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渭南師范學院科研項目(項目編號:12YKF009)。
華裔美國文學發展至今已有百余年歷史,它既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又有著不同于中國文學的獨特個性,其發展歷程可以說是一部中美文化碰撞與交融的歷史。當代華裔美國作家自幼生長、受教育在美國,深受西方文化的影響,使得他們不可能像他們的祖先一樣去看待中國元素與中國文化。他們在作品中展現的是中美文化的水乳交融,這也恰恰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華裔作家生存的方式。就像華裔作家譚美恩說的那樣:她既是中國人也是美國人。總而言之,在特殊的生活狀態、閱歷、文化背景下,他們的身份顯得更加國際化、多元化,需要在解讀的時候考慮其一定的特殊性。
一、華裔美國文學發展溯源
(一)19世紀華人移民到20世紀中期的開創階段
這一時期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華裔美國文學作品中的第一本自傳體文學: 1887年出版的李恩富(Yan Phou Lee)的著作《我在中國的童年時代》(When I Was a Boy in China),林語堂的《我在中國和美國的生活》(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1909)、《吾國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1953)以及描寫美國留學生生活狀態的 “中國留學生之父”(Yung Wing,1828—1912)等作品。早期華裔作家是中國到美國的第一代移民,無論在文化上還是情感上與祖國的聯系都非常緊密,他們筆下的“中國元素”也保持了更多原汁原味的本性,他們對中國元素文化符號的運用十分熟練。這一代的作品普遍反映了剛剛到美國的華裔移民和勞動者的心聲:那就是試圖要求改善華人在美國的不平等待遇,希望被美國主流社會所寬容、所接納,消除一切不公平的歧視與待遇。他們的作品大多都有這樣一個特點:向美國人如實地反映地道的中國實景,向美國人真實地介紹中國社會文化的豐富多彩,從而消除美國人因地域、文化上的差異而對中國產生的一系列這樣那樣的誤讀。在這個意義上,此類作品正是維系中美文化溝通的絢麗紐帶。
(二)20世紀中期到20世紀70年代的發展階段
這一時期主導的是第二代華裔的自傳體文學作品。代表作品主要有劉裔昌的《父與子》。(Father and Glorious Descendant,1943)第二代華裔移民往往在中國出生成長,而后在幼年隨父母移民美國定居生活,青少年思想成長期在美國接受了美式教育,所以他們的思維方式以及文化習慣都是美國化的。逐漸步入社會的二代移民對祖國的印象相比第一代略顯模糊和生疏,思想往往處于兩種文化的夾縫之中。
(三)20世紀70年代開始至今的多元化階段
這一時期經歷了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轉折期以及轉折之后的多元化大發展階段。早期的代表作品主要有趙健秀《雞仔的中國佬》(Chickencoop Chinaman,1972)和《龍年》(The Year of Dragon,1974)兩部話劇。還有在美國華裔文學史上也是里程碑式的杰作——湯亭亭的《女勇士》(Woman Warrior,1976)和《中國佬》(China Men,1980)。除此之外,比較有影響力的作品還有任璧蓮(Gish Jen)的《典型的美國佬》(Typical American,1991)、譚恩美(AmyTan)的《喜福會》等一系列作品。新生代的作家還有李健孫(Gus Lee)、雷祖威(Divid WongLouie)、黃哲倫(David HenryHuang)、伍慧明(Fae Myenne Ng)等一大批年輕作家。他們屬于在美國生長、受地道美式教育的一代,他們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已漸漸模糊,對中國元素的了解大都來自于美國報紙媒介的傳播與父輩對于傳統文化的口耳相傳。正是由于對中國傳統元素的創新運用,中國被淹沒百年的華裔歷史得以重見天日,主流社會對華人的刻板印象頃刻土崩瓦解,重塑了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傳統形象。
二、華裔文學作品中的中國元素
出生在美國的華裔作家都在不同程度上懷有或多或少的中國情結。在中國古典文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下,他們的創作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養料,又帶有典型的美國本土特色,非常適合美國人的口味。他們非常自然地將中國的傳統神話故事、民間傳說、狐仙鬼怪等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對故事的原型進行加工、改造,一來讓美國讀者能更好地接受東方文化,二來充實自己的寫作內容,激發“老外”對“神秘東方”元素的濃厚興趣。
