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閉幕后,由微博掀起的官民互動熱潮卻并沒有消退,特別是40多位省部級官員通過騰訊微博表達“微心愿”,關注民生問題,與“媒體開放日”相比,“微博開放日”更能贏得民心
今年兩會上,越來越多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通過微博征集民意、曬提案議案、與網友互動,40多位省部級官員通過騰訊微博表達“微心愿”,關注民生問題,寄語微博發展;在騰訊微博結合兩會熱點和網友關注點策劃的地區“微博開放日”上,更有多位官員與網民熱烈互動,開放的心態、對民生的關心和對民意的關切,都極大地贏得了民心。
在過去的一年中,就有眾多政府職能部門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即時化、網絡化、多主體的微博成為官民溝通的新橋梁。國家高級公務員通過微博與民溝通,體現了執政理念的悄然轉變。
官員特別是高官開微博,一定程度拉近了“官”與“民”的距離。官民距離感的產生,一方面源于社會角色過于固化,一方面源于傳統的“官本位”思想影響,仍有相當的人在潛意識中認為官就是官,民就是民,官就是管民的。這種思想既不符合黨的根本宗旨,也不是科學的執政理念。微博是基于互聯網的即時溝通平臺,具有鮮明的“草根性”,人人都可以借助其成為意見主體,發表自己的看法,擁有屬于自己的話語平臺。官員特別是高級官員實名開微博,大大地縮小了與民眾的心理距離,“官”與“民”的溝通更為直接。
官員們通過微博與民眾直接溝通交流,執政為民的理念在一定程度更具體化了,使“官”與“民”的關系更加和諧。官員通過微博與民眾直接對話,傳達政務信息,解疑釋惑,聽取意見和建議,這樣就弱化了“官員”的管理者色彩,也弱化了民眾作為被管理者的社會定位。通過在微博上的互動,大家平等交流,官員不再“高高在上”,民眾也不再“敬而遠之”;官員執政為民的理念實現了具體化,民眾的主人翁意識也得到了增強,這樣就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官民和諧”,真正理順了“官”與“民”的關系。作為管理者的“官”,實際上是人民的公仆,作為被管理者的民眾,實際上是社會真正的主人,是真正的管理者,微博平臺凸顯了兩者的真實關系。
官員們的實名微博,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們對政務的共識。我們正處于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利益分化、主體多元,在給社會帶來活力的同時,也造成了共識難以達成的問題,而共識的缺失就會增加分歧,給執政黨的施政造成一些困難。官員的政務微博實際上是一個各方達成“共識”的平臺。平臺雖小,卻及時提供了各方“面對面”交流的機會,使得官員和廣大“聽眾”能夠在第一時間開“碰頭會”,分辨什么是有意義的,是可以做的;什么是沒有意義的,是不能做的。通過溝通和交流,共識就比較容易達成,行政、施政會更順暢,效果會更好。
此外,官員們通過政務微博能夠了解不同利益群體的不同聲音,對于妥善處理各種利益矛盾是有益的。尤其是弱勢群體的利益訴求能夠得到有效表達,一定程度上防止和克服了“社會拒人、權利虧人、心理貶人、文化傷人”的情況發生,使各階層在“話語權”上實現了平等。這對于更好地兼顧多元利益訴求,構建和諧社會關系是有益的。
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社會民眾的一些不滿情緒和牢騷會通過微博等網絡途徑宣泄出來,微博成為社會的 “解壓閥”,官員微博的主動參與,可以更好地對這些情緒進行疏導。通過實時回答網民的提問,督促相關部門盡快受理、解決問題、緩解社會矛盾,這樣可以促進社會和諧,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減少不和諧因素。
微博是一種低成本信息發布平臺,基本不需要技術維護和軟硬件投入,相比政府網站,投入要小得多。在加強執政能力建設,不斷改進工作作風過程中,需要進一步發揮微博服務社會的積極作用,為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服務,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研究室主任)
本欄目所刊發言論均不代表本刊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