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好又叫座的科學片需要創作者遵循各種學科的規律,還要付出非常艱辛的勞動。在中國,很多創作都缺少一份做出最精細、最華美東西的耐心。
6月26日,在試運行了半年多之后,“北京科技視頻網”正式上線了。它被稱為“中國第一個科技視頻網站”。
《達爾文所不知道的》、《愛因斯坦的信使》、《孫中山的從醫生涯》、《美國第一例轉基因嬰兒令人擔憂》、《當心臟病發作的時候》……從科技資訊、科學紀事,到科學動漫、科幻之旅等,精彩的科學片目不暇接,著名科普作家張開遜說,這是科技電視第一次在互聯網有了自己的“家”。
被“擠兌”的現狀
創辦“北京科技視頻網”,這個想法應該說由來已久。早在2000年,中國的科技界和知識界就曾呼吁,由中國科協牽頭、籌建一個專門的科技電視臺,但最終未能如愿。
中國科技新聞學會副理事長趙致真,就是“科技電視臺”的一名積極倡導者。他告訴記者,科技節目在中國的電視熒屏上一直被“擠兌”,正在持續地萎縮和凋零。這一方面由于商品化大潮和社會風尚的影響,另一方面因為中國電視行業總體上對科學的疏離和隔膜,采編隊伍普遍缺乏對科學的基本興趣和素養。至于拿科普片影響收視率為借口,更是認識上的誤區。
趙致真一直擔任央視大型科普欄目《科技之光》的主編,在他看來,很多“科技節目”其實是“沒有文化的人辦給沒有文化的人看的”“八卦科技”,不能體現真正的科技片收視率;另一方面,中國當前對收視率的評估體系也存在極大的誤差。
在美國,作為“媽媽最信任的兒童教育節目”的《芝麻街》,播出4000多集、影響了幾代人的成長;美國宇航局(NASA)1980年起開辦電視臺,如今擁有4個頻道、全天24小時播出。1985年開辦的探索頻道(Discovery)、1997年開辦的國家地理頻道 (National Geographic)……更是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
趙致真認為,中國的電視行業沒有很好地承擔起普及科學的責任。一直在辜負著公眾。
同樣的問題也困擾著北京市科委副主任朱世龍。“大眾媒體、報紙、電視臺、廣播,對科技宣傳的力度很不夠。”朱世龍說,“今年科技周的火爆場面,很好地反映了公眾對科普的需求。我有一個很深刻的體會,一些科技節目想用到頭版或黃金時間非常困難,真正的科普陣地還很不夠、很缺乏。科學需要自己的陣地。”
如今,互聯網已經成為電視節目傳播的重要平臺。舉一個例子,YouTube網站,每天播放20億條視頻,每分鐘上傳35小時電視節目,隨時會有數百萬人流連于該網站。如果科技視頻到互聯網這片“新大陸”發展,應該會有無限的成長空間。
于是,去年年底,“北京科技視頻網”開始了試運行。它除了采集各類優秀科技節目,還自己生產原創的科技片,并攝制了中國第一個“科技春晚”。目前,它開設了10個欄目,擁有各類科技視頻節目8000條,累計2000多個小時;其中,從美、英、日、德等國家引進的各類大片有400個小時,每天更新節目超過30條。
“傻瓜化”生活,呼吁新式科學片
事實上,電視上一些科技欄目的“不叫座”,很大程度上與時代變化有關。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的周星教授介紹,在幾十年前,也有科影廠曾制作過一些科教類的片子,內容大多涉及具有實用性的指南。比如,針對農村推出的插秧、種田技術等,由于與人們的生產利益結合在一起,因此一度很受歡迎。
不過,隨著科技、文明的發展,人們求知的途徑變多了;急需的信息可以上網查找。大多數人已經沒興趣“知其所以然”;有興趣的,往往是一些為數不多的專業人士,他們希望看到的,則是一些更為專業的內容。“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科技視頻的拍攝,也要轉變思路了;不能再像教科書一樣的說教。要么為有著更高需求的專業人士,提供更為高深的、更精細的內容;要么以一種‘泛科普’的形式,融合有趣、有文化的內容,同時包羅了科學知識,讓人們帶著一種欣賞的態度去接受。” 周星說。
中國式科普,為何難有美感
“泛科普”其實是具有很強觀賞性的一類科學影片。由BBC制作的一個系列經典紀錄片《行星地球》(Planet Earth)就是對人類生活的這一世界的驚人探索。可以說,引發了熱議的《舌尖上的中國》也正努力走在“泛科普”的路上。
其實,很多制作精美的科學片,不僅可以獲得觀影者的好評,甚至還可以在市場上創造不菲的票房。法國導演雅克-貝漢與雅克-克魯佐德的紀錄片《海洋》,就在上映之際為全球掀起了藍色的浪潮。 為什么在中國很難拍攝出類似“又叫好又叫座”的科學片?
“除了投資,這與制作的認真程度有關。無論是《海洋》,還是之前的《鳥的遷徙》,它證明了西方人的實證精神。”周星說,拍攝這樣的片子,要有很深的地理學、氣候學、氣象學、動物學……眾多學科的支撐,創作者必須遵循這些學科的規律,還要付出非常艱辛的勞動。在中國,很多創作者沒有沉下心來去探究,缺少一份為了完成傳播,做出最精細、最華美東西的耐心,因此往往急功近利。
科學的內容是以真實的記錄為標準、不能替代。拍攝自然,必須有犧牲精神;有時候,得經年累月身處荒涼之地,或者導演也不得不潛入深海。這本身也是科學精神,正是很多中國創作者缺少的。同時,還要有個性創造和想象力,要按傳播規律來組織材料,要有非常大的科技團隊作支撐……這些都需要科學精神、文化涵養;沒有這些,制作者也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
有公開的數據顯示,《海洋》拍攝了5年,耗資5000萬歐元,動用12個攝制組、70艘船,在全球50個拍攝地,超過100個物種被拍攝,獲得了超過500小時的海底世界及海洋相關素材。它是迄今投資最大的紀錄片。
做不媚上、不媚俗的科普
今年,“北京科技視頻網”正在籌拍一組紀錄片,將深度反映國內外重大科技事件和成果。采訪趙致真的時候,攝制組正好獲得了瑞士的簽證。“下個月,我們將接受丁肇中先生邀請,赴日內瓦拍攝阿爾法磁譜儀實驗室。”趙致真說,“我們還在籌拍2012國際力學家大會,這是四年一度的世界力學界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我們還準備拍攝微重力揭秘、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等高端科普片。”趙致真認為“過去中國科學界受電視的青睞太少,就像一個窮人家的孩子從小到大沒有幾張照片,實在可惜極了”。“北京科技視頻網”應該“成為中國科學大軍的隨軍記者和時代記錄員,為歷史留下豐富而珍貴的視頻檔案文獻”。
趙致真深知,自己在做的事情難度之大。他在會上的發言低調而真誠:“誰也不能承諾北京科技視頻網一定會有錦繡的前程。但我們相信,歷史不會嘲笑在探索中跌倒的人。”趙致真對記者說,“我們不奢望‘北京科技視頻網’能成為很時尚的網站,我們要做的是,不抬頭媚上、不低頭媚俗。體現真正的科學精神、科學水準和科學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