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風月”的繁體字“風月”去掉邊(外廓)后剩下蟲字加一撇和二,意為風月無邊。文章反其道而取之,通過闡述《長恨歌》中的“長恨”,討論了在風花雪月之時,須遵守原則、擔負責任,即風月有邊。
關鍵詞:《長恨歌》 長恨 風月有邊
在《中華大字典》中,“恨”字的釋義有兩條:其一,“怨也”(見《說文》《正字通》云:恨與憾聲義微別。憾意淺,恨意深,憾音輕,恨音重);其二,“悔也”(見《荀子·成相》:不知戒,后必有)。第五版《現代漢語詞典》中“恨”有兩個義項:“仇視,怨恨”和“悔恨,不稱心”。可見,《現代漢語詞典》中“仇恨”的意思由古代第一種義項引申而來,而“悔恨”的意思則是由兩種義項共同發展轉化而來。
白居易的《長恨歌》膾炙人口,家喻戶曉,奉為絕唱。其不朽的藝術魅力和多重旨趣,在學術界和高教界均有眾多的評述和討論。詩歌以“長恨”為題,把“長恨”貫穿全詩,筆者認為對“長恨”的解讀,是理解此詩的一把鑰匙。《長恨歌》中的“恨”,即“悔恨”,通過玄宗之恨、貴妃之恨、作者之恨及讀者之恨,渲染出“千古遺恨”,又通過這“綿綿長恨”,警示后世:風月本有邊。
一、玄宗之“恨”
詩歌有四章,共一百二十句。詩人用筆的輕重、主次、詳略顯而易見,以道士覓妃篇幅最大,玄宗思妃次之,貴妃得寵再次,貴妃之死所用筆墨最少,可以說《長恨歌》中的“恨”主要指唐玄宗之“恨”。
“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重色”二字,為全詩之綱,也是《長恨歌》中的藝術形象——唐玄宗的性格特征。這位一國之君不是重才而是重色,不求天下英才,而求傾國之色,詩人在詩歌的開章,既巧妙地點示了題中的“恨”字,同時也暗示了唐玄宗應負的歷史政治責任。“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寫出了唐玄宗迷戀楊貴妃的程度,因為重色、求色、迷色,以樂色為唯一需求,從而導致了朝綱廢弛、禍國殃民的結局,唐玄宗親手釀成的苦酒,必須由他自己喝下去。“安史之亂”后,唐玄宗痛失楊貴妃,更失去江山社稷。詩人通過極為真實、極為凄惻的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直接訴說了唐玄宗品嘗苦酒的悲痛,然后又從“黃埃散漫風蕭索,云棧縈紆登劍閣”到“行宮見月傷心色,夜雨聞鈴腸斷聲”,描述了唐玄宗逃難和臨蜀全過程中的凄惶。前幾十年,唐玄宗雄才大略、叱咤風云,并且締造了開元盛世,赫赫有功的他最后卻葬送了這曾經擁有的一切。大勢已去后的反省,眼前的一切,怎能不處處染上濃重的苦與痛?從“天旋日轉回龍馭,到此躊躇不能去”到“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寫出了唐玄宗重返長安后,遺恨和苦痛有增無減。這一層寫得一氣舒卷,轉落無痕。馬嵬坡前,未央宮中,太液芙蓉,春風桃李,秋雨梧桐,落葉秋草,這一切恍如昨日。昔日的歡樂,一去不復返,這對于曾經至高無上、氣焰重天的皇帝來說,就像從天堂掉進了地獄,可謂生不如死。暮年的唐玄宗,占據他整個身心的只有絕望和悔恨。
因此,唐玄宗之“恨”,是他自己沒有把守住風月之邊而失去江山、美人的深深悔恨。
二、貴妃之“恨”
柏拉圖說:“真正的愛就要把瘋狂的或是近于淫蕩的東西趕得遠遠的。”這里所說的真正的愛應該是有理智、有原則和有責任的,否則,猶如飛蛾撲火,呈現出來的只是一剎那的美,付出的卻是無盡的悔恨,甚至是生命的代價。在《長恨歌》里,詩人極盡描寫楊玉環的美,主要是為唐玄宗和楊玉環的愛情悲劇做鋪墊。從“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中可以看出,詩人寫楊玉環是精心做了取舍的,他舍棄了楊玉環曾為壽王妃、又被安排去當皇家女道士、讓楊玉環“脫胎換骨”的史實,而把楊玉環的最初形象寫成是一個“天生麗質”的少女。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再到“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更把楊貴妃的美表現到了極致。而“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憐光彩生門戶。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不僅寫出了楊玉環的受寵程度,甚至于“改變”了中國封建時代重男輕女的思想觀念,而且也寫出了楊玉環的“恃寵”。從一般意義上看,妃子享受榮華富貴是正常的,但是楊玉環的所作所為,大大超出了一般人的預料:楊國忠愚蠢無能卻當了宰相,還有楊铦官鴻臚卿,楊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韓國夫人,二姐封虢國夫人,三姐封秦國夫人,而且后來竟勾結安祿山以求永遠鞏固自己的地位。楊貴妃因風月之事恃寵妄為,把原則和責任拋到九霄云外,這樣一來,悲劇的發生也就是必然的結果。
