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以在PLC教學中實施項目教學法為主要研究內容,分析了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和實施項目教學法的必要性,探討了在不同教學階段如何設計項目和教學中師生角色轉化等問題。
關鍵詞:中職;PLC教學;項目教學法
可編程序控制器又稱PLC,是中職機電專業的骨干課程,它集理論知識和實操技能于一體,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要求理論知識的講授和實際技能的掌握并重,學生既要學好理論知識,又要學會實操技能,兩者要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其涉及內容多,知識面覆蓋廣,技能要求高,與日常生活和生產實際緊密結合。
一、PLC教學中的困惑和項目教學實施的必要性
(一)傳統教學方法的困惑。
傳統的PLC的教學是:先進行理論講授,然后學生再進行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大腦容易疲勞,教學效果不好,學生基本不能獨立完成實際任務。如何在生源素質下降的條件下完成教學任務?如何把學生培養成高素質的機電應用型人才?面對現實,教師只有應用新的教學方法,改變現狀。
(二)項目教學法在PLC教學中實施的必要性。
項目教學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其最顯著的特點是“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這種被動的教學模式,實現了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學和用是高度統一、密不可分的,采用“做中學”的方式,通過實際操作學習,理解和應用理論知識,這些特點與PLC對理論學習和實操技能要有機結合的要求相一致,與思維活潑、勤于動手的中職生特點相吻合。
二、在PLC項目教學中要精心設計“項目”
項目教學中的“項目”是一個教學的“載體”, 同時具有實際的工程意義。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把PLC的教學分為三個階段:入門階段、提高階段和應用階段。在不同階段設計“項目”的出發點是不同的,入門階段:“項目”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提高階段:“項目”要一定深度和廣度,能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在應用階段:“項目”要體現工業應用的實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項目”要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源動力,學生若對項目感興趣,教學就成功了一半。教學項目的設計,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根據他們的認知能力,選擇其熟知的事物或現象設計教學項目,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將教學目標、知識點隱含到一個個項目中。在學習PLC的初始階段,例如,在《PLC程序設計基礎》教學時,針對編程元件、基本指令、雙線圈規則等諸多知識點,利用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彩燈的點亮”,設計兩個“項目”:
項目一:用PLC控制彩燈的點亮——手動控制。
(1)按下SB1按鈕紅燈即亮,松開按鈕即滅。(2)按下SB2按鈕黃燈即亮,松開按鈕保持發光。按下SB3黃燈即熄滅。(3)按下SB4按鈕綠燈即亮,松開按鈕保持發光。按下SB5綠燈即熄滅。
通過“項目”的實踐可以完成知識點:輸入/輸出繼電器、通用定時器、輔助繼電器等編程元件、LD、LDI、AND、ANI、OUT、OR、ORI、 SET、RST 等基本指令、PLC外部硬件系統連接圖等知識的學習和運用。
項目二:用PLC控制彩燈的點亮——自動控制。
按下SB1按鈕,彩燈按規定組別進行循環點亮:①→②→③→④→⑤→①,點亮時間是1秒(見表一),并具有急停功能。
在“項目一”的基礎上進一步學到:定時器(累計型),特殊輔助繼電器等編程元件;ANB、ORB、邊沿檢測指令等基本指令,雙線圈輸出規則等知識點,重點學習編程方法。兩個“項目”由簡單到復雜逐步完成,知識點由少到多增加,既讓學生感興趣又使學生保持興趣,在不知不覺中進入精彩的PLC世界。
學生缺乏興趣“項目”,例如:“機械手的PLC控制” “電鍍生產線的PLC控制” “傳動帶大、小件自動分揀的PLC控制”等,在設計“項目”時,應該提供直觀的圖片、視頻,安排學生觀看,必要時帶學生到工廠生產一線實地查看,獲得感性認識,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興趣的引導下,學生的學習可以始終處于主動的狀態,學習的積極性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取得最好的學習效果。
(二)“項目”要能引導學生思考。
