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喜歡拿總統說事,總統形象是美國思想與神話的載體,是表現美國理想與夢幻的手段。值得玩味的是,近些年好萊塢影片中出現了大量虛構的優質總統,或許他們才是美國人心中完美總統的化身?
在政治高度娛樂化的美國,政治人物尤其是政治明星給美國的娛樂節目提供了不少素材,而總統更是美國電影電視中出現率極高的角色。
美國人喜歡用影視作品中的總統寄托感情已成傳統。在那個崇尚自由、奮斗和英雄的國家,總統是美國夢最好的體現,也是人們表達各種情感的對象,或尊敬、或調侃、或憤怒。
單看大銀幕,美國獨立不過200多年,包括奧巴馬在內共有44任總統,但若仔細盤點不難發現美國的“總統電影”起碼有300多部,其中包括以總統及其經歷為主要拍攝對象的,也有把總統角色當作邊角料的。
最近,美國電視網站TVGuide.com就挑選出了十幾位影視娛樂作品中的“最佳總統”。
比如,由弗萊德·阿米森在NBC《周六夜現場》中扮演的奧巴馬,由喬什·布洛林在《小布什傳》(W.)中塑造的小布什等,便入選了此次“最佳總統”。而入選原因,有評論分析,在于演員出神入化的模仿功力。
值得玩味的是,與奧巴馬、小布什等“現實總統”一起入選的,還有幾位虛擬的總統角色。
比如,由馬丁·辛在美劇《白宮群英》中扮演的總統約書亞·巴特勒,他擁有杰出的智慧和堅韌的感情。同樣入選的“虛擬總統”,還有銀幕硬漢哈里森·福特在電影《空軍一號》中飾演的馬歇爾。這位總統在片中與恐怖分子展開殊死決斗,還發表了一系列強硬演說,包括“我們唯一需要恐懼的是恐懼本身”,“拆掉這座墻”,“滾下我的飛機”。
至于由凱文·克萊恩在電影《冒牌總統》中扮演的“虛擬”且“冒牌”總統為何能入選本次“最佳總統”榜單,有評論這樣寫道:“為什么不能有更多的總統能像這個人一樣?他是個普通人,騎著自行車到處走,試圖幫助更多人找到工作。”
一語,道破“天機”——那些并不存在的“虛擬總統”其實承載了如今的美國人對總統的各種真切的期盼。他們聰明、勇敢、勤奮、正直,他們努力維護正義與信仰,為國家鞠躬盡瘁。
或許他們才是美國人心中完美總統的化身。
那些令人激情燃燒的總統們
然而,在許多年前,美國影片中那些令人激情燃燒的總統們卻并非虛構。
林肯是最早出現在美國電影里的“優質總統”之一。早在電影還沒有聲音和色彩時,以解放黑奴著稱的亞伯拉罕·林肯就出現在大屏幕上。有聲片出現后,電影大師大衛·格里菲斯執導了堪稱“林肯傳記片樣本”的《林肯傳》,沃爾特·休斯敦在片中飾演林肯。其后,亨利·方達又在《少年林肯》中扮演了奮發向上成為律師的青年林肯。
據統計,林肯的形象先后出現在150多部美國影片中,出鏡率遠遠高于其他總統。不過,這些影片絕大部分是二次大戰之前拍攝的,戰后攝制的甚少。
點燃民眾激情的不僅僅是林肯,還有風流瀟灑的明星級總統約翰·肯尼迪,雖然他在位只有短短三年,卻是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總統之一。他在二次大戰期間曾擔任海軍的魚雷艇指揮官,這段英雄事跡自然不會被好萊塢放過。由導演萊斯利·馬丁森導演的《魚雷艇109》就是以此為內容,長相酷似肯尼迪的克里夫·羅伯遜在這部情節相當平淡的戰爭片中,稱職地表現出主人公的英雄氣概。
不過,類似該片這樣正面表現肯尼迪生平的影片倒也并不多,反而繪聲繪色描寫總統先生與性感女神瑪麗蓮·夢露神秘關系的電影倒有不少。但是,這些影片并沒有影響肯尼迪在美國人心中的形象與地位,以至于2011年一部顛覆肯尼迪形象的美劇《肯尼迪家族》播出時,遭電視臺封殺,還引來眾人簽名抵制,原因是該劇中的肯尼迪胸無大志,病魔纏身,依賴毒品,花心濫情,一副典型富家公子的浪蕩樣,嚴重“不符史實”。
歷史學家奈杰爾·漢密爾頓的一句評論,或可表明人們抵制該劇的原因。漢密爾頓認為:“這部劇的劇本怪誕、瘋狂而幼稚,編劇們聽從各種小道消息,不斷地編造一些事件來塑造肯尼迪的形象。”
