理解創新人才的內涵,使創新人才培養有機融入“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中;通過校企合作和市場調研,找準高職物流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進一步創新教學組織模式;通過校企合作,實現課程教學、技能競賽、創業大賽有機結合,探索符合行業標準和企業需求的的實訓教學模式,融創新創業教育于實訓教學;實現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互參透,凸顯校園文化的創新內涵。利用“工學結合”這一機制,把校、企兩種資源充分應用在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上。
關鍵詞:工學結合;高職教育;創新人才;路徑
在當前的高職院校中,校企合作,工學交替已成為人才培養模式的主流,這似乎在很大程度上為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找到了一條可行的路徑,“生產性實訓” “訂單式培養”等形式為企業提供了合適的、合用的“工匠”,但是,從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來看,技能型人才必須同時是“高素質”的,這是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同樣需要重視和體現。而“高素質”中的核心內涵即是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一、“工學結合”環境下的創新人才的內涵
教育界一般從創造性、創新意識、創新精神以及創新能力等角度闡釋創新人才。即所謂創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并能夠取得創新成果的人才。這是相對于常規人才而言的。
結合我國物流人才培養的現狀,筆者認為,當代物流領域的創新人才,應具備三個基本特征:一是要有創新意識,勤于思考,追求創新,推崇創新,以創新為榮。在全面了解現代物流各個環節的業務知識,熟諳現代物流運作流程的基礎上,善于發現并提出問題,又不斷探索創新;二是要具備創造性思維,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能夠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能夠打破常規解決問題;三是要有創造能力,能夠在物流工作流程、操作方法,乃至開創新的工作領域上都有突破。因此,創新型物流人才必須具有扎實的知識,廣闊的視野,還要掌握吸收新知識甚至創造新知識的方法,并善于運用綜合分析等方法,開拓新領域,發明新成果。
而我們所熟知的“工學結合”模式是以培養學生的全面職業化素質、技術應用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為主線,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通過學校和企業的雙向互動和長期合作,將在校的理論學習、基本訓練與在企業的實際工作經歷有機結合起來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其實,個中涵義已經把學校這一主體對創新人才的目標追求充分表達。職業素養和市場競爭能力絕不等同于會操作、熟流程。在人才培養目標上,高職院校的學生應該是有較強的應用能力和一定的職業遷移能力,也就是說,能夠有更強的解決問題能力甚至是創造新的崗位的能力。因此,作為院校方,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如何很好地利用“工學結合”這一機制在教學方法、教學組織、教學管理等方面把校、企兩種資源充分應用在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上。
二、高職物流專業創新人才目標定位
在當前物流教育日趨同質化的態勢下,高職院校如何依托行業特點,結合企業特色,融合職業特質,找準各自的目標定位顯得尤其重要。著眼未來的發展,突出行業背景和特色,立足某一行業物流領域的做法將會更具競爭力。
如廣州航海高專,作為華南地區唯一一所獨立設置的航海高校,依托航海背景,突出航運物流特色,通過對珠三角地區以港口、貨代和倉儲為核心的航運物流企業的廣泛調研,分析相關行業和企業的崗位設置情況,明確職業領域崗位群對各類型、各層次物流人才的能力和素質要求,準確定位物流專業的培養目標,使之服務于珠江三角洲航運經濟和現代服務業發展。在貨代、船代、商務單證處理、航運物流的相關就業崗位群中,培養具有高技能、高素質的一線從業者。在專業目標定位的過程中,該校始終堅持校企雙方共同參與,專業建設委員會中不乏廣州港集團、中遠貨運、寶供物流等知名企業的資深管理人員,還有部分個人創業、小有成就的校友。多年的堅持不懈和不斷的改進提高,使得廣州航海高專的畢業生在珠三角一帶的航運物流、港口物流領域贏得了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三、創新教學組織模式
校企合作過程中,學校必須充分考慮企業生產經營的特點,如季節、行業周期、績效考核等因素的影響。在企業環境更合適學生實訓學習,頂崗實習的條件下合理安排自己的教學活動。這種客觀限制要求我們在教學組織和教學形式上都要做相應變革。
(一)遵從學生學習和掌握知識的一般規律,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合理安排時間和進度。
如廣州航海高專采取“5+1+X”時間模式。安排了學生從初學者入門→操作→熟練→提高的專業人員的課程體系和學習過程。實行啟蒙→體會→掌握→提高→擴展的過程模式。
此處所謂“5+1+X”時間模式,“5”是指學生在校集中學習?!?”是指頂崗實習,一般安排在第六學期,也會根據合作企業的情況作調整。“X”是指認識實習,一般在第二、三或四學期安排兩次,為期1至2周,配合課程學習機動操作。在和寶供物流公司的合作中,企業提出需要大二學生頂崗實習2個月,學校和企業經過反復協商,對教學計劃作出了調整,在第三學期即把學生派往企業,相應的教學組織、課程考核及答疑輔導都做了改變,頂崗實習期間,任課教師安排值班,布置相應教學任務,企業指導教師負責工作業務考核,形成了“雙師型教學團隊”共同組織教學的局面。學生在企業的一線操作中鍛煉了自組織能力,也激發和培養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頂崗實習即將結束的時候,有一名學生對企業的工作效率和物料損耗問題作了跟蹤分析,并寫出了一份“關于改進寶供物流南崗基地工作績效”的報告,獲得了企業管理層的高度評價。
(二)配合課程改革,探索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教學模式改革。
