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曾作為財經媒體新聞人,接觸過形形色色各類人士,其中企業家、富豪、暴發戶居多。這些人士有很多共性的東西,其生活狀態和聚集財富的過程中有除了有很多傳奇經歷,而還有多的是搞笑、怪異、幽默、甚至還有一些不明不白稀里糊涂可稱為命運所帶來稀奇古怪的事情。這些事情有些是筆者親耳所聞,親眼所見,有些是在茶余飯后一些同學朋友所言,即道聽途說所來。因此,有些事情是真實不虛,有些事情是半真半假,有些事情可能是子虛烏有。不過,無論是那種情況,這些人、事都是一面小鏡子,所有的故事碎片組成了更能折射出這個時代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狀態,折射這個時代真誠、善良、虛偽、狡詐、貪婪人性,也折射了我們這個時代政治生活、法制建設的缺陷和進步……..。
筆者才力有限,對于宏大記事力有所不逮,并又疏懶成性。因此,只能傳統仿筆記文學樣式,逐一記敘下來,以資人們在空閑中泡一杯清茶聊以打發時光,或那些研究時事者作為輔助研究素材。
上面說這些故事真真假假,但筆者敢說可以八分是真,二分是假,比三分演義七分史實的《三國演義》更有真實性。畢竟所記敘的人物和筆者生活在同一時代。
有些故事可能對所記敘者所忌諱,故筆者在敘述過程中有可能冒犯當事人盡量采取隱晦的方式,或變更其姓氏、或更換其籍貫,盡量保護當事人。這些只是筆者對我們這個時代一部分群體生活狀態的記敘。因此,隱去姓名的部分一些人也沒有必要對號入座,自尋煩惱。
豪俠“王百萬”
河北人王某,當地巨富,據估算,現資產不下百億,年約60余歲。王某在當地以大膽、粗豪、怪異著稱,其為人頗有燕趙俠士之風。其行事往往不拘常理,令人變色。
王某年輕時家徒四壁,常處于半饑半飽狀態。年輕未曾入過學,僅識自己名號,人們其從未走錯過廁所揣測,其或可能也識“男”、“女”兩字。改革開放之初,王某率先下海,做裝修材料生意。王某艱苦經營,經數年積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已為當地富翁,人送綽號“王百萬”。(某百萬之稱,自古有之,言人富有,但當今社會,生活在京、滬等地,百萬只能是窮人罷了,僅能買一套小房子。但百萬是泛稱,表明其巨有錢罷了)。
當時“王百萬”雖個人爆富,而鄉人還甚窮,仍有食不果腹之人。某日,王百萬突然決定把自己百萬之資悉數捐給村里,也就是今天所謂裸捐。村人先大驚,繼而感激,繼而敬佩。一時之間,王某聲名大著。后被好事者拍成電視劇,表揚其致富不忘鄉親的善舉。
為獎賞“王百萬”,政府后任命其為當地副處級干部。但其很少上班,只掛名而已。
“王百萬”軼事頗多,現擇選兩則。
其一,客廳養魚池。王百萬家中客廳地板為透明鋼化玻璃,其下為澄清之水,水中五顏六色魚類悠然游動。人若初次到其家,推開門后無不大驚失色,驚恐后退,恐墜入水中。
其二,大膽修鐵路。王百萬的建材生意做的水起風生,規模日漸壯大。然當地交通不便,運輸原料非常不便。某日,王百萬突發奇想:要是修建一段鐵路連接廠區和原料地。想到就做。王百萬立即組織人馬,邀請專家及技術人員修建十幾公里鐵路,一時熱火朝天。但王百萬唯獨忘了政府部門。聽說王百萬修建十幾公里鐵路,況且已經干得有模有樣,當地政府負責人大驚失色,如此重大事件,豈能說干就干?一日,領導率手下親自找到王百萬,問:“百萬,修鐵路此等大事兒怎么不經政府批準?趕快停工。”據說,王百萬瞪大眼睛,淡定回曰:“不修鐵路,企業垮了,幾萬人吃飯咋弄?你給飯吃呀?不能停,得繼續修。”領導當時目瞪口呆,但仍說:“即使修,也得申報審批。不能說干就干。實在不行,你就補下手續,看看能主管部門能不能批。”領導昂然而來掃興而歸。后不知審批手續如何。但鐵路的確已經建好、使用,企業蒸蒸日上。
不算計的“楊老大”
山西人楊老大,以憨直著稱。當地人稱“楊傻子”,有膂力,質樸不善言辭。就是這個被稱為“楊傻子”的人乃是當地首富,其資產自己很可能不知多寡。
