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軾是北宋著名文學家,他的作品中糅合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思想,呈現出一種獨特的美學風格。“般若”是佛教中一個最為重要的哲學思想,般若美學也是佛教美學的一個核心要素。中印文化都是一種“月”文化,或者說是一種“陰性”文化,在蘇軾的作品中存在著大量以“月”為主題的作品,本文通過分析這些作品,從而展現出蘇軾作品中所具有的般若美學。
關鍵詞:蘇軾 般若美學 宋詞
蘇軾是北宋時期最為著名的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文學、書法等領域中有著卓越的成就,是中國古代士大夫階層知識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對蘇軾文學作品的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與意義。般若思想是一種源自于印度的哲學思想,它的核心就是神圣性、生命性與無限性。經由佛教的傳播,它已經成為了中國傳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般若美學正是這種思想的產物。它是主體對于客觀世界的一種特有的感受。般若美學思想最早出現于西晉時期,在北宋時期可謂達到了巔峰。在蘇軾的作品中,我們明顯可以看到這種思想的影響,正是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蘇軾的作品呈現出一種豪放不羈、超然物外的境界。
一、般若與般若美學
“般若”是佛教思想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哲學概念,般若在梵語中為“Prajna”,意思是“智慧、知識,或是判斷”。但是,這種智慧、知識或是判斷并非是一種人的智慧、知識或是判斷,而是一種神性的智慧、知識或是判斷?!鞍闳簟辈⒎鞘且粋€固定的、一成不變的東西。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國都是一種拜月文化。因此,中印文化或者說中印哲學都呈現出一種變化性。在“般若”這個概念中,顯得尤為明顯?!鞍闳簟北旧砭哂凶兓?、生成性、流動性。它并不是一種世俗的智慧,它處在一個不斷生成的狀態之中。因此,“般若”就是一種生命性智慧,一種神性的知識。正因為它所具有的這種特性,因此般若美學,也呈現出一種生命性、流動性,以及變動性。
般若美學由般若而生,般若美學首先具有一種神性,這種神性源自于古代印度人對于自然威力的崇拜?!独婢惴屯印分袑τ诒娚竦母桧灒统浞煮w現出了一種原始的般若美學思想。眾神具有無比的智慧,這種智慧是宇宙和諧的保證。其次,般若美學又呈現出一種獨特的生命性,這種生命性不是人的生命性,而是一種自然的生命性。印度之神與西方之神不同。希臘之神非常的世俗,人性的弱點,希臘之神照單全收。印度之神則完全是超然世外的。他們具有完美的形態以及至高無上的智慧,可謂至善至美。他們的生命性充分體現了一種自然的生命性,比人類的生命性具有更為豐富的層次。這種生命之美是無與倫比的,是超然物外的。最后,般若美學具有一種變化性。因為,自然處在無限變化之中,因此印度的神也具有這種無限變化性。根據印度傳說,印度主神因陀羅具有無盡變化,有形有體,又無形無體。因此,般若之美,不是一種固態之美,不是一種可見之美,不是一種有限之美,而是一種無限變化之美,是宇宙之中至高至善之美。
二、蘇軾作品中的般若美學思想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基本上能夠把握住般若美學的核心要素,那就是神性、生命性以及變化性。我們也知道了,般若美學是一種緣起于印度的美學思想,那么有人就會產生疑問,這種思想為何會出現在蘇軾的作品之中呢?