這一內容一般以教師為主體,在課程教學改革領域進行。需要解決的是所謂“教中學、學中練、練中做、做中用、用中會”的問題。作為管理類的物流專業,其相關課程較少需要操作設施設備,更多的是流程的參與,單證處理和技巧運用。傳統的案例教學、角色扮演、情景模擬必須和項目教學相結合,尤其是案例教學的運用不可偏廢,否則,所謂的項目教學,任務驅動將會無所依托。在這里,案例的設計、加工、運用實際上就成為工作任務的設計與落實,邀請企業參與是必經之路,組織學生參與是必然結果。
四、實現課程教學、技能競賽、創業大賽有機結合
教學模式的改革突出的是課程教學在培養創新人才上的主體作用,另一方面,技能競賽、創業大賽是提升學生職業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雙翼”。而在這“一主雙翼”的實現機制中,企業是影響評判標準和評價方向的主要力量,是助推劑、潤滑劑。
我們提倡把課程教學和技能競賽、創業大賽有機結合,實現雙翼互助,通過技能競賽、創業大賽等形式提高學生的競爭能力。實現由課堂為中心向課堂、實訓相結合的轉變。根據合作企業實際運作案例,由教師、企業人員、學生三方共同確定實訓項目,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深入市場一線調研,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案例分析,制定解決企業運作的方案。物流企業工作現場和相關技能比賽均可以成為很好的教學活動載體。
另一方面,學校可以把企業的專業人士組建專門團隊如“創業導師團”等,對學生開展創新創業的專門教育和訓練。合作企業的專業人士、成功企業家和專業教師一道,能夠實現雙師互補的新型教書育人格局,更有助于實現社會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和學校教育有機融合。廣州航海高專的物流專業近年來邀請了多名企業家組建“校外輔導師團隊”,開展“創新創業學堂”活動,廣泛開展了職業生輔導、職場抗壓輔導、貨代行業業務技能輔導、創業討論等專項教育。“校外輔導師團隊”成員大多是本校畢業的校友,作為成功的企業家、行業能手,他們的現身說法和言傳身教是專業教師無法做到,也是不可代替的,對樹立學生的信心,清理學生的雜念,引導學生的創造力都有著巨大的影響。該校每年的營銷策劃大賽,都有知名貨代公司、航運企業參與競賽方案制定、贊助、過程指導和擔任評委。而學生參與各級各類專業技能競賽均有不俗的收獲。
五、融創新創業教育于實訓教學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實踐教學極為重要的一環。合理設計的實訓教學能滿足學生和教師實習與鍛煉之用。讓學生在感性的實踐體驗中,喚起主體意識,發揮主體作用,激發創造性思維;讓教師在實踐中完成理論到實踐的轉化、實踐到理論的升華,為培養創新型物流人才提供雙師型人才儲備。
(一)實訓教學與頂崗實習的融通。
從目前現狀看,多數學校的校內物流專業實訓教學,均包括專項實訓和課內實訓兩部分。專項實訓一般是訓練學生必須的職業基礎能力和基本作業能力,如外貿運輸業務流程,國際貨運基本流程。課內實訓一般訓練專項能力,如集裝箱單證流轉等。這些都是為學生頂崗實習準備能力基礎。而頂崗實習,則是通過完成實際工作,綜合運用和提高學生的基本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如此融通,即能實現校內實訓為頂崗實習服務,頂崗實習為崗位職業能力培養服務良性互動。
(二)企業管理和教學管理的同步。
校內實訓,學校一方制訂具體的實習、實訓計劃,由專業教師和實訓指導教師負責指導,同時,根據崗位特點聘請企業專家作為顧問,實行校企雙元輔導實訓教學模式,確保學生達到崗位技能要求。
校外頂崗實訓,從計劃的制定、具體工作的安排與協調都由校企雙方協商制定。實訓計劃應包括實習任務、時間安排、人員安排、考核要求、紀律安全要求等。由校企雙方的指導老師根據實訓內容,對學生完成實訓任務的情況進行考核??己藰藴始纫w現教學要求,也要依據企業的工作績效考核辦法。
六、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相互參透,凸顯校園文化的創新內涵
建立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對接機制,通過課程安排、實習實踐、走出去請進來、開設專題講座等,將特有的校園文化與具體企業的企業文化進行交匯,提升文化品味和職業素養,實現學生——畢業生——準員工——企業員工的有機銜接。通過對企業和行業文化進行歸類和細分,從中提煉出其文化內涵,總結出若干類型文化,和本校的傳統與特色相結合,構建體現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的校企文化環境。如廣州航海高專,在長期的航海教育辦學過程中,突出航海文化,蔚藍文明,融合國有企業文化、民營企業文化、外資企業文化,以及航運企業文化、港口企業文化、貨代企業文化、物流企業文化,將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有機結合,在塑造“風雨前行,探索遠航”的學校精神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逐步形成校企相互交融的“文化育人環境”。對培養學生的大無畏精神,探索創新精神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也成為凝聚人心,鼓舞士氣,形成師生高度認同感的有力武器。
事實上,創新精神、創新人格是創新教育的核心,因而通過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的相互滲透與交融,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養成物流企業從業人員愛崗敬業、誠實守信的職業操守,艱苦奮斗、不畏艱險的創業精神,追求卓越、爭創一流的價值取向。從而培養學生擁有責任心、自信心、獨立思考、團隊協作等在內的人格特質和人格力量,形成有利于物流創新人才成長的“大氣候”和“軟環境”。
(作者單位:廣州航海高等??茖W校)
參考文獻:
[1]袁炎清,夏新海.我校交通運輸特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J].廣州航海高等??茖W校學報,2009,
17(4):42—45.
[2]曹允春.特色型物流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基于航空物流視角[J].物流技術,2008,27(10):76—79.
[3]陳克勤.基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高職物流管理專業教學[J].物流工程與管理,2008,30(11):111—113.
[4]譚波.基于創業型人才培養的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0,63(3):141—142.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