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緒 論
語言的使用具有與時俱進的特點,是與具體的社會生活及文化環境緊密聯系的,特別是作家的思想、語言與作品,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作品中所使用的語言,是人物思維及性格的重要反映,而這一點在瑪格麗特·米切爾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作為21世紀美國杰出的代表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對語言的運用具有極端的敏銳性和靈活性。《飄》所講述的是一個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的愛情故事,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用了將近10年的時間,才完成這部作品。在文章中作者通過描寫主人公斯佳麗富有戲劇性的人生和情感經歷,向讀者揭示了發展中的美國社會的黑暗一面及女主人公的奮斗歷程。這部作品由于其出色的寫作特點一經發表便轟動文壇,并成為當時最為暢銷的作品,隨后便被搬上了銀幕,成為家喻戶曉的優秀影片,美國的經典電影之作。
二、《飄》的寫作特點
文章的寫作角度的鍥入是文章成為精品的靈魂。在《飄》這部作品中,作者從女主人公的身世和她的情感經歷入手,很巧妙地抓住了讀者的心理,而情感是最能引起人們心靈共鳴的話題,正所謂“愛情是人類永恒的話題”。作品中的女主角生活于19世紀60年代的美國,當時正處于南北矛盾激烈的時期,美國北方由于工業的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而南方當時仍舊是奴隸制盛行的種植園經濟,為了爭奪市場和勞動力,南北方爆發了美國歷史上著名的內戰——南北戰爭。《飄》的寫作就是基于這樣的背景而出爐的。作為具有豐富情感經歷的作者,出身于美國上流社會的瑪格麗特·米切爾以自己的生活經歷為借鑒,對生活于南北戰爭時期的主人公——少女斯佳麗的豐富情感經歷作了細致入微的描寫,以此來表達自己對于當時社會環境變化的理解和對女性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經歷的種種遭遇的體驗。在這一過程中,作者大量地運用各種寫作方式,使文章在充滿了浪漫情調的同時,又有著人與人之間的由于貪婪而產生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的故事情節,這也使得這部作品讀起來非常耐人尋味。而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僅憑一部作品就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代表作家,部分原因歸咎于作者對待作品的那種一絲不茍的精神和寫作天賦,但從另一方面也表明巧妙地運用語言所起的巨大作用。
三、語言的認知語用
語用學主要是在特定的語境中研究語言的使用,而語言的認知語用就是從認知的角度來分析語言在特定環境當中的功能,從而推斷出說者的意圖,以便于更好地指導人們進行日常生活的交際。這一語言現象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語言學家Ross和Lakoff等最先提出來,并經過眾多的語言學家不斷地發展和完善,實現了質的飛躍。語言使用就是語言的運用,由此可知語用學是屬于語言運用的范疇。這樣,語用不僅是一種語言運用的行為,而且語用原則對各種形式的人類交際具有引導作用。人類天生就具有信息處理能力,可以對與認知系統等有關的語言或非語言信息輸入進行處理,理解交流過程中所涉及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信息,甚至能夠通過相關的信息去進行話語推理從而建構新的聯系,去識別說話人的意圖,“入鄉隨俗”“看人下菜碟”等是典型的認知語用的例子。語言的認知語用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涉及人所生活的社會環境、文化因素、心理以及人的認知特點等。在語言的使用過程中,這些因素相互作用,從而使語言產生出富有意義的交流功能,以便于達到交際目的。
四、《飄》作品中女主人公的語用特點
語言的運用與選擇是受到眾多的因素制約的,其中起關鍵作用的就是語言使用者由社會文化及生活環境所決定的心理認知特點。而在《飄》(又名《亂世佳人》)這部作品中,作者描述了出身于上流社會、正處于青春靚麗時期的女主人公——少女斯佳麗,出生于富庶的資產階級家庭,父親是個一無所有的移民,性格暴躁,依靠賭博贏得了自己的資產,而母親是一位善良而受過良好教育和富有道德理念的移民女兒,夫妻兩個由于善良的性格而受到了周圍白人和黑人的尊敬和歡迎。因此生活在這樣富庶的家庭環境中的斯佳麗整日都是游手好閑、打情罵俏、不思進取,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對于生活在當時那種社會背景的大多數女性來說,家庭是其生活的起點和最終歸宿,然而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斯佳麗,性格中既有父親的那種敢想敢做、無事不可為的莽撞成分,也有父親和母親品格中的那種善良的因素,同時又有那種不為常規所束縛的叛逆精神,因此她的語言的運用就充滿了戲劇性的意味。為了所謂的愛情,敢想敢做,為了與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竟然提議與其私奔,即使在遭到喜歡的人拒絕后,仍然對其念念不忘,并愿意為此而做出巨大的犧牲,最終在經歷了曲折的感情經歷之后,得以幡然醒悟……斯佳麗的語言使用是與其性格特點緊密聯系的。其富于叛逆精神的情感歷程、為了自己及所愛的人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感動了無數的讀者和觀眾。