隨著佛教在中國廣泛的傳播,般若美學思想必然進入到中國社會之中,而這種思想所具有的獨特性,對于上層知識分子而言是極具魅力的。其次,經歷數百年的交流與融合,這種美學思想與本土美學思想產生了激烈的碰撞,在碰撞的過程中不斷地滲透進彼此之中。魏晉以來,中國出現了大量的佛教文學作品、佛教藝術作品等,這對于般若美學思想的傳播無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尤其在上層知識分子的推動下,儒、道、釋三家之間的融合進一步加速。事實上,即便它們三者在形式上是不同的,但是內在的精神實質都是相同的??芍^是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因此,在蘇軾的作品中這種般若美學思想已經與中國傳統美學思想融為一體。我們甚至可以說,中國化的般若美學在蘇軾那里達到了成熟,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這也就是我們分析蘇軾作品重要性所在。
“月”在中印文化中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意象,中印文化有別于埃及、希臘文化,西方文明是一種太陽文明,而東方文明是一種月亮文明。中國人對于月亮寄托了許多美好的情感,月亮在中國文學作品中呈現出一種獨特的美。蘇軾作品中,月亮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我們從月亮出發,從而進一步發掘出其作品中所具有的般若美學思想。我們來看一下月亮在中印文化中所具有的共性?!霸隆痹跂|西文化中都是陰性的象征,月神都是女性。這一點在中印文化中是一致的。其次,月具有變動性。它的變化性相比于日是非常明顯的。這一點在中印文化中也是一致的。最后,月是一種至美的象征,這一點無論東西,還是中印都是相同的。因此,月本身就一種神性,一種美感,一種變易。因此,月與般若美學思想在內在的精神氣質上是完全相同的。
中國古代文人對于月亮有著非常強烈的感情,因此數千年來涌現出了無數與月亮有關的作品。蘇軾無疑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作品中最廣為流傳的一部作品。這部作品是以月為主題的。在這部作品中,月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客觀存在美好事物,而是一種超越世俗的精神寄托。這首詞,寫于蘇軾政治失意之時,與親人長久別離之際。盡管如此,這首詞并沒有寫得哀怨悱惻,反而是大氣磅礴、真摯動人。這與蘇軾本人的精神氣質有著極為重要的關系。正如前所言,個體的精神氣質是獨特美學感受的根源所在。在這部作品中,般若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個體在遇到障礙的時候,應該有一種超然的選擇,即便是逃避,也不是往世俗世界中去,而是通向一個神性的世界。其次,般若智慧強調的是一種生命力,自然的生命力就在于無限的生成無限的創造。只有不懈地追求才能夠實現自身的理想。最后,般若的智慧強調的是一種變化,這種變化是一種無限的變化?!叭擞斜瘹g離合,月有陰晴月缺?!碧K軾充分解釋了這樣一個現象,那就是人生之中的畏和煩是不可避免的,與月亮的變化一樣都是客觀規律。面對這種畏和煩,我們所能做的不是陷入一種無限的痛苦之中,而是一種無限的審美之中。月亮的變化是無限的,它永遠會有陰晴圓缺,但是它總會出現最美的一刻。因此,整部作品因為具有了這種般若智慧,所以呈現出了一種般若之美,這種美就是一種無限之美、生命之美以及神性之美。
在另一首詞《永遇樂·明月如霜》中,蘇軾通過對周圍景物的細致描述,表達了一種越是真實的世界,越是具有一種幻夢性,這一點深受般若美學思想的影響。《般若般若密多心經》中寫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币簿褪钦f,真實世界與虛幻世界是沒有差別的,是同一的。這個就是般若的智慧,對于客觀世界的認識,不能從形式出發,而是要從本質出發,那么世界的本質是什么呢?是客觀存在的,還是虛幻的呢?顯然,般若的智慧對于客觀世界的認識,并不是從真實或是虛幻出發的,而是從神性的角度出發的。真實世界與虛幻世界都不是世界的本質,世界的本質在神的不斷創造與不斷毀滅之中,因此真實世界與虛幻世界在不斷地彼此交換,也就是說,真實是夢,夢即是真實。兩個并沒有實質上的差別,只是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域發生的,用真實與虛幻來區分是沒有意義的。對于個體而言,感受它們才是有意義的。當你執著于真實或是虛幻,你就失去了感受。而對于個體而言,幻遠比真實更為重要,因為真實是有限的,幻是無限的。因此,幻具有一種無限性?;皿w現了般若美學的這種無限性。這首詞充分地展現了這種幻美,也就是一種般若之美。
在蘇軾的其他作品中也呈現出這種般若之美,由于限于篇幅,我們無法一一列舉、逐一分析。但是,這種美學思想的存在是肯定的,也是必然的,我們將會對此做進一步的研究。
三、結語
蘇軾一生經歷政治上、情感上的挫折,同時又因為其與佛教界人士的交往,加之其自身所具有的過人天賦,因此,他對于這種智慧有著不同一般的領悟,這種領悟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通過對蘇軾作品的分析,我們看到了般若思想以及般若美學對蘇軾作品的深刻影響,正是因為這種思想,才使得蘇軾的作品具有一種前所未有的獨特性和美感。我們認為將般若美學的思想引入對蘇軾作品的分析,甚至是引入對中國古典文學的分析,將開啟一個全新的領域。
參考文獻:
[1] 康德.判斷力之批判(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2] 黃心川.印度哲學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3] 朱立元.美學與實踐[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作 者:金燕,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公共課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文學和高職教育。
編 輯:魏思思 E-mail:sisi123_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