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田永慶,號云水,經濟日報新聞發展中心編輯出版處處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直機關書畫協會理事、北京職工書畫協會理事。1982年師從著名書法家薛夫彬先生,1985年考入首都師范大學(首屆)書法藝術專業,從師歐陽中石先生。工正、隸、行、草,尤喜行草,法宗“二王”,旁涉米芾、王寵、何紹基等諸家,兼取章草、“二爨”筆意。1987年以來,作品數十次入選全國及省市重大書展和書畫名家展并獲獎,千余件作品被各大單位及個人收藏;2004年3月入選“首屆中國收藏界年度排行榜(2002~2003)中國當代書家排行榜之新銳榜”;2008年9月入選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教育電視臺等單位聯合舉辦的“中國百名書畫藝術家英才精品展”;同年為《證券日報》題寫新報頭;2012年入選中國資深書法家作品邀請展。
田永慶先生的本職是在報社做廣告平面設計工作,同時他又是一位書法界的實力派人物。近幾年來,他的作品備受書法界和收藏界關注。
我與永慶先生交往甚多,時常為其達觀的風度,儒雅的談吐所贊嘆,同時也為他在這個多元文化時代顯露出的謙遜之德所感動。永慶先生常常談道:“書法藝術非常的奇妙和深奧,自己能夠繼承這一藝術倍感欣喜和驕傲。但是,當社會贊許你的時候,自己切勿妄自驕矜,因為冷靜思考后會感到,書法在當代的大文化中,‘她’所發揮的作用及產生影響是不可與文學,影視,聲樂等其他藝術同語的。書法在今天的社會中只是‘小道’,只有低調謙遜于社會,把自己的創作與對時代的責任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書家才會得到社會更廣泛的尊重。”
追求散淡自然,隨情所至是先生在創作上的顯著特點。所見先生作品多為行草。行筆如高山流水,緩重輕急,沉著痛快,清高的品質在作品中彌漫開去。有人曾這樣評價:“田先生用筆精熟,恣肆爽辣,流暢活潑,猶如鳳琶相和,又似仙人翩躚起舞;線條遒邁如古松虬曲,勁挺如盤鋼屈鐵;每字若坐若行,若臥若起,飛動往來,姿態各異,雜而不亂,上下映帶,左右呼應,縱橫穿插。每品茶賞先生之書,醉狀!”
觀永慶先生的每一件作品,就像是一首詩,一幅畫,一首曲……仿佛挽留著生活中的回憶,給觀者帶來無限美的遐想!
在繼承和學習上,先生以古為師,他說“做書可以隨心所欲,但是一定要下筆有‘由’,要‘有據可查’。”他日課臨池從不照搬碑帖,是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和繼承前人。
“囊括萬殊,裁成一相”,永慶先生在傳統中不斷的汲取營養豐富自己,逐漸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田氏風格”。
永慶先生在創作的理論方面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在創作上他認為:“做書之要,貴在順其自然,要順其情、順其字(結構),從簡約中求變化,從平淡中見波瀾。”在理論上,他認為:“當代書法”的精神已有別于傳統,其根本源于毛筆作為實用書寫工具的失落,是它的逝去第一次將書法和書家從傳統的環境中凸現出來。作為今天的書家,再拿起毛筆的時候,不應該再是傳統的“文章之急務”后的“英杰余事”,也不再是為了一紙信札或是一篇祭文而下筆。可以說,今天的書家為什么要拿起毛筆,是當代創作不同于傳統的重要特征。這一特征凸現出來的就是在創作中對文字內容的重視。當代書家不僅要追求“狂來輕世界,醉里得真如”的點線形式,同時更要重視形式之下文字內容所傳達出來的思想。在展現書家藝術修養的同時,看到的還有書法家對社會和自然的態度和責任。重視作品的內容是當代書家繼承和弘揚書法藝術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
永慶先生在談到他走過的人生時總要提起老師薛夫彬先生。他說是薛先生的教誨使他走進了書法藝術的殿堂,是薛先生的授業使他在1985年考入首都師范大學由歐陽中石先生創辦的(首屆)書法藝術專業。孜孜矻矻,直到今天……
古人云:“書者,如也……”透過先生自己而立之年寫下的一段短文我們更能理解他內心率真自然的真諦吧。文曰:“世間多事理,皆辯其真時,費心亦累也。唯求真者乃美意于人陶其情志之事物也,雖苦其心、惡其體、勞其神,然勿枉生一世,亦慰父母之育也。余之所欲,對之,如幽谷浮云,遠而視之,不可近也,亦如霧中識蕙,吾心則無不暢愜矣。”
(編輯 劉小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