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重耳當上國君后,要封賞那些在流亡年代與他同甘共苦的臣子,但“介子推不言祿,祿亦弗及”。介子推沒有向晉文公邀功請賞,晉文公也就真的把人家給忘了。
介子推是什么人?在重耳四處流亡的歲月里,他一直對這位落難公子忠心耿耿,甚至將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一塊來給重耳吃。但介子推是亂世里的高人,品格高潔,他看到眾人自我吹噓、爭相邀功的嘴臉,感覺非常厭惡。于是,他決定帶著老母親退隱山林,安靜地走開。在決定退隱之際,介子推和母親之間有一段寓意深刻的對話,這段話明確地表達了介子推的心志。
介子推說:“重耳當晉國國君是上天的意志,可是,現在有那么一些人卻以為這是他們的貢獻,這不是欺騙嗎?下面的臣子將貪天之功作為理所當然,上面的國君還對這樣的人給予賞賜,上下互相欺瞞,我實在難以和他們相處??!”
介子推的母親說:“你也可以去要求賞賜呀?否則,就這樣貧窮地死去,又能埋怨誰呢?”介子推說:“責備一種行為然后又去效仿它,那罪過實在是太重了!況且,說出埋怨國君的話,就更不應該再接受他賞賜的俸祿了?!?/p>
介子推的母親又說:“不受國君的賞賜,那總可以讓國君知道這件事吧?”介子推回答:“自己都要隱居了,還用得著去表白嗎?如果去表白,那就是乞求顯貴啊!” 于是,兩個人躲進綿山,歸隱了。
從這段歷史故事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出介子推言行一致、視顯貴如草芥的品質,而且還可總結出他做人的“四項基本原則”。
第一,非常鄙視貪天之功并將之據為己有的人;第二,嘴里批評某種行為,就絕不再去做它;第三,埋怨國君(上司)就不應該再接受他的賞賜和重用;第四,既然不求回報,那么自己對他人的恩惠也沒有必要到處宣說。
介子推的原則,不僅可以幫助我們看破許多花言巧語,看清很多勢利小人的真面目,也更應該成為修身進德的一把標尺,幫助我們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和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