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節(jié)深處》是礦工女作家李芮的長篇處女作。
在數(shù)以百計的礦工作家中,有一支女子分隊,她們擅長于詩、散文、報告文學,也有中短篇小說。像李芮這樣一甩手就是36萬字的、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jié)合的長篇佳作,還是首開先河、獨樹一幟!
一
這是一部描寫礦區(qū)生活的書,確切地說是礦工的女兒描寫礦工兒女的書。敘說了他們這“跨世紀”一代人在社會變革和經(jīng)濟轉(zhuǎn)型期的喜怒哀樂與悲歡離合,折射出那個年代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展現(xiàn)了礦區(qū)人的精神風貌。李芮是礦工世家,她對礦區(qū)人的生活、命運有真情實感。讀來頗為親切,別有一番感受。
礦區(qū),是介乎城市與農(nóng)村的一片獨特的社會領域。既有城市的風情開化,也有農(nóng)村約定俗成的陳規(guī)陋習;卻沒有城市那種人車如海、喧囂嘈雜和農(nóng)村的土地芳香、郁郁蔥蔥。空氣中彌漫著一縷縷灰色的煙塵,透著一股硫磺的氣味。這氣息是一隊隊黑臉漢子從地球深處挖掘出來的。這氣息一旦同陽光碰撞,便閃灼出一種特殊的光芒。
這光芒,仿佛在詮釋斯大林那句經(jīng)典名言,“礦工犧牲了自己應該享受的那部分陽光,把光和熱貢獻給人民”, 所以礦區(qū)人最珍惜的就是陽光。礦區(qū)是一片神圣的土地。為此,礦區(qū)的人們有一種沉重的責任感、榮譽感和自豪感:他們?yōu)楣I(yè)提供糧食,為黑暗提供光明,為寒冷提供溫暖……他們要保持礦區(qū)這一方凈土,寧可容納自己參軍的兒子滿倉拐帶女兵逃來礦區(qū),卻不能容忍自己未成年的女兒王玫玫與人私通生子。他們認為女兵的歌聲能為礦區(qū)精神生活增添歡樂,而王玫玫的名聲卻給礦區(qū)的榮譽帶來污染。
二
礦區(qū)是男人的世界,父親干不動了兒子接班,子子孫孫挖煤不止。而女人少有用武之地,卻多是持家過日子的好手。男人在地球心臟挖寶,那是一個危險的行業(yè),一旦地球感到疼痛,輕輕一抖,事故隨時發(fā)生。而對這種事故最敏感的還是女人,所以,她們既要承受職業(yè)難求的自卑,還要承受事故臨頭的悲痛!
礦工的女兒唐小菡是幸運的,她中學畢業(yè)后接了父親的班,當上“選煤工”,并成長為小有名氣的記者、作家,成了礦區(qū)的風云人物。她的成名,主觀因素是她的聰明智慧和對文學的情有獨鐘;客觀因素是遇上了“貴人”。中學劉老師用他的師德制約了她的“求吻”和“單戀”,讓她懂得人的成長和其他事物一樣是有“季節(jié)性”的,使她避免了王玫玫少女“早熟”的錯誤。她利用業(yè)余時間發(fā)表一篇小說,雖然水平不高,卻一鳴驚人。低能的領導認為她是“不務正業(yè)”“出風頭”;而惜才的工會門主席卻夸她是“女秀才”,黨委宣傳部周部長給予兄長般的關(guān)懷和栽培。是機遇還是運氣,她一時說不清楚。但她知道,起關(guān)鍵作用的是她的選煤班長鐵紅姐的模范事跡,給她筑起一個舞文弄墨的“寫字臺”。
16歲的鐵紅,因父親傷亡接班上崗,當上“三八選煤班”的班長。她既要含辛茹苦照顧瘋癲的母親和幼小的弟妹,同時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茍。這是一座老資格煤礦,員工素質(zhì)是相當高的,愛崗敬業(yè)的員工隨處可見。但能成為勞動模范的畢竟是鳳毛麟角,而且都是男的。鐵紅的模范事跡便顯得一枝獨秀。于是,唐小菡正在為自己的前途命運迷茫擔憂時,她被借到宣傳組,專門搜集整理鐵紅的模范事跡。鐵紅在選煤班人緣欠佳:人丑,工作認真,方法生硬,女工都對她怨恨不已。但唐小菡遵循俄國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的觀點“人的美不在于他的外貌,而在于他內(nèi)心的美”,緊緊抓住鐵紅“以礦為家”,無私奉獻的主題思想,深層次挖掘她靈魂深處的亮點。于是,一篇《礦區(qū)里飛出金鳳凰》的通訊報導赫然見報。唐小菡也跟著“金鳳凰”飄然飛出選煤班,承載著同伴們既羨慕又嫉妒的目光,進入她既嫉妒又羨慕像宮殿一樣的機關(guān)大樓辦公室。
鐵紅成了礦區(qū)的一面旗幟,唐小菡成了礦區(qū)的“一支筆”。作者成功地塑造了這兩個貫穿全書主線人物。