通過入門階段的學習,學生認識了編程元件和基本編程指令,對知識點有一定了解,但掌握得還不是很牢固,有“云里霧里”的感覺,對所學知識點能再認不能再現。進入提高階段,設計“項目”要有綜合性,能引導學生去積極思考,實現同一功能的不同編程方法,獲得解決問題多元化的方案,必要時可以明確提出編程時需要用到的知識點進行強化。例如,在學習了各種編程方法后,為了強化學生對編程方法的靈活應用,在設計“用PLC控制交通燈” 項目時,在通常要求外添加了如下附加要求:(1)用經驗編程法。(2)用起保停電路編程方法。(3)用定時器實現綠燈的閃亮。(4)用計數器實現綠燈的閃亮。(5)用STL指令單序列編程法。(6)用STL指令雙序列編程法。(7)用應用指令編程。
通過七種編程要求,使學生掌握各種編程方法,反復體會同一個編程元件、指令的不同功能,讓學生盡可能多地用到知識點,在學習中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創新精神。
(三)“項目”要結合工業應用實際。
PLC在自動化的工業生產設備中廣泛應用,如機械手、分揀裝置等,將其設計成“項目”,可以增強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體現教學密切結合工業生產實際。通過對學校周邊工廠的調研,結合學校設備的實際,筆者將一種氣動機械手設計成為“項目”:
項目三 氣動機械手的PLC控制
(1)系統的組成。該系統為工件搬運站,其組成如簡圖1所示。
(2)系統的工作情況。
機械手將工件從A點向B點傳送。機械手的上升、下降與伸出、縮回都是由雙線圈兩位電磁閥驅動氣缸來實現的。抓手對工件的松夾是由一個單線圈兩位電磁閥驅動氣缸完成,只有在電磁閥通電時抓手才能松開。該機械手工作原點是:雙軸汽缸縮回到位、六角心軸汽缸上升到位和抓手在松開狀態。
控制要求:按下啟動按鈕SB1,機械手按松開、下降、夾緊、上升、伸出、右旋、下降、松開、上升、縮回、左旋的順序依次運動。(注意:以上每個工序間都應留有停留時間約0.5~1秒,否則工件傳送不成功)。實現手動方式、回原點、單步運行、單周期運行(半自動)和連續運行(全自動)等多種操作方式。
(3)根據任務完成下列題目:①根據題意自己確定本系統的I/O表。②畫出PLC與外圍設備的連接圖。③安裝電路。④將編寫的控制程序輸入PLC,調試并運行程序。⑤畫出控制程序的梯形圖。
實施這樣的項目,學生在學校就可以學到有用的工程技術,拉近了與工程技術的距離,學以致用,也有利于學生就業。
三、在PLC教學中實施項目教學法要注意師生角色的轉化
實施項目教學法,教師要首先設計好“項目”,將學生分成小組,然后交給學生。學生接到“項目”,經過咨詢、計劃、決策、實施、檢查以及評價等六個環節完成“項目”,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與傳統的教學法有很大的不同。在設計“項目”階段,教師是主體,學生并不參與;在實施“項目”階段,學生是主體,教師也參與,起引導、指導作用。學生的活動是主要的,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教師的作用只是讓學生的自主活動能進行下去,維持教學環節的順利進行,隨著學生熟練程度的提高,教師的作用越來越小。能否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與主動性對于項目教學的成功非常重要,因此,師生的角色必需轉換,明確各自擔當的角色。
四、在PLC教學中實施項目教學法效果明顯改善
在PLC教學中實施項目教學法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教學效果明顯。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生會學了,項目教學法讓學生的學習目標明確,學習了知識點后立即可以實踐,實踐后馬上可以看到結果,這種成就感會轉化成進一步學習的動力,促使學生的學習步入良性循環,久而久之形成良好學習習慣。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時,能自己看書、查資料、上網收索或找其他人討論,主動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了良好的自學能力。二是學生會用了,經過項目教學的培養,學生提高了工程實踐能力。
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PLC課程采用項目教學法極大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培養了學生的創造力,解決了傳統教學方法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創新能力,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作者單位:中山市建斌中等職業技術學校)
參考文獻:
[1]郭旭輝.任務驅動法在中職計算機專業課中的應用[J]. 廣東教育,2011,(3).
[2]廖常初.PLC基礎及運用[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7.
[3]郭艷萍.電氣控制與PLC技術[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 朱守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