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德育工作重要的組成部分,班主任作為班級組織的直接管理者,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危機干預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本文探討了班主任在學生心理健康與危機干預中的作用。
關鍵詞:班主任;心理健康;心理危機
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組織者、班集體建設的指導者、學生健康成長的引導者,肩負著班級日常管理和德育工作的重要職責,是學校德育和學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筆者認為,班主任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危機干預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提高認識,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
隨著職業教育大眾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中考分數很低或零分數的學生進了職業學校就讀,他們成為現階段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生源構成的主要組成部份。調查發現,目前中職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部分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嫉妒、自卑、焦慮、逆反心理和早戀等不良心理狀態;面對在學習上、品德上和行為上的“問題生”,作為職業教育工作者,應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認識,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通過多種方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班主任要提高“關注學生心理,德育從‘心’開始”的共識。結合學生的實際,根據學生不同年齡階段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職業發展的需要,按年級、分階段、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增強自信心,學會合作與競爭,培養學生的職業興趣和敬業樂群的心理品質,提高應對挫折、匹配職業、適應社會的能力;幫助學生解決在成長、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為問題,并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輔導與咨詢,提供必要的援助,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的學習,了解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及其誘因
為了進一步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強對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班主任首先要積極接受心理健康課程的培訓,加強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的學習,不斷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才能把握新時期中職生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誘因,及時化解危機。
據調查了解,中職生大部分都來自于鄉鎮和農村貧困家庭、單親家庭、父母一方或雙方長期在外工作的家庭,學習基礎比較差。在他們生理、心理發展而又未成熟的時期,過早地經歷了中考失利的挫折以及學習、生活、情感和輿論等方面的壓力,這給他們的心理健康發展蒙上了陰影。進入中等職業學校之后,他們又往往會感到現實的校園學習、生活與其理想有一定的相距,面對完全陌生的環境而失落,彷徨,抑郁,偏執,無所適從,一系列心理健康問題也隨之產生或加劇,并且時常困擾影響著他們。主要表現在:
(1)學習方面:他們認為,升學考試失利,未能上高中而被迫就讀中職,進入中職學校學習是他們人生無奈的選擇,有很強的學業挫敗感。表現為文化基礎較差,目標不夠明確,學習能力不強,學習方法不當,學習信心嚴重不足,學習焦慮,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有時還曠課等。
(2)性格情緒方面:由于父母雙方長期在外工作,缺乏關愛,自卑感強,性格孤僻易感情用事,遇事缺乏冷靜思考。情緒波動大,逆反心理強烈。冷酷、對人易產生敵對情緒,戒備心強,常常處理不好與同學、老師之間的關系。
(3)戀愛問題:由于受書刊、電影、電視、VCD、網絡等影響,加上我國目前仍缺乏正規的性教育,導致了中職學生早戀心理。同時,青年學生情緒具有不穩定性及單純性,在戀愛問題的認識上容易產生偏差。有的學生認為中專只要混個及格就可以參加工作,遲早都要談戀愛,現在談是體驗生活,成功與否無所謂;有的認為戀愛可以促進學習,因為只有努力學習且成績優異,才能博得異性的好感與追求;有的認為周圍的同學在談戀愛,自己不談就會落伍,必須盡快搭上“戀愛快車”等。戀愛對學生的沖擊,兩性感情的發展都給中職學生帶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4)行為習慣方面:由于生活在單親家庭或者父母一方或雙方長期在外工作在初中階段缺少雙親的協同教育,得不到家庭的溫暖,養成了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進入中職后由于對學習不感興趣,精神無所寄托,其行為由緊張、壓抑轉向標新立異,盲目追求個性發展,缺乏應有的積極理想和追求,主要表現在奇裝異服,吸煙,特殊發型,尋求刺激,蠻橫任性,爭強好斗。
(5)經濟問題:目前的中職生很多來自農村,相當一部分學生比較貧困,有限的經濟來源和實際的高消費欲望導致他們心理矛盾沖突。有的學生為了自己個人的滿足,尋找各種借口,向周圍人借錢,甚至鋌而走險去偷盜;有的想減輕家長的負擔而輟學或棄學經商;或個別學生家境好,把錢花在消費上尋找刺激,求得心理的安慰等。
三、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加強心理危機干預
(1)建立健全學生心理檔案,及時準確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學生心理檔案是指全面準確反映學生在社會適應(成長)過程中心理發展變化的材料總和。建立學生檔案,一方面可以縮短班主任了解、熟悉學生的周期,了解學生個性,使我們的教育更能做到有的放矢,減少盲目性,提高針對性。另一方面,通過學生心理健康檔案的建立,班主任就能及時了解和發現學生的心理狀況和存在的問題,并對學生的心理問題做出正確的分析和診斷,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制定、內容的選擇、方法途徑的確定提供依據,進而有針對性地進行采取心理輔導、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措施,及時化解學生的心理困境,有效地幫助學生,使心理健康教育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2)加強學生心理危機的意識教育,做好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工作。班主任在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應注意在班集體中營造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圍,加強對學生進行危機應對教育,讓學生了解什么是危機,人們在什么情況下會出現危機,對出現心理危機的學生如何進行幫助和干預。當學生出現因心理危機引發有自傷、自毀等突發事件時,班主任應立即報告給學校領導,并進行緊急援救。對癥狀表現較重、危機程度較高者,必須立即將其送往專業精神醫院進行治療,同時應通知學生家長立即來校,配合對學生的治療工作。學生康復后,班主任應對其密切關注,了解其心理變化情況,每月至少與其談心一次,并通過學生干部、信息員等途徑隨時了解其心理狀況。對于因有強烈的自殺意念的學生,班主任還應給予他們特別的關心,引導其他學生避免與其發生激烈沖突,安排學生骨干、該生室友對其密切監護,制定可能發生危機的預案,隨時防止該生心理狀況的惡化。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要做好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工作應立足教育,重在預防。只有班主任加強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防微杜漸,才能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危機,及時給予預防和干預,將學生重大心理隱患消除在萌芽階段。
(作者單位:肇慶市工程技術學校)
參考文獻:
曹梅靜主編.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C證教程[M].廣州:廣東省語言音像電子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