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中職德育課程中開設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重要性出發,進一步探討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中職學校;德育課程;形勢與政策教育
形勢與政策教育是中職德育教育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中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中職學校德育課中開設形勢與政策教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充分認識形勢與政策教育對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形勢與政策教育是對中職學生進行黨和國家重大路線方針政策的教育,是透視社會熱點,把握時代特征,正確認識形勢的一種教學,它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判斷能力和思想認識水平,引導中職學生關心世界、關心國家、關心他人,培養中職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情感。通過形勢與政策教育,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了解當前世界變化,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養成“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習慣,對提高學生的政治素質,培養社會公民意識有著積極的意義。
2004年教育部頒布《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其中規定:“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德育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智育、體育、美育等相互聯系,彼此滲透,密切協調,對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和學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導向、動力和保證作用。”根據教育部職成司和廣東省教育廳“關于推薦使用《時事報告》(職教版)加強形勢與政策教育的通知{教職成司函 [2010] 78號和粵教思函 [2010] 65號}文精神,明確將《時事報告》(職教版)作為中等職業學校開展形勢與政策教育指定輔助教材。中職學校要切實把形勢與政策教育列入德育選修課程,把這項工作納入學校的教育教學計劃,落實教材、落實課程、落實時間、落實教師、落實檢查督促,選修時間不得少于12學時。可見,以國內外的政治、經濟形勢,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中心任務為內容的形勢與政策教育是中職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時事政治敏銳性,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樹立學生社會公民意識的重要途徑。
二、開設《形勢與政策教育》德育課程,突出德育工作的針對性
(一)當前中職學校德育課狀況。
在一些中職學校,德育課普遍不受學生的喜愛,覺得理論多,枯燥乏味,學不學無所謂。尤其是在大力強化中職教育就是就業教育、是技能教育的今天,教育者容易形成一個誤區——中職教育只要重視專業課,加強學生的操作技能培養就足夠了。重專業教育輕思想教育成為不少中職學校教育辦學的普遍現象。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培養技術性人才是不是中職教育的最終培養目標?在強化技能教育輕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情況下培養出來的人才是否符合企業的要求?是否符合社會公民的要求?這是一個非常現實而急需弄清的問題。
從用人單位的現實情況來看,如今的用人制度已經打破過去的講學歷的用人思想,取而代之的是以能力為準則,德才兼備的用人標準。簡單來說,就是要有才又有德。兩者之間的關系曾有這樣的比喻:有德有才之人是優等品;有德無才之人是次品;有才無德之人是危險品;無德無才之人是廢品。若以這樣的一種用人標準來衡量我們在重視專業教育輕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下培養出來的學生決不能稱為優等品,這樣的學生在用人單位的實際情況可想而知。從社會發展來看,國家需要的不僅僅是具有科學文化知識的勞動者,更需要具有遠大抱負、遠見卓識、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社會公民。在此背景下,強化技能教育,輕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模式培養出來的人才只能是出賣自身勞動力,單純控制和使用勞動工具的勞動者。因此,要讓學生更體面的勞動,更有尊嚴地工作,更具有社會責任意識,加強中職形勢與政策教育工作必須成為中職教育中刻不容緩的工作,應得到普遍的重視。
(二)形勢與政策教育要滲透在德育課的全過程。
我校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緊緊圍繞“培養學生如何做人,做怎么樣的人”的問題實施教育活動,提出“成才先成人,做事先做人”的教育理念,把“培養學生成為具備基本的文化素養與素質,完善的人格品質,良好公民素質、具備獨立批判意識和正確價值觀、良好的職業素質等品質的社會公民”作為人才培養目標,并堅持在德育課程和學生德育工作中開展多種形式的形勢與政策教育工作,不斷創新形勢與政策教育的模式。
