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意大利經濟發展部領導下的對外貿易委員會在北京設立了知識產權辦公室,經過了一年左右的收集調查,在中國市場上發現有60多家假冒意大利品牌的企業。2011年7月,意大利對外貿易委員會知識產權部向中國知識產權局遞交了第一份“偽意大利品牌”案例集,其中包括十個存在虛假的“偽意大利品牌”企業。
不遠萬里,耗時一年,意大利政府有關部門如此耗時費力,理由只有一個:“偽意大利品牌”行銷中國市場扭曲的是整個意大利和意大利制造業的形象,因此只能由意大利政府機構出面。如果所舉確鑿,一方面說明,“偽意大利品牌”猖獗泛濫,足以令意大利人忍無可忍;另一方面也說明,中國市場的重要性,讓意大利乃至全世界都難以忽視,對其市場環境清潔度的高要求,源自于對這一市場發展前景抱有更多期待。
意大利政府有關部門這一維權行動,蓄謀已久,類似“干涉中國內政”,但實乃體現出了他們對本國形象,特別是本國制造業高度負責的精神,在維護國家利益方面表現出了寸利必爭的積極主動態勢,也為打造服務型政府加了許多分。
或許,假冒事件本身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嚴重。截至2010年底,我國實有企業總數約1100萬戶,其中私營企業就超過840萬戶,這些企業注冊經營的商標品牌更是浩如煙海。意方提交的60多家假冒品牌企業,十個“偽意大利品牌”,別說其中還有其他國家入境的企業及產品,就是全部算上,也不過滄海一粟。意大利也未必就沒有假冒品牌企業。所以,僅就事論事,則完全不必因為意方的大張旗鼓,而去跟著放大事情的嚴重性。
相形之下,倒是我們自己應該有所反思。
首先,意方打假主觀上當然還是為了維護本國形象與本國制造業利益,但假冒品牌流布中國市場,最終也損害了中國消費者的利益,意方打假客觀上也是為中國消費者張目。而維護國內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理應是國內有關部門的天然職責,可意大利有關部門都調查一年多了,國內有關部門不僅毫無覺察,更在意方提交結果之后,仍是以“涉及工商行政管理、質檢等不同部門……”等推諉的外交辭令,玩起了太極拳。負責部門諸位有時間坐在辦公室里高談闊論,卻沒有時間采取果斷的行動。
改革開放使中國成了一個任何人任何國家都不得不重視的世界制造工廠與消費市場,自己本應該比別人更加珍惜與愛護國家與市場的美譽度。即便是很少一部分的假冒品牌,如果不防微杜漸,保持嚴密防守零容忍的戒備狀態,也很容易“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當假冒品牌貼在中國制造的標簽上,必將連累那些規矩經營的中國企業,屆時,中國市場的潛力也因中國品牌的污名化而受損,在開放的形勢下,利益外流,目前斬獲蠅頭小利的假冒品牌也定會覆巢之下,不存完卵。
意大利有關部門來華積極打假,就像一面鏡子,同時亦照出了國內有關部門相形見絀的消極一面。實際上,中國企業品牌在國際上被侵權、受擠兌的情形,要比意大利品牌在中國的遭遇更慘不忍睹。據統計,目前中國至少有15%的企業商標在境外被搶注,我國商標在國外遭搶注每年超過100起。那些假冒中國品牌,也時刻在扭曲中國和中國制造業的形象,而要挽回損失,中國企業卻往往只能孤軍奮戰,付出慘重代價。比如,2005年,青島海信集團歷時6年,才最終以50萬歐元的價格,將被西門子公司在德國注冊的“HiSense”商標贖回。更有些后果嚴重到無法挽回,例如聯想培育了20多年的Legend品牌標志,因在很多國家遭惡意注冊,被迫于2003年4月忍痛割愛,進而啟用“Lenovo”標志。中國有關部門倘使學習意大利的做法,及時提醒,主動調查,積極維權,中國民眾與企業也不會吝嗇給咱們的這些行政機構來點掌聲,為此公款開支的出國費用再多點也不會有所異議了。
慚愧的是,國內有關部門做得沒那么好,才使得意方理直氣壯,自己則底氣不足。而在一個消極的監管環境中,假冒品牌一時間自然會草長鶯飛,而國家自主品牌也會因為公信力的缺失而難以建立與維持。如果仍沒有反思意識,用不著意大利來華打假,中國市場與中國制造業自己就會松垮下來。而要給公眾來點信心,那有關部門至少應該盡快將意方的報告查核之后,把坐實了的假冒企業與品牌張榜公布,顯示出絕不姑息養奸的決心,從根本上維護中國制造業的尊嚴與形象。(責編: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