楊老大出身貧寒,世代為樸實農民,其家中有祖傳做豆腐手藝,在當地頗為人稱道。其家人偶爾以賣豆腐補貼家用。楊老大非聰明讀書之人,年輕時,經常走街串巷幫家賣豆腐。在賣豆腐時,楊老大接觸了一家小煤礦,因其豆腐質量好,價格合理,楊老大又比較厚道,這家煤礦食堂成為楊老大長期固定客戶。時間久了,楊老大在這個煤礦混的臉熟,上到礦主,下到礦工,都知道有個賣豆腐的楊老大。見面經常打個招呼,不時還開句玩笑。楊老大給礦上普遍留下好印象。
楊老大在向礦供應豆腐時,注意到礦里長期停放一輛不用的汽車。某日,好奇地問:“為啥這里常停輛汽車哩?”,有人答曰:“沒得用,就停放這里哩。”楊老大過后琢磨,一個大男人走街串巷賣豆腐,賺不了幾個錢不說,還沒啥面子,如果買個汽車給拉煤,拉貨豈不好些。
后楊老大找到車的主人礦主,說明意思。礦主看汽車也是沒啥用場。就以便宜價格賣給楊老大。楊老大傾其所有,仍不足,車主慨然允楊老大余款可賒。
成了拉貨司機,楊老大不辭辛苦,兢兢業業,幾年有積攢數萬元。
某日,一礦主對楊老大說:“老大,開個車跑東跑西有啥意思哩,還賺不了幾個錢,合伙同我投資煤礦唄。”楊老大也未深思,答曰:“錢不多,恐怕不行吧”。礦主答:“沒得關系,有多少算多少股”。礦主說后也沒在意,當是個玩笑話,過后忘了這事兒。幾日后,楊老大提著一破袋子,找到礦主說:“這是我所有資金,入股來哩。”礦主甚驚訝,一句玩笑話楊老大較了真。當時煤炭市場并不很好,礦上資金也緊張,多個股東并不是壞事。就痛快答應。收完錢后,很快就算出楊老大占多少股。并告訴楊老大等年終按著股份比例分紅。
此事過后,楊老大在當地小有名氣,做事痛快,不算計。
令人想不到的是,這年礦效益不錯,分紅比較可觀。楊老大收入不菲。后有多家礦主找到楊老大,慫恿其入股。其實這些礦主都打著精明算盤,煤炭形勢時好時壞,資金又緊張,拉楊老大入股,即可緩解資金問題,如虧損了,還多個人多承擔。
然而,世事難料,仿佛一夜之間,煤炭成了搶手貨。楊老大入股的煤礦全部盈利。一時,楊老大亦成為當地富人。
楊老大投資不算計的名聲更是遠近傳播。后一些火電廠拉楊老大入股,或直接把小電廠直接賣給楊老大。據精明人士分析,這些賣給楊老大火電廠的人也多是人精,當時煤炭價格上漲,火電廠效益成本上升,效益好的不多,拉楊老大入伙是打著讓楊老大承擔風險。
殊不知,沒過兩年,當地電力需求大增,火電效益直線上升。楊老大在火電上又大賺了一筆。
短短數年,楊老大資產和財富在當地已經走在前列。
楊老大不算計是非常著名。有次,楊老大煤礦需要占用當地農民土地修路,此時楊老大事業也初具規模,手下頗有幾個做事兒的人。楊老大就派出手下同當地農民協商,想租土地修路。五日過后,楊老大找到辦事人問土地事兒辦的咋樣,答曰:“農民獅子大開口,要的太狠哩,還在談。”楊老大說,辦事兒太不利索了,晚上你叫兩個人和我一起去辦。
晚,楊老大拎著個破舊的蛇皮袋,里面裝的滿滿的,好像是紙類東西。把用地的農民叫到一起。楊老大逐一問:“你家幾分地?想要多少錢?”或答曰:“二分地,我想要八萬,少八萬不行。”或答曰:“三分,要十萬”…..,楊老大解開蛇皮袋,拿出幾困現金,逐一分發,邊分邊說:“這是八萬塊,是你的,明天你的地我就用了,不需反悔。”“這是十萬,是你家地的錢,今天都給你了,也不許反悔。”……..眾人一見,頓時驚若木雞,要錢的人也沒想到獅子大開口竟然這么順利就達到目的。凡張口要的,楊老大皆滿足。其手下抓耳撓腮,心里說:咋這么辦事兒哩?明明是趁火打劫么。咋就這么輕易就妥協呢。
事后,手下人抱怨楊老大說:“這筆錢多花出好幾倍了,好好談談能省下不少。咋能這么辦事兒呢。”楊老大說:“這些農民也沒啥錢,咱現在有錢,要了就給他唄。咱趕緊把煤礦開了,把煤運出去才是正事哩,咋能拖呢,客戶還等著咱的煤呢。”于是,楊老大煤炭順利開工,運煤。令人奇異的是,楊老大這招看似沒心沒肺的舉動卻在商戰大大的贏了一局。周邊煤礦也因為土地問題解決不了,很多家煤礦運不出去。有的甚至拖數月不決。唯獨楊老大煤礦車水馬龍,熱火朝天,一天二十四小時運煤。一時顧客盈門,并且口碑甚好。都說楊老大最講誠信。后回過頭看,楊老大在用地的那點兒損失和收益相比,根本不值一提,宛如九牛一毛,滄海一粟。
楊老大的財富傳奇,認識他的很多人不明白,很多和他混了多年的人也不明白,這種不算計地經商咋就成了當地首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