可見,肯尼迪在美國人心中的形象是不可褻瀆、不容戲說的。一直以來,他被塑造成英勇睿智,拯救萬民于危機的完美英雄。他勇救落水船員,獲得紫心勛章;他擁有完美的婚姻,與杰奎琳的聯姻令這個豪門家族變得優雅而有親和力;他外交手段高超,率領美國成功度過古巴導彈危機。在當時的美國民眾眼里,他魅力十足、年輕而精力充沛、機智詼諧,是偶像級政治人物。年僅46歲的他盛年遇難,更讓這個英雄形象徹底定格。而圍繞他被暗殺做文章的影片也有很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奧利弗·斯通導演的《刺殺肯尼迪》。
除了林肯、肯尼迪,威爾遜、羅斯福也是美國影片中常常出現的“優質總統”。1944年亨利·金導演的電影《威爾遜傳》展示了有著超強智慧和熱情的威爾遜總統對事業和家庭都充滿熱愛的一生。而影片《羅斯福傳》則講述了美國第26任總統羅斯福傳奇的一生。羅斯福早年在紐約市擔任一名地方官員,其后被推舉為聯邦第一志愿騎兵隊指揮官,后來參加了歷史上著名的美西戰爭。在美西戰爭中,羅斯福在時勢造英雄的機會下,成為美國百姓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并且當麥金萊總統遇刺后,立即繼任第26任總統。演員里奧納多·迪卡普里奧的出演無疑給這位英雄總統的形象增添了一抹極具吸引力的色彩。
通過電影不難看出,林肯、肯尼迪、威爾遜、羅斯福,這幾位前總統是讓大多數美國人真心喜歡的。究其原因,或許在于當年的美國民眾對政治的態度還算樂觀,而這幾位早已遠去的總統確實也讓美國人感到欣慰,至少,他們讓美國夢成為可能。
那些被調侃的總統們
而之后,美國影片中陸續出現了一批被調侃、被諷刺的總統,則與美國人對政治的態度的轉變有關。
二次大戰的爆發,美蘇冷戰,60年代的刺殺肯尼迪和越戰,70年代的“水門事件”……一連串政治事件影響了整個美國社會的價值觀,因而“總統電影”的取材也變得多元化,出現不少諷刺之作。
這一類型的美國影片中,最出名的恐怕就是美國人拿尼克松、小布什和克林頓三位總統“開刀”的作品。尤其是前兩位,幾乎成了好萊塢政治電影的寵兒,而這完全“得益”于“水門事件”和“9·11事件”。美國人對有損民族自尊的事情向來不會輕易放過,所以,兩位總統被調侃、被惡搞、被抨擊也就在所難免。
導演奧利弗·斯通是個拍攝總統電影的專業戶,也是個心理學愛好者,他總是試圖從總統們過往的經歷出發找到影響其現在行為的心理動機。在他的作品《尼克松》和《弗羅斯特對話尼克松》中,他將尼克松的各種心理演繹得出神入化。
《尼克松》以“水門事件”為影片起點,展示了身材粗壯、面目也不夠可愛的尼克松完整的政治生涯,甚至包括其兒時貧寒的家庭生活和精神上遭受的無數創傷。
影片中充滿了幽暗的場景,彌漫著一股陰謀氣氛。片中的尼克松在競選中經歷了無數次痛苦的失敗,甚至不得不向提出離婚的妻子發誓退出政壇。導演斯通大概是政壇陰謀論的堅定信仰者。他挑選了曾在《沉默的羔羊》中扮演食人惡魔的安東尼·霍普金斯飾演尼克松就頗有意味。片中的尼克松的政治生涯更是充滿了陰謀、食言等各種政治伎倆。他擅于用各種手段推出替罪羊,或用金錢來掩蓋真相——“他要12萬?付給他。我們有錢付給他”。片中,當尼克松最后努力在電視上自證清白時,鏡頭轉向他的妻子、屬下,這些飽受其傷害的曾經的支持者們,均已表現出對他人格的不屑一顧。
《弗羅斯特對話尼克松》講述的是1977年尼克松因水門案下臺三年后,接受英國脫口秀主持人大衛·弗羅斯特電視專訪的過程。尼克松原本打算通過這次專訪,改變他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形象,東山再起。但是弗羅斯特和自己的策劃團隊一番精心準備,目的正是要尼克松公開承認錯誤。前三次錄像,尼克松牢牢掌握了主動,在最后一次錄像的高潮來臨之際,尼克松終于被對手抓住破綻,不得不首次承認“我讓美國人民失望”。如果找幾個詞匯來形容影片中的尼克松,或許“內心很復雜”“心情很糟糕”最恰當不過。
