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自古雅稱瀟湘。瀟湘一詞源于湖南永州市境內的蘋洲,這里是瀟水和湘江的交匯之處。蘋洲分為大小兩島,面積約0.6平方公里,四周環水,此處是瀟水下游的終點,恰又是湘江中游的開端。
蘋洲島古木參天,風扶翠竹,竹蕉繁茂,暗香四溢。有一所古建筑,是湖南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的蘋洲書院舊址,可惜只留有殘墻斷壁。這里每年春季,瀟水浩蕩,水波盈盈,四周綠樹環繞,鳥語花香,形成“蘋洲春漲”的美麗風景,從這里可領略瀟湘二水匯合的壯觀。每逢夜幕初降,細雨紛紛,雨打芭蕉,這里的山光水色更具有詩情畫意,被譽為“瀟湘夜雨”,乃古“瀟湘八景”之首。
歷代以“瀟湘”入詩的數不勝數。杜荀鶴的“殘臘泛舟何處好,最多吟興是瀟湘”、辛棄疾的“長記瀟湘秋晚,歌舞橘洲人散”、陸游的“揮毫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而秦少游的《郴州旅舍》“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據說蘇東坡讀后拍案叫絕,把這首詞寫在扇子上,時時讀誦。
古瀟湘大地令遷客騷人流連忘返,詩興大發,可畢竟是個蠻荒之地,交通閉塞,民不聊生,歷來是朝廷放逐貶謫官員的地方。柳宗元就在永州貶居十年,還有王昌齡、劉禹錫等詩人寫景托意、詠物抒懷,都使“瀟湘”二字賦以凄美之情。《紅樓夢》里的林黛玉,是曹雪芹刻畫的凄美典型形象,而林黛玉居住的地方,曹雪芹就命之為“瀟湘館”。
“瀟湘”二字的寓意,還與湘女之神的傳說有關。離瀟水與湘水匯合處不遠的寧遠縣城60里,有九峰,名九嶷山,中華始祖舜帝埋葬于此。舜死后,娥皇、女英二妃淚灑竹林,投湘江而逝,毛澤東寫有“斑竹一枝千滴淚”的詩句。都說“湘女多情”,湘女既有火辣辣的柔情,更有對愛情頑強的執著與堅守。
湖南省旅游局在全國征集旅游廣告詞活動中,最后以“錦繡瀟湘,快樂湖南”而落定,“瀟湘”既體現了湖南美麗的山水景色,又滲透了源遠流長的歷史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