三
全書緊緊圍繞“季節(jié)”這個哲理性的話題,敘述故事,談論人生。
25歲的唐小菡已經(jīng)到了談婚論嫁的“季節(jié)”。但是她天真爛漫,只懂得人在生理上的“季節(jié)性”,而忽視了人在心理素質(zhì)(或說“政治素質(zhì)”)上的“季節(jié)性”。人們在生理上的“季節(jié)性”是共同的,而在心理素質(zhì)上的“季節(jié)性”卻是千差萬別的,兩者不可能同步發(fā)展。她固執(zhí)地拒絕母親的反對和周部長的婉言相勸,選中門當戶對的礦工建國。本當“三十而立”的建國,空有一副英俊高大的“帥氣”模樣,而心理素質(zhì)卻幼稚得像個孩子,事無巨細,唯母命是從。
建國母親是這個家庭的“女皇”,她繼承了封建主義殘余和流毒的影響,她要決定一切,指揮一切。統(tǒng)治丈夫幾十年,在兒媳面前更要威嚴屹立、專制獨裁。于是新舊兩種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碰撞便不可避免:作家唐小菡需要一個獨立的生活空間;而礦工建國卻滿足于母親身邊那八平方米“一張床”。樸實浪漫的唐小菡主張婚事簡辦,既高雅又節(jié)儉;而狹隘自私的建國卻主張大操大辦,以便多收彩禮大撈一把。結(jié)果,因飯菜粗糙,十桌賓客不歡而散。本該歡暢熱鬧的洞房花燭夜,卻只有建國的計算機在歡快地跳動。“賺了,真的賺了!”于是,自視高雅,追求浪漫的唐小菡只能蒙在被子里哭泣:低俗,從未有過的低俗。她不得不承認戀愛中的女人智商確實等于零。
最讓唐小菡感到屈辱的是婆家把她當成傳宗接代的工具。婚后五年未孕,受盡婆婆的嘲諷和辱罵!好不容易懷孕又遇上難產(chǎn),醫(yī)生問“保大人還是保孩子”?建國同他母親異口同聲“保孩子”!萬幸,母子平安。唐小菡的心都碎了!更讓她難以忍受的是產(chǎn)后因房事不協(xié)同,建國給她那一巴掌,徹底打破了她的愛巢!
四
婚姻,是人生旅途中的關(guān)鍵“季節(jié)”。既可驗證一個人心理素質(zhì)的演進,又關(guān)系到婚后的幸福。書卷氣十足的唐小菡陷于深深的思考。把她同建國從戀愛、結(jié)婚到生子;從愛到厭;從容忍到反感;從反感到原諒;從清醒到迷茫。反來復去想了又想,最終認定倆人的結(jié)合是失敗的。“愛是什么東西” ?“何為好男人”?“婚姻的基礎是什么”?小資味道十足的作家唐小菡不能回答自己的提問。
她想到護士小程和工會主席兒子門飛飛。小程是個純真、樸實又漂亮的女子,她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定在一個普通人的位置上:公婆人性要好,男人人品要好。門飛飛雖然胖點兒,但人無完人,看得上眼,說得過去就行了。當然事業(yè)和經(jīng)濟基礎也是重要的。她還引證古訓“男怕站錯行,女怕嫁錯郎”,“莊稼不好一季子,婚姻不好一輩子”。小程用她樸實并富有哲理的婚姻觀營造了一個幸福的家庭,令唐小菡佩服之至。當然,她并不后悔當初因其胖而拒絕過門飛飛的求婚。
唐小菡又想到王秀芬和小三子的姐弟戀。他倆是從苦難童年中的感情、激情、親情到愛情,不顧雙方家庭的反對和社會輿論的嘲諷。26歲的王秀芬終于同20歲的小三子結(jié)為夫妻。不幸,婚后不久,一次冒頂事故奪走小三子的生命。婆家把悲痛化為仇恨,嫁禍于王秀芬,罵她是“克夫”的“掃帚星”。別人勸他墮胎另嫁。她卻堅貞不二,決心給小三子留個后代,以傳承他們的愛情,以一顆純潔樸實的心靈贏得婆婆家的寬容,贏得社會輿論的贊譽。
面對這兩個和睦相處的家庭,唐小菡終于解放思想進行自責:她一天到晚地讀書寫作,整天生活在自己制造的虛幻世界里,忘記自己作為女人、妻子、兒媳應盡的責任,自恃高雅,與眾不同。雖在生活當中,實際上是脫離生活,脫離群眾,脫離現(xiàn)實,導致婚姻失敗,她有一半責任。學會自責也是心理素質(zhì)的升華。于是,她原諒婆婆盼孫子的愿望,并在婆婆病重時盡孝心,贏得婆婆的好感。但是卻不能原諒建國的自私和無禮。離婚的念頭是從“保大人還是保孩子”那句話開始的。終于在同建國平心靜氣地交談之后,決定和平分手。為了不傷害孩子的感情,暫不辦理離婚手續(xù)。
五
人生最后成熟的“季節(jié)”,應歸結(jié)為人生觀的確立。
何為正確的人生觀?人活著是為了什么?怎樣活著才有價值?這仿佛是個高深的理論問題。