(1)堅持開設《經濟政治與社會》德育課程,發揮德育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如今的中職生雖然成長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享受改革開放給國家社會和家庭帶來的巨變,但對于國內外時事、中國歷史與國情卻缺乏了解,對社會事件缺乏社會參與意識,以致在對某些時事問題的認識上容易受社會中非主流意識左右,產生錯誤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因此,在中職生中開展形勢與政策教育是必須的,是順應新時代的要求,更是中職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學校開設《經濟政治與社會》德育課程,目的是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分析國內外政治經濟形勢,掌握黨和國家的執政理念,增強主人公社會責任感,樹立社會公民意識,更好地應對知識經濟帶來的挑戰。該課程具有極強的時代性與教育性,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重視書本理論知識教學,而且還要緊緊抓住國際與國內的重要時事內容,對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讓身邊的時事政治經濟事件成為教學的“素材”,成為學生們提高思辨能力的“養分”,增強德育課程教學的效果。與此同時,我們對課程考核方式進行大膽嘗試,廢除以試卷定成績的考核模式,把課前的時政播報模式作為學生考核成績之一,教師上課前組織學生做好素材準備,把相關主題的時政內容進行提煉,利用課前5分鐘對全班學生進行時事報道。另外,組織學生分組完成時政手抄報小組項目工作,也成為本課程的考核成績之一,學生通過電視、報刊、雜志等新聞媒體獲取信息,并進行整理,以團隊完成小組的手抄報工作,有利于體現形勢與政策教育的普及性、針對性。
(2)堅持把形勢與政策教育引入各年級德育課堂教學中。
加強學生的時代敏銳性。我校結合德育的相關情況,有針對性地把時事政治教育引入課堂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形式,增強德育教學的實效性。例如,在第四學期開設《就業指導》課程,把《時事報告》(職教版)雜志納入該課程輔助教材。事實證明,更全面地了解社會發展動態,更多了解社會大事,可以開拓個人視野,拓寬人際交往空間,更好地適應職場生活。現該雜志成為我校學生了解社會生活和職場生活又一重要途徑。輔助教材的使用,能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政治敏銳性,學生對最新的國內外大事日益關注,開始對各種政治現象背后的原因進行反思,學生普遍對該雜志的使用表示滿意。
如在《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我們選用《時事報告》(職教版)2010-2011學年度第一期的“職業教育的新藍圖”內容,向學生進行職業教育發展前景的介紹。通過具體數字和事例,讓學生了解職業教育發展趨勢,意識到“讀職校,成為第一線技術人才,同樣可以成才”,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和職業觀,以更自信的心態面對中職學習和生活。
三、堅持形勢與政策教育與學生活動相結合,強化形勢與政策教育在德育工作中的實效
我校的形勢與政策教育工作不僅在德育課堂,而且貫穿在日常的學生活動中。抓住具有教育意識的時代事件,通過開展各種類型的學生活動,促使形勢與政策教育工作與學生工作有機結合,不斷摸索形勢與政策教育的新方式。
在日常工作中,我們充分利用學校廣播站,在每日下午5點10分向全校師生進行時政專題播報。根據每月的主題項目,定期開展多種時事主題的黑板報評比工作。
此外,我校的形勢與政策教育與每年國家的重大節慶假日聯系起來,有針對性的開展時政教育工作。例如,2011年我們抓住日本大地震之事件,開展“愛是最大力量”等多種主題班會活動,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在2010年,我校緊緊抓住亞運盛會在廣東召開這一契機,在全體師生中開展“爭做文明公民,為亞運添光彩”系列活動。2010年9月,我校從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入手,開展“文明禮儀伴我行”演講比賽,開展“爭做文明公民”校園熱話座談會等多種活動,規范學生的文明行為,讓學生意識到個人文明習慣和提高文明修養在當今社會的重要性。
總之,通過多年的教育活動,筆者發現形勢與政策教育能有效地彌補德育課本知識的滯后性和局限性,能有效培養中職生的思辨能力和理論聯系實際能力,有利于提高中職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其社會責任感,是中職德育工作中的重要途徑。而中職的形勢與政策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合理發揮,更需要教育者們在教育過程中采用符合校情、學情的方式,不斷創新時政教育的模式,不斷整合資源,方能提高學生關注時事政治的社會責任意識,讓形勢與政策教育在中職德育課中起到重要的教育效果。
(作者單位:樂昌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參考文獻:
[1]汪永智,劉秋明等.開創廣東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工作新局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沈越,張可君.經濟政治與社會[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3]蔣乃平.職業生涯規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