如華裔女作家湯亭亭在其代表作《女勇士》中,運用了中國傳統價值觀念、鬼狐仙怪傳奇、神話故事等東方元素。小說借用了中國民間傳說中女英雄花木蘭的故事,講述了中國母親勇蘭——一個有著中國人的勤勞和美國人的獨立精神的華人新女性,其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生經歷。在作者看來,母親的堅強不屈和花木蘭的勇敢頑強有著同樣的偉大母性的特質,這位偉大的媽媽就是現代的巾幗英雄“花木蘭”。同時作者從本質上揭露了美國現實生活中種族歧視的丑陋現象,赤裸裸地描述了中國人在美國的生存現狀,也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中國傳統的封建文化。
《喜福會》是譚恩美的處女作小說,是一部以家庭生活為內容主線的作品。小說沿著母女間的倫理關系這條主要線索,反映了華裔二代在美國文化影響下各個方面的微妙變化,美式文化主線與中國傳統文化交織在一起顯得異彩紛呈。其主要描繪了解放前從中國內地移民到美國的傳統女性,與她們到美國之后出生的華裔二代子女之間的恩怨情仇,揭示出東西方倫理道德觀念間的矛盾與沖突以及兩種文化相互交融與碰撞擦出的絢爛火花。
在朱路易的《吃碗茶》中,中國“茶文化”多次出現。“茶文化”成為一個具有多重象征意義的符號,參與了人物形象的塑造,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乃至影響到小說最終的結局。小說一開頭就描述了男主角王賓來如何用茶征服岳父李剛,從而順利抱得美人歸。岳父為考驗這個未來女婿,悄悄來到女婿王賓來工作的餐廳就餐,毫不知情的賓來為了爭取小費悄悄給老人免費送上茉莉花茶,正是這壺花茶促成了之后的一段美滿姻緣。后來,兩個人的相知相愛也是跟“茶文化”相關的,賓來和美愛的第一次相親也被作者巧妙地安排在了中式茶館中進行。在小說中,“茶文化”成為聯系親情、友情、愛情的紐帶,也是中國傳統倫理觀念、婚姻風俗的集中體現。
綜上所述,之前提到的三位華裔作家作品中體現了三種非常典型的中國傳統元素:“中國神話”“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中國的茶文化”。第一代華裔移民帶著中國傳統的文化來到美國之初,中美兩種文化之間產生的沖突與差異在所難免。如何在美國多元主流文化中生存下去,當代的華裔作家也做了適當的迎合和調試,讓中國元素更適合美國當地人的口味與面貌。當華裔歷史遭遇美國的現實,華裔作家的生存狀態必然從不同文化的沖突走向中美文化乃至多元化、多民族文化的大融合。
三、 華裔美國文學中中國元素的誤讀
大部分當代華裔美國作家出生在美國,對于中國傳統元素了解得并不十分準確,表述出來一些誤差與誤解,也并不奇怪。許多華裔美國人關于自己生活的描述,其中所包含的中國元素,已經經歷了再創造與想象的過程?,F在的華裔美國作家,堅稱自己的作品屬于美國文學,而不屬于中國文學。著名作家任碧蓮也堅稱她的作品只是反映地道本土美國華裔生活,在《典型的美國人》開篇的第一句話就是:“這是一個美國故事?!卑ㄗT恩美、任碧蓮等在內的華裔主流作家一直存在于白人文化的主流社會,他們首先認為自己是美國作家,筆下描述的是地道的美國本土故事。
四、美國文化與中國元素的碰撞與交融
中國文化符號的利用具有豐富的意義,華裔美國文學中涉及的傳統風俗習慣、地域風土人情、歷史人物典故、中國古代文學等內容對于中國的國際化進程意義非凡。華裔作家的作品一定程度上在世界范圍內引起西方讀者對中國元素的濃厚興趣,甚至萌發了“東方夢”“中國熱”等特殊的東風西漸的文化現象。一方面,華裔作家利用中國神話與民間傳說,在文學作品中主動地整合中美文化資源,縮短文化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異,因此展現了華裔作家對中國文化認同的一種特殊途徑,這些都給多元化語境中的文化傳播和書寫帶來了巨大的促進與飛躍。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強,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對中國古老的國土也日漸向往,很多非華裔美國人被神秘東方的魅力所吸引,加入到了解中國的大軍中來,這些對中國元素的國際化傳播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五、結 語
在華裔小說發展的百余年長河中,華裔作家一直在夾縫中生存,在中美兩種文化之間徘徊游走。事實上,通過華裔美國作家對中國文化的自覺體認證明,中國傳統文化經歷千年積淀,生命力長久不衰。所以在華裔文學的文本中,中國性是不可能從中單獨剝離出來的。通過華裔美國文學的研究,國內的學者可以對我們的傳統文化進行反思,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借助于民族傳統文化來確立自己的價值與文化權利,這樣才能在美國主流文學作品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 吳冰.關于華裔美國文學的一些思考[N].文藝報,2008-01-03.
[2] 單德興.華裔美國文學的定位:一個臺灣學者的視角[D].國立交通大學,1999.
[3] 彌沙.“新冒現的文學”——美國華裔文學研究綜述[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9(05).
[4] 項麗麗,劉增美.美國華裔文學批評的透視與思考[J].東岳論叢,2009(11).
[作者簡介]
楊秋娟 (1977— ),女,陜西富平人,渭南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和英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