唐小菡經(jīng)過長期的歷練,荊棘坎坷,一波三折,逐漸領悟到:一個成熟的作家,不僅是人類的一員,還應該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她從鐵紅對事業(yè)的忠誠、小程對婚姻的樂觀、王秀芬對愛情的真摯、還有門主席的寬宏、周部長對工作的認真、對同志的關(guān)愛,看到這社會的美。她愛這社會,愛比恨更幸福。她要讓“一支筆”為這社會的美作出有價值的奉獻。也許這就是唐小菡的人生觀。
唐小菡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是如何處理她同建國的離婚手續(xù)。她與建國分居四年,無意中發(fā)現(xiàn)建國與王秀芬的“暗通”。于是她順水推舟,多次向王秀芬表示,自己也是“寡婦”,承認自己不如王秀芬會“改造”男人。建國當上采煤隊長比過去更帥氣更成熟。三個人從心照不宣到坦誠相對。成全前夫和好友的愛情,唐小菡感到幸運:失去一個愛人,多了兩個親人,兒子又多了一個媽。
作者讓唐小菡親手為建國和王秀芬操辦婚禮,這一戲劇性情節(jié),可說是的匠心別具。既可顯示唐小菡政治素質(zhì)的成熟,又給建國和王秀芬創(chuàng)造一個通暢和諧的生活空間。同時,通過婚禮聚會集中展現(xiàn)他們這一代人的生活演變及各自不同的人生觀。
王玫玫回來了,她曾被礦區(qū)人用唾沫星子驅(qū)逐出境,在深圳漂泊流浪,因“皮肉生意”而致富,衣錦還鄉(xiāng)榮歸故里,開設一家美容院和一家時裝店,得到一些人的羨慕。她發(fā)現(xiàn)礦區(qū)面貌大變,人也在變,是變得寬容了?還是對錢的“勢利眼”?一時說不清楚。女兵也回來了,她同滿倉在廣州從唱港臺歌曲到經(jīng)商,從清貧拼搏到致富。20年的夫妻從親密無間到和平分手。她對婚姻觀有獨特的見解:“婚姻不過是一盞風雨飄搖的紙燈籠”,這“燈籠”被滿倉喜新厭舊的心給撞破了!經(jīng)鐵紅撫養(yǎng)成人的鐵明因傷人致死蹲了八年大牢,學會陰險狡詐,通過官商勾結(jié),當上了小窯主,成了一方“土地爺”。妹妹鐵真好逸惡勞,靠姿色做了另一小窯主的姘婦。……顯然,他們的人生觀,就是“為享樂而活著”。如果把唐小菡等人的人生觀視為“正色”的,而他們的人生觀就是“灰色”的。如果“正色”人生觀的形成是內(nèi)因起決定作用,那么“灰色”人生觀的形成便是外因起了決定作用。社會變革經(jīng)濟轉(zhuǎn)型,一大群生理上到了成熟“季節(jié)”的青年,缺失包容和強有力的政治教育,在市場經(jīng)濟大潮中痛苦掙扎,為了活命而自找出路,也無可指責。當然,他們?nèi)绻夹牟汇话炎约旱南順方ㄖ趧e人痛苦的基礎上,還有“人間正道”可走。
婚禮總的氣氛是好的,唯一缺席的是鐵紅。她是全書唯一的悲劇人物。她的悲劇不在于礦區(qū)煤資源枯竭、經(jīng)營轉(zhuǎn)型而失業(yè);也不在于因丑錯過婚姻“季節(jié)”成剩女;而在于金錢摧毀了她的榮譽。鐵明和鐵真,手中有錢要報答她的撫養(yǎng)之恩,在裝修房子時,把她滿屋的榮譽獎狀和獎品統(tǒng)統(tǒng)扔進垃圾堆。視榮譽為第二生命的鐵紅心碎了!精神垮了!!被迫遁入山門,去尋找另一種精神世界!
精神文明建設的失誤,放縱人性的墮落,這就是小說家向讀者提出的政治話題。但是,“小說家的工作不在解決問題,而在提出問題,并呈現(xiàn)人生的多樣性”(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語),解決問題還要靠精神文明建設的落實。
六
值得關(guān)注的還有小說的語言風格:既有女性的柔情和細膩,又有男性的剛毅和老到。敘事方式仿佛說評書。有敘述,有評點,旁征博引,詞匯豐富;對人物的外形多是輕描淡寫,而側(cè)重揭示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心路歷程;以勾聯(lián)故事,刻畫人物。全書用字最多的是個“想”字:回想、聯(lián)想、遐想;想自己,想別人,想來想去。使故事起伏迂回、曲折生動。人物形象豐滿,書的底蘊也就豐滿厚重。可信、可讀,給讀者以新的思考和美的享受。
作者檔案
成善一:中國煤礦作家協(xié)會原副主席、顧問,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87歲抗戰(zhàn)老兵,原煤炭工業(yè)部離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