若要評選美國影視劇中被調侃得最狠的總統,非小布什莫屬。他領導美國人的8年,也是他的娛樂版圖無限擴張的8年,在布什身上,惡搞如影隨形。起先引起轟動效應的小布什電影為《華氏9·11》,邁克爾·摩爾導演的這部影片旨在披露了“9·11”之前,布什父子怎樣和本·拉登父子做交易,而美國政府又是如何一步步地成為侵略者。
接下來,同樣是奧利弗·斯通,他的《小布什傳》(W.)在開拍之前就引起人們極大關注,因為他不僅僅是個熱衷于政治的導演,還是小布什的大學校友,盡管他們當時并不相識。另外,這兩個人還同樣有過作為“酒鬼”的一段青春歲月,同樣是那個學校出名的問題學生。
《W.》從布什年輕時代講起,展現了他在得克薩斯瘋狂而胡鬧的牛仔生活。他在耶魯大學賭博、酗酒,甚至還因醉酒駕車被逮捕。當然,影片也不會忘記布什任內最重要的一些事,比如片中用了大量鏡頭描述布什決定出兵伊拉克的那段最關鍵的日子。斯通在一次接受記者采訪時說,自己企圖從一個更為內在的角度,來審視充滿爭議的布什的內心世界。
當然,講到被調侃,克林頓自然也不會幸免。他的桃色新聞使他再無清凈之日,他和他的策劃團隊費盡心思想要重塑形象再戰江湖,卻終不免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
約翰·屈伏塔1998年主演的電影《原色》,片中主角雖名為斯坦頓,但影片對克林頓的影射卻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斯坦頓是善于傾聽百姓心聲、了解民間疾苦、富于領袖感染力的總統競選人,可有個致命弱點——好色。至于巴瑞·萊文森導演的《搖尾狗》上映時,正是克林頓性丑聞被炒得如火如荼之時,片中總統的性丑聞,就顯得尤其切中時弊。
虛構總統寄托信仰
當現實讓人沮喪時,人們難免會找到另外一個載體寄存信仰。正如此,近些年,好萊塢的大銀幕上才出現了大量的“虛構總統”。他們或充當人們的出氣筒,或承載了大眾的美好希望。
就如法國電影學者安娜·瑪麗·比鐸在《美國銀幕上的總統形象》一文中所說:電影是最能反映美國人共同理想的力量之一,好萊塢喜歡拿總統說事,無論真實或者虛構,總統形象是美國思想與神話的載體,是表現美國理想與夢幻的手段。
在那些虛構的總統中出現了一個人見人愛的人物,他就是入選此次TVGuide.com “最佳總統”榜單的,由哈里森·福特在電影《空軍一號》中塑造的總統先生。
《空軍一號》講的是總統座機被恐怖分子劫持,英勇的總統以他的智謀、勇氣和非凡的力量,逆轉了危機,破除了陰謀,拯救了美國。
2008年9月23日到10月21日間,美國某網站也曾發起過一次“電影中最成功的美國總統”的投票,110多萬網民參與其中。而評選結果,與最近TVGuide.com發起的“最佳總統”竟有極高的重合度。比如,哈里森·福特塑造的總統,便也最終摘得2008年網站評選的桂冠。該網站總編輯事后評價:“好像人人都在尋找一個危難時勇敢站出來替他們分憂解難的總統。”
在2008年那次評選中,緊跟哈里森·福特24%選票的,是摩根·弗里曼在《彗星撞地球》中扮演的總統,他在危機關頭發明了用洞穴來拯救人類。排名第三位的,是《白宮情緣》中邁克爾·道格拉斯扮演的浪漫帥氣詼諧幽默的總統;第四位則是《獨立日》中親自駕駛戰斗機與入侵者決斗的勇敢總統。
綜合兩次網站評選不難看出,機智、勇敢、沉著、正直、幽默,在危難時刻有勇氣挺身而出保護國家與民眾,在和平年代能帶領國家走向幸福——這些正是美國人對總統的期待。
而美國影視作品中總統一角的演變或許也可作為切口——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對總統的贊揚謳歌到之后的諷刺調侃,人們對政治的理解日漸成熟。只是,若以現實作為底襯,這種成熟又到底是不是一件好事?
(圖說)
(上圖) 《少年林肯》中亨利·方達飾林肯
(下圖)《魚雷艇109》中克里夫·羅伯遜飾肯尼迪
《空軍一號》中哈里森·福特飾總統馬歇爾
《尼克松》中安東尼·霍普金斯飾尼克松
《周六夜現場》中弗萊德·阿米森飾奧巴馬
《冒牌總統》中凱文·克萊恩飾“總統”戴夫·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