至于《道士覓妃》一章,是詩人的美好愿望。盡管白居易在語言文字力所能及的程度上和倫理觀念所許可的范圍內,使楊貴妃的美獲得了最完美的表現,但無論如何都回避不了楊貴妃親手葬送了一切,并且丟掉卿卿性命的事實。她付出了最慘烈的代價,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因此,貴妃之“恨”是最大的恨。
三、作者之“恨”
魯迅曾經說過:“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才較為確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于說夢的。”作者白居易早年與鄰女湘靈真誠相愛,但不敢公開,離家之后,又同有地位的楊汝士的妹妹訂婚,然而他不滿意這門婚事,還深深地眷戀著湘靈。他在《潛別離》中這樣訴說著真情:“不得哭,潛別離;不得語,暗相思;兩心之外無人知。深籠夜鎖獨棲鳥,利劍春斷連理枝。……唯有潛離與暗別,彼此甘心無后期!”一方面,他割舍不了自己的愛情,這是最真實、最誠摯、最刻骨銘心的愛;另一方面,他又屈從于家庭與社會的門第觀念,為了仕途而割斷了這種愛。愛而不得,只能彌漫成貫穿一生的傷情歌吟:比肩連理的青春盟約,贈物永結的情語,念魂牽夢繞的相思,睹物思人、物是人非的傷痛,都只能化作無人解惜的哀婉。因此,白居易寫《長恨歌》更多的是借唐楊的故事來抒發自己的“恨”。
同時“詩言志”又“詩緣情”,《長恨歌》中也有詩人的“長恨”之情。元和元年冬,白居易、陳鴻、隱士王質夫同游陜西周至縣仙游寺,與仙游寺隔河相望的便是楊貴妃當年香消玉殞的馬嵬坡,馬嵬坡曾一抔黃土埋葬了絕代風華,也葬送了一朝繁華盛世。在此,他們不由話及當地流傳已久的唐玄宗與楊貴妃悲歡離合的故事:“相與感嘆,質夫舉酒于樂天前曰:‘夫稀代之事,非遇出色之才潤色之’……樂天因為《長恨歌》。”白居易是一位“出色之才”又“深于詩”,同時還是一位“多于情者”,正如他對自己這首詩的創作意圖所做的解釋“又有事務牽于外,情理動于內”,于是為唐楊哀史,也為自己的情殤哀史,吟唱了一支長恨之曲。因而讓我們在字里行間感受到了兩種不同的創作態度,詩歌前一部分態度冷峻、嚴厲,后半部分充滿了同情、哀憫之情。詩人在李楊悲劇故事中,對“風月有邊”做了最深刻的詮釋,并且投射了自己對愛情、生命的理解,宣泄了自己難以訴說的苦悶、惆悵和綿綿不盡的恨。
四、讀者之“恨”
唐代開元、天寶年間,唐明皇李隆基由勵精圖治走向驕奢淫逸,終于釀成了“安史之亂”,大唐帝國從此江河日下,一蹶不振。盡管平定了“安史之亂”,但整個社會的危機一直沒有消除,無論是仕官達人,還是布衣之士,都意識到盛唐氣象將一去不復返了。當時社會上形成一股談論開元遺事的風氣,正如元稹詩所說:“閑坐說玄宗”。他們為唐楊的悲劇唏噓不已、感慨萬千。而詩人白居易則順應時代要求,把中唐時期民間潛伏的那種普遍情感,通過作《長恨歌》而發泄出來,滿足了當時人們的情感需求,把世人對這一段風花雪月的歷史“遺恨”盡情地表達出來。
今天,我們再讀《長恨歌》,依然能在美的享受中,凈化我們的靈魂。一個理智的男人,應愛美人,更愛江山;一個賢惠睿智的女人,應幫助所愛之人少犯錯誤或改正錯誤,只有愚蠢的女人才會為一己私欲,推動其去犯錯誤。
綜合以上所述,《長恨歌》的主題就是“長恨”,即對李楊悲劇的無限遺憾。無獨有偶,白居易把“‘事物牽于外,情理動于內,隨感遇而形于詠嘆者’,為之感傷詩”①。并且把《長恨歌》歸為感傷詩的做法是一致的。這與他在《編集拙詩成一十五卷因題卷末戲贈元九李二十》詩中的“一篇長恨有風情,十首秦吟近正聲”也是一脈相承的。《長恨歌》通過對一起偏離愛情基本原則的情愛悲劇鋪敘,來說明這種愛情是潛在巨大危害的。從這個角度上看,《長恨歌》起到了很重要的警示作用。
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已經灰飛煙滅,但白居易的《長恨歌》卻千秋萬代、魅力四射,在綿綿無絕期的遺恨中,《長恨歌》成了世人的一面鏡子。莎士比亞說:“‘愛’使人安樂舒暢,就好像雨后的太陽;‘淫’的后果,卻像艷陽天變得雨驟風狂。”正是:風月有邊,大愛無疆。
① 馬積高、黃鈞:《中國古代文學史(中)》,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第527頁。
參考文獻:
[1] 柏拉圖. 文藝對話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2] 魯迅. 魯迅全集(第6卷)[M].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六至九)[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3] 黃永年. 文史集林《長恨歌》新解[M].1985.
[4] 莎士比亞. 莎士比亞全集(第11卷)[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
作 者:鄧夢蘭,文學碩士,婁底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及語言文學。
編 輯:郭子君 E?鄄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