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圍繞如何提高幼師計算機教學活動的教學效果,從合理安排教學活動、加強上機操作、努力發揮學生能動性、注重培養學生的技能技巧、重視活動的信息反饋等方面進行了一番探討。
關鍵詞:幼師;計算機;教學活動
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計算機應用深入到社會的各個領域,計算機在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時幼師計算機教學活動也成為一項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的重要工作,而計算機又是一門更新較快的新型學科,那么教師要教什么、怎么教,才能使幼師學生既學到高科技知識,又提高教師自身的從教能力及思維能力?這就是本文要探討的問題。
一、合理安排教學活動,力爭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
合理的知識結構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是知識遷移的基礎,是培養和發展能力的前提。因此,筆者在教學活動中做了如下安排:
(1)在教學順序上,把軟件學習如Windows操作系統、Word文字處理軟件、Excel電子表格等軟件放在前面,而把Flash動畫設計、計算機平面美術設計Photoshop、CorelDRAW、Visual Basic等軟件放在后面進行教學。這樣做的目的是先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然后轉化為理性認識,讓學生逐步認識計算機,了解它是如何處理信息的,從而產生動手操作駕馭計算機的興趣。
(2)在教學內容設置上,教師也要從實際出發,適當安排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因為一個人在學習中如果能常常感到“樂在其中”,就總能取得好的效果。如在Visual Basic編程語言的過程中,教師可準備一些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小程序、小游戲,通過教師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主動進行計算機操作。在這些操作過程中,學生不知不覺掌握了相應的技能技巧。譬如Visual Basic 模擬搖獎程序、課外興趣小組調查程序等,學生在編程設計的過程中就很容易地掌握相應的循環語句、函數和多重窗體的設計技術。教師按照學生易于掌握的順序合理安排和組織教學活動,讓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去實踐,獨立地去發現和探索他們未知的知識,達到由不知到知的過程,將有助于學生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
二、加強上機實習環節,發揮幼師學生的實踐能動性
計算機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學中應特別注重“實踐”這一環節。有些知識和技能學生不是靠教師教和讀講義,而是靠自己動手、動腦實踐,在實踐中進行獲取。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實踐中注重加強上機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在人機互動中獲取知識。
之所以說加強上機實踐對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很有效,其道理在于上機操作與教師講授有很多的不同之處。講授時,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地位;而在上機時,學生則處于主動一方,教師主要回答學生遇到的問題和引導他們去探索及創新,這就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了發揮,即把教師的知識和書本上的知識通過學生自己的頭腦加工及動手實踐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這樣可以大大激發學生完成教學任務的積極性。因此,在教學中除采用計算機聯網式多媒體教學外,還應采取“分立式”教學法,即上課和上機分開。筆者把上課和上機的課時比例按1∶3或更多進行分配,上機操作時,學生不僅要與機器對話,有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時就請教老師或查閱講義。這種教學屬“雙向式”教學,即“學生→計算機→學生”,“學生→教師→學生”,使教學處于不斷的交流之中,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非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例如上計算機平面美術設計課——“熱愛大自然”時,筆者先將設計的作品展示給學生看,再將授課講義中的重要部分印發給學生,再點明知識的重點及設計的難點,最后讓學生直接上機操作完成。通過點撥,大部分學生都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設計出自己的美術作品,最終形成技能技巧。
三、教學活動中注重對幼師學生進行技能、技巧的訓練
在校外教育活動中,許多活動是以學生學習一定的技能、技巧為主要內容。技能、技巧訓練在幼師學生的技能學習中是很重要的,它有助于發展其認知敏捷性和動作反應的靈活性,它是以教師的演示指導和學生的模仿、練習為主要形式,以培養學生的技能、技巧為目的的活動過程。在傳授基本知識時,教師要盡量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訓練他們的技能。此時教師做一些適當的演示操作,邊演示,邊操作,邊提問,把知識的重點體現出來,然后學生通過操作練習完成技能的訓練,最后教師再創設具有創新性的問題,使學生能夠自主地運用所學技能來完成教師指定的任務。筆者在“熱愛大自然”的計算機平面美術設計課中就是運用這種方法,對于CoreDRAW輔助線的使用、圖形的精確定位、剪裁和文字沿路徑的分布等重點知識集中教學,其他技巧性的繪制方法,即讓學生自己體會,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思維的狀態,這樣有助于促進學生認知過程的正遷移。從而在計算機教學活動中積極發揮學生運用技能的主動性,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
四、強調教學活動中的信息反饋
教學過程是師生雙邊活動的復雜的動態過程,要使這個過程得到控制、調節并達到優化,主要是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信息反饋來實現的。控制論告訴我們:“沒有反饋信息的非閉合回路是不能實現有效的控制的”。教師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反饋,可以實現和矯正教學活動目的,使教學活動中的缺陷之處得以彌補,不當之處得以糾正,完善之處得以強化,以得到預期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通過對兩個層次的幼師計算機教學班進行分組調查發現,進行教學活動反饋的班的學生合格率要比不進行教學活動反饋的班合格率高(見表1)。
計算機教學活動是知識技能性很強的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巡視檢查學生上機操作練習情況,從學生的操作過程及完成試題的步驟和結果中搞好每次活動的教學信息反饋。當發現個別學生反饋的效果不佳時,教師應提出一些暗示性問題,啟發其繼續準確地完成練習。而對反饋中出現的共同性問題,教師既要修正自己的教法,又要修正學生的學法,統一深入地進行分析講解,與學生共同研究、討論以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質量。反之,如果不進行活動的反饋,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將出現一定程度的阻礙,從而產生知識的負遷移。
(作者單位:湛江市幼兒師范學校)
參考文獻:
[1]石翠仙.大學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思路[J].現代計算機(專業版),2010,(1).
[2]于卉.在計算機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的持久性興趣[J].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9,(3).
[3]史恒生.中職幼師計算機有效教學改革與創新探究[J].中國科技信息,2010,(5).
責任編輯 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