“I’ve got ten dollars in gold,” she said. “The last of that Yankee’s money.” (“我只有十美元的金幣,”她說道,“這就是那個北方佬留下的最后的錢了。”) “Oh, damn the Yankees!” she cried. Isn’t it enough that they’ve licked us and beggared us without truning loose scoundrels on us?”(她喊道:“哦,該死的北方佬,他們打了我們一頓,把我們變成了叫花子,這一切難道還不夠嗎,竟然又讓這些流氓來欺負我們?”) 這是在這部作品的第四部第三十一章中,女主人公斯佳麗在與Will對話時的一句話。Yankee(北方佬)和damn(該死)是比較粗魯的兩個詞匯,是為上流社會所不齒的用語。斯佳麗是出身于美國上流社會的大家閨秀,受生活環境的影響,她的語言應該是十分文雅的,但是在與Will談話時,她竟然說出了這兩個為當時的上流社會所不齒的兩個詞,這是令大家所想不到的。但是如果把這句話放到斯佳麗當時所生活的環境當中去考慮,就可以理解作者說出這句話的真正意圖了。出身富庶家庭的斯佳麗在經過了美國內戰之后,家庭生活水平和經濟狀況是一落千丈,年輕的斯佳麗為了生活和養活一大家子人也不得不節衣縮食、努力勞作,以便于為家庭減輕經濟負擔。由富家小姐一下子變成要為了生活而不得不想出一切辦法的家庭主婦,在這種社會環境和生活條件巨大變化的影響之下,斯佳麗已經完完全全地喪失了往日那種大家閨秀的集活潑、叛逆和溫文爾雅于一身的矛盾性格,而變得潑辣且粗魯起來,能夠毫不顧忌地與別人爭論、辱罵和吵架。上面所說的這兩句話也就真實地體現了斯佳麗當時的性格和心理狀態。所以“環境造就人”“時勢造英雄”這些話在斯佳麗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和展示。
在文章結束時,身世和生活已經發生了徹底改變的斯佳麗說出了一段自白式的話語,其中最后是這樣一句話“...After all, tommorrow is another day.” 經歷了生活中的大起大落的遭遇,斯佳麗已經變得有點大徹大悟,性情和習慣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能夠以一種平和的心態來對待生活當中的一切事物了,因此才有了這句一語雙關的話語,表明了斯佳麗對待新生活的態度。在解讀這句話時如果結合斯佳麗的生活經歷和生活環境的變化,我們也就不難理解斯佳麗說出這句話的心理感受了。
五、結 語
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認知語用學由于其科學實用性而獲得了飛速發展。這一學科通過將人的認知特點和語用習慣科學地結合起來,使得語言學家們能夠從更深的角度來了解和研究語言使用者的心理、性格特點和語言交流特性,因此也就能更為貼切地展現作者的內心世界,從而也為語言的習得提供了具有較高科學價值的參考資料。
綜合政治、經濟、文化及民族等各方面的特點來看,美國是典型的“熔爐”,而從美國人民的性格特點來說,最大的特征就是個性(individuality),而這一點在斯佳麗的身上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其語言風格的不斷變化,而這點如果將她的生活背景考慮進去,從認知的角度就有了較為合理的解釋理由。作為美國19世紀中后期沒落資產階級的代表,女主人公斯佳麗經歷可以說是極富戲劇性,其叛逆性的形象在作品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刻畫,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的身世經歷也通過斯佳麗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通過將人物放置于特定的社會生活環境當中來分析其富于個性特色的語言的使用和行為表現,我們能夠深刻地體會到斯佳麗那種受環境影響而不斷發生變化的性格特點及由此而導致的語言使用風格。因此從認知的角度我們就能夠深切地體會到斯佳麗五味雜陳的內心世界。
通過對《飄》的主人公斯佳麗所生活的社會背景的解讀,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斯佳麗的性格特征及由此導致的語言發生變化的緣由,從而能夠從更深的層面來了解這部作品的寫作背景及作者的內心世界。
年輕的瑪格麗特·米切爾在社會中的經歷同樣很是坎坷,因此她對于年輕女性由于社會變故而受到的各種遭遇的關注程度異乎尋常的仔細,這些素材成就了這部作品,這就解釋了這部作品一經問世便風靡一時的原因。
[參考文獻]
[1] Margaret Mitchell.Gone with the Wind [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2] 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系統功能語法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3] [法]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M].丁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作者簡介]
田海燕(1974— ),女,遼寧沈陽人,碩士研究生,齊齊哈爾大學大學英語教研部講師,研究方向為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二語習得、跨文化交際、認知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