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的情況是,在建設世界城市之前,往往要忍受“不那么宜居”的陣痛,
最近,在第十一次黨代會上,北京市明確提出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但是有評論認為,在建設世界城市之前,北京市應該首先建設宜居城市,因為宜居關心老百姓的福祉,唯有宜居了,北京市建設世界城市才有意義,否則就算北京市未來建成了世界城市,但是并不適宜老百姓的生活,這樣的追求也沒有多大的實質意義。
表面上看起來,這樣的論述很有道理??晒P者以為,實際上并非如此,宜居城市并不應該是北京市建設世界城市的前提條件。
宜居并不是世界城市的評價標準。按照世界城市的定義,它主要是指在社會、經濟、文化或政治層面直接影響全球事務的城市,而宜居城市則關注城市是否否讓人們生活和居住得舒適,二者評價不同。
在紐約、倫敦、巴黎、東京等這四大世界城市中,幾乎沒有一個在建成世界城市以前就是宜居城市,與之相反的是,這些城市就是在成為世界城市以后,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一直在環境、交通、社會生活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嚴重的問題,例如倫敦的50年代空氣污染,東京巨大的人口壓力,巴黎周邊環路的爆堵一直困擾著這些城市,有些問題到現在也沒有完全解決,但是這并不影響它們在世界舞臺上發揮作用。
而且,很多宜居城市是城市發展到后工業化階段的產物,它是指一個城市宜居性比較強,要具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間環境、人文社會環境、生態與自然環境。
因此,在將北京建成世界城市以前,首先要將其建成宜居城市的提法并不適合,它也不利于北京市在戰略意義上的長遠發展。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全面崛起,北京市開始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在這樣的背景下,北京建設世界城市已經成為一種必然,這也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如果北京市當前不按照這樣的思路去發展,就會形成與中國國際地位不相稱的局面。
當然,北京市建設世界城市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它不僅要求北京市要有全球性的眼光和視野,也要求北京要有全球性的包容性與吸納力,并在這兩個條件下,進行一些政策舉措的調整和基礎設施建設,從而逐步成長為一個新的世界城市。
當前北京市依舊面臨著空氣質量、交通、飲用水、看病就醫等多方面的一些難題和挑戰,也正是這些“大城市病”讓北京市離宜居城市還有很遠的距離。但這些問題的解決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每一位城市居民的積極參與,也需要時間也需要耐心?,F實的情況是,在建設世界城市之前,往往要忍受“不那么宜居”的陣痛,盡管這話聽上去比較不讓人舒服。
但不顧客觀規律和現實條件,一定要把兩個目標同時擺到臺前,就可能形成一輪新的“大躍進”,最后反而因各種指標管理給首都人民生活添亂添堵。
不必把宜居作為世界城市建設的前提,并不意味北京就可以放棄對宜居的追求。 實際上,對北京市的眾多普通老百姓而言,宜居城市比世界城市更為重要,與他們的關系也更為密切,因為這直接關系著眾多城市居民的居住便利性﹑舒適性以及幸福感受。所以,建成宜居城市也是北京市未來發展的客觀需要。2005年,在國務院批復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中,首次出現“宜居城市”概念,則很好地對北京市民的宜居訴求予以了回應。而本屆黨代會也在明確提出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之后,還特別強調要“讓首都人民更加幸福安康”。
這就要求北京市在未來的世界城市發展中,要將宜居作為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的追求目標。如果在建設世界城市的道路上,北京市放棄了建設宜居城市的追求,將來建成的也是一個有問題、讓很多人頭疼不已的世界城市。
計生政策
存廢之爭
計劃生育政策在控制人口方面曾貢獻突出,但中國社會勞動力人口逐步減少、部分計生干部出格行為、日漸高漲卻不透明的超生撫養費等問題,使得計生政策遭遇越來越多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