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末期至秦朝初期,連年戰亂,致使百姓流離失所,有部分先民相繼移居日本列島與朝鮮半島,他們不僅給那里帶去當時較為先進的中國文化和生產技術,并且促進了那里的經濟、文化發展。
據司馬遷《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記載: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帝大說,遣振男女三千人,資之五谷種種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徐福東渡日本登陸后,不僅給日本帶去了先秦時期的稻作農耕、鍛冶紡織等生產、制造工藝,同時也帶去了醫藥、古典文學等先秦文明,成為中國文化向日本傳播的第一人。日本人對徐福傳播華夏文明十分重視,至今仍有諸多紀念徐福的遺跡,如日本紀伊半島熊野浦,就有“徐福之丘”和“徐福宮”等紀念物。再如韓國濟州島正房瀑布,建有“徐福文化展示館”,傳為徐福途經的登陸點之一。當地的城市名曰“西歸浦”,立有徐福像,同樣也與徐福東渡的故事有關。千百年來,徐福在日本一直被尊稱為“農耕之神”“醫藥之神”“蠶桑之神”“航海之神”,且世代奉祭,香火不絕。
徐福,字君房,秦時齊地方士,系徐偃王二十九世孫。當年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東渡,把中國先秦文明傳到了日本列島,再也沒有回到中國。一九八二年,在中國地名普查中發現徐福村,其后被考證為徐福故里,當地人曾在徐福村北建廟以示紀念。一九八八年五月一日,當地人又在徐福廟遺址上復建徐福祠,主體建筑分為門闕、院落和祠堂三個部分,占地面積兩千四百平方米。門闕、祠堂均為仿漢建筑,門闕三層,門上橫匾上書“徐福祠”三個隸書大字為著名書法家陳鳳桐手跡。祠堂為三開間硬山式帶柱廊磚木結構建筑,面闊十米,進深九米八,脊高七米七,祠堂內塑一尊古銅色徐福座像,像高兩米六八,頭戴高山冠,著大袂禪衣,手握竹簡,足著屐,表現其剛毅、睿智和離別鄉土的眷念之情。祠堂廊柱上銘刻著一幅楹聯曰:
泛萬頃驚濤浮槎東渡經歷十度賽署壯志終酬紀南熊野有仙境;
譜千秋史話祠千重開牽來兩國情愫英魂可慰蘇北贛榆是桃園。
二○○二年,日本人羽田孜先生曾專程來徐福村祭祖,為紀念徐福東渡,種下了象征中日友誼的銀杏樹,道出了:“羽田家族之根來自中國,以前不是羽田,是秦,祖先是徐?!钡姆胃?,并且留下了“日中友好始祖徐?!钡哪珜殹?/p>
二○○七年十一月,時值中日邦交正?;逯苣?,徐福出海兩千二百一十七周年之際,坐落在連云港西北五十公里處贛榆縣金山鎮徐福村境內的徐福紀念館順利建成,館內標志性建筑山門、鐘鼓樓、大殿和祭壇,以及東西陳列室等,建筑面積四千余平方米。
如今,當你來到徐福故里,步入泊船山風景區徐福廣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兩堵高三米二,長十五米的文化墻,呈左右分列,中間為一闕隙通道。文化墻陽面由西至東為巨型浮雕《徐福圣跡圖》,內容選取徐福東渡前后的重要事件共計六個故事,分兩組依次排列為“始皇召見”“建造樓船”“祭海啟碇”“濟州轉航”“傳薪化民”“羽化為神”。
文化墻的陰面為《詩歌徐福》詩碑,分別選取中國詩詞與日本漢詩中吟詠徐福東渡求仙的詩詞歌賦二十八首(篇),按照歷史年代排列鐫刻。其中:中國詩詞十二人十七首,日本漢詩六人十一首。在中國古代詩詞中,如唐代李白的《古風》,五代貫休的詞曲《了仙謠》,宋代王禹偁的《筍》,北宋蘇東坡的《驪山》,元代丘處機的詞曲《無俗念》,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唱和日本人絕海中津的《應制賦三山》,清代黃遵憲、楊度的《詠徐福》《游箱根》等,盡收眼底。
穿過兩堵文化墻中間的通道,即可來到位于徐福廣場正中的巨型徐福立姿雕像前。徐福雕像面向東南方,寓意為東渡尋藥第一人。東側豎立一塊巨石,上面鐫刻著日本國前首相羽田孜先生題贈的“日中友好始祖徐?!卑藗€漢字,蒼勁古樸,漢韻流暢。
