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至死》
(德)弗蘭克·施爾瑪赫 著
邱袁煒 譯
龍門書局
[作者簡介]
弗蘭克·施爾瑪赫,畢業于海德堡大學和劍橋大學,擁有博士學位。《法蘭克福匯報》主編之一,其著述甚豐,曾多次獲得德國文學和新聞領域大獎。
[橋段]
提出過“媒介即信息”的麥克盧漢在20世紀60年代就曾經注意到一個令人感到矛盾的事實,每一次技術革命就是人類的一次自殘:汽車的出現削弱了人的奔跑能力,電視的出現減少了人“親身經歷”的可能。如今,那種“能把紅色的偏好”和“郁金香”聯系在一起的電腦也同樣削弱著人類的思維和決定力。我們對于信息的追尋可能伴隨著“洞察力的終結”。電腦就像小型的機器管家一樣,慢慢地削弱著我們大腦的功能。我們天真地以為它們像受虐狂一樣執行著我們所有的指令,而事實上,它們才是骨子里的施虐者。
以互聯網的發明為最高點的現代技術,已經不再是我們家里新增加的一些裝飾,也不再是“新的媒體”而已。
我們也許已經曉悟,但可能并未察覺,我們正在陷入空前的“網絡統治一切”的危機中。網絡已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現代人不可逆轉地依賴著這個虛擬世界。
今天,我們已經無法想象沒有電腦、沒有網絡的生活。我們好像患上了某種強迫癥,一遍遍地刷新網頁,而短暫的斷網也使很多人心緒不寧。注意力分散,記憶力嚴重退化,想象力和創造力被極度扼殺……電腦和網絡已經使得我們大腦中這些不同功能分區弱化、縮小、關閉,一些神經元甚至已經陷入提前退休的狀態。
《網絡至死》這本書將要展示的是:在網絡時代,新的智能如何改變我們的記憶力、注意力和心理能力,以及大腦發生的物理改變。作者施爾瑪赫認為“這一進程只有在工業革命期間人們的肌肉組織和身體上的改變可以與之比擬”,沒有人能夠躲過這種轉變。我們當下所經歷的對它精神上和身體上的過度依賴,僅僅是在適應這種過程中的生理疼痛。
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數字社會里,新媒體的涌現和它們所帶來的海量信息的傳播已經使很多人的思考和記憶方式發生了重構。大腦研究者指出,我們腦中的神經連接已經不明原因地有所改變。一些跡象表明,人類精神的構建也隨之開始變化。
如今在全世界范圍內,利用網絡,電腦開始將它們的智能集聚到一起并互通有無,人們已經跟著它們在這條路上前進。只要我們允許自己被機器驅使,我們就會慘敗無疑。錯過信息的恐懼和消費每一條信息的壓力會將我們吞噬。我們會忘記獨立思考,因為我們不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對此,某些電腦專家已經開始著手研究解決的辦法。比如來自微軟的瑪麗·采文斯基就說:“總有一天,會由電腦告訴你,哪些消息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而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人已經離不開電腦,我們帶著愿望和機器緊緊地連在一起。我們的思想會逐漸散逸,逃離內在的自我,依附在電腦鍵盤上。
人類為機器、網絡所異化已經不是簡單的玩笑,而是深入我們的生活和精神之中的世界難題。怎么辦?施爾瑪赫認為,在網絡和數字技術中,依然潛藏著巨大的機遇。因為有一條出路,它從不曾像今天這樣可行,我們擁有電腦欠缺并羨慕的特質:創造力、寬容和沉著。
電腦先鋒諾曼早已指出:我們必須不斷反復強調,沒有任何現存的電腦可以比人類大腦更可靠。電腦并不能夠成為信息、人類思維進程或是效率的最終判定者,最重要的是人類行為方式的特征是無法預計的。
“對于自我和宇宙的認識并不是通過電腦去計算得來的。它是完全不同的另一件事。”施爾瑪赫說電腦根本無法計算、預言或是解釋任何一個創造性的行為,我們使用電腦的目的是通過與其接觸來學習到只有人類可以完成的事。對此,處在網絡時代的人類要有清醒的認識。
在網絡時代,我們可以去享受電腦以及網絡提供的便利和它們帶來的好處,但絕不能被動地被它們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