徐福紀念館山門兩側建有兩座漢闕風格的建筑物,簡約空透,互為照應。西側的是鼓樓,東側的是鐘樓。鐘樓內懸掛一口大鐘,高兩米八,直徑兩米,重約三噸。山門前廣場東側,并列三塊石碑,最南面的一塊碑上鐫刻著趙樸初先生的賀詩:
徐福乘槎竟不回,廣招弟子駐蓬萊。
兩千年后思親節,始信仙才是霸才。
在徐福紀念館主體建筑大殿門框上方,有一塊巨型題刻牌匾格外引人注目,上書“環瀛仰鏡”四個魏體大字,出自晚清書畫大師李瑞清之手,古樸渾厚,蒼勁有力,堪稱鎮館點睛之筆。大意為:普天下的人都尊敬地仰望這里。大殿楹聯曰:
滄海橫流東渡扶桑兩萬里顯英雄本色
史書縱覽上追華夏五千年真天地偉才
殿內東西兩壁上陳列兩幅巨制,題名分別為《求仙東渡圖》與《瀛洲傳薪圖》,給前來拜謁的人們提供一處想象的藝術空間。大殿東西兩側的文物陳列室內陳列著徐福故里的部分出土文物,有新石器時代的帶槽石斧和秦磚漢瓦,以及石船錨和石藥碾等,還有徐福在日本足跡的大量圖片。大殿兩側碑廊內鐫刻著各界人士表情達意、啟示后人的金石卷帙。
歷史上關于徐福東渡的記載,僅有“得平原廣澤,止王不來”寥寥數語,至于這“平原廣澤”到底在哪里?亦無人知曉。因此,徐福東渡故事存在謎團:其一、徐福東渡是否到達日本?其二、徐福東渡起航港在何處?其三、徐福東渡航線是哪一條?徐福東渡原因,歷來說法不一,但歸納起來主要有四種說法:一是求仙藥說;二是避禍說;三是復仇說;四為海外開發說。這些說法因為缺乏確鑿的證據,一直爭論不休。但這些爭論并沒有妨礙中日韓歷史文化交流,兩千多年來,徐福東渡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已經成為文化源頭的象征,其真正的涵義在于文化的認同,亦為中日韓三國歷史文化交流的紐帶。古往今來,中日兩國為此撰文賦詩的皇室成員、民間高僧、文人雅士多不勝數,以徐福求仙為題材的詩文也常常出自名家的手筆。
唐代浪漫主義大詩人李白,一生喜好訪奇探幽,其《古風》賦的正是“徐市載秦女,樓船幾時回”在民間千古傳頌。宋朝歐陽修觸景生情,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日本刀歌》。詩中不僅肯定了徐福東渡傳播先秦先進文化給日本人帶來了福祉,“至今器用皆精巧”“士人往往工詞藻”,并且對徐福東渡帶去的中國古籍,“逸書百篇今尚存”“先王大典藏夷貊”,大發“銹澀短刀”與“逸書百篇”相比“何足云”之感慨。元朝的吳萊熱衷于徐福的傳說,泛舟東海,尋訪古跡,寫下了著名的《甬東山水古跡記》,把徐福在舟山群島的遺跡記錄下來,寫下了《聽客話蓬萊紫霞洞》《聽客話熊野徐福廟》等詩篇,足以表明作者已認為徐福東渡最終抵達日本。
如今,在日本新宮市徐福公園內徐福墓的右側,有一塊高九十厘米、寬一百二十四厘米的花崗巖詩碑。詩碑是在日本昭和四十一年(公元1966年)由當時的旅日華僑和徐福協會所立,上面鐫刻著明太祖朱元璋和絕海高僧的詩文。
據史料記載:無學祖元的第四代徒弟絕海中津系日本高僧,曾經在公元一三六八年至一三七八年間來到中國留學。明洪武九年(日本永和二年,公元1376年),明太祖朱元璋在英武樓召見了他,談話間尋問起日本熊野徐福祠的相關事情,這塊詩碑上記載著正是當年絕海中津與明太祖那次交流的詩句。絕海中津法師即席作了一首《應制賦三山》絕句:
熊野峰前徐福祠,滿山藥草雨余肥。
只今海上波濤穩,萬里好風須早歸。
朱元璋興致即起,當場步其詩韻和了一首:
熊野峰高血食祠,松根琥珀也應肥。
當年徐福求仙藥,直到如今更不歸。
明建文四年(日本應永九年,公元1402年)二月,惠帝朱允炆派遣禪僧道彝天倫和教僧一庵一如出使日本,二位法師在日本遇見絕海中津高僧,絕海中津捧示明太祖朱元璋御賜詩軸向兩位中國法師求和詩。禪僧道彝天倫和詩:
采藥秦人舊有祠,春風幾見術苗肥。
老僧曾到中華國,御筆題詩賜遠歸。
教僧一庵一如也和詩:
掛錫龍河古佛祠,一生高潔厭輕肥。
賦詩詔入金鑾殿,攜得天香滿袖歸。
中日聯珠,堪稱絕唱,詩文中凸現了兩國人民對和平友誼的珍重。
作者檔案
張長生:1956年生于睢寧。中國煤礦作家協會會員。迄今在國內報刊上發表作品百余篇,多次獲獎。著有《獨步古彭》?,F就職于國華徐州發電有限公司,2010年6月至今借調北京國華